本书以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进程为脉络,详述从原始建筑、夏商周建筑、秦汉建筑,直至明清建筑以及延续传统的近代乡土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活动特点。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实例和技术、艺术成就,采取列词条的写作体例,分项逐条展开深入细致的阐述。全书精选墨线图500多幅,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文字阐述简练精要,版面编排紧凑充实,学科信息浓缩密集,是建筑院校学生学习中国建筑史课程的对口参考用书,也是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应试和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书。本书也可以作为文化、艺术、旅游等部门的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知识读物。
随着我国园林建筑、仿古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很多从业人员迫切需要了解古建筑基础知识。本书以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吴《营造法原》三本历史著作为基础,讲解古建筑中所涉及的常用名词,剖析古建筑构造的细节内容。体系清晰,层次分明,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全书共分八章:中国古建筑文化特征;中国古建筑台基与地面;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中国古建筑屋面结构;中国古建筑砖墙砌体;中国古建筑斗栱;中国古建筑木装修;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本书可供古建筑设计、施工、预算和教学人员参考阅读,是一本随用随查的知识手册。
刘大可编著的《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是以明、清官式建筑的作法为主线,主要介绍古建筑土作、瓦作和石作的传统营造方法和法式,包括地基、台基、墙体、屋面及地面等部位的式样变化、构造关系、比例尺度、规矩作法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建筑院校的师生参考。
本书以作者亲自考察路易斯.I.康的建筑和和绘制图示的感受为契机,其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将路易斯.I.康的作品以空间构成的视点加以分析,形成容易理解的视觉表现;然后,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等20世纪的巨匠们的空间构成与路易斯·康空间构成作比较,在明确双方作品各自本质的同时,对整个20世纪作一历史性的透视。通过对比众多的建筑作品,尝试让每个作品都浮现出它自身的特性。书中各章配有两幅以上的轴测图,使人能一目了然地把握空间构成。另外,众多平、立、剖面图等更加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同时还可将其作为设计和研究的资料保存。
《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对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构图比例的研究方法正是延续先辈指点的途径,在多位专家研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对6座都城,118处建筑群和276座单体建筑(共计400个实例)的大量实测图进行几何作图、数据分析,找出一系列构图比例,以探索古代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规律。
本书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佛塔的起源、传播、种类,我国早期佛塔塔刹的形制、不同材料制作的塔刹形制的演变、组成塔刹不同元素的演变、佛塔塔刹的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等,显示了佛教建筑艺术由外来逐步汉化的历程。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包括:古建筑布置定位与建筑基础;古建筑主体构造、用材及营造技术;古建筑屋面铺设的要求等内容。本书内容新颖、全面,可操作性强。 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管理人员使用。
夏咸淳、曹林娣主编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明代卷)》论述明代近三百年间美学思想从初期萧条到中期振兴而臻后期繁荣鼎盛的全过程。探讨数十家园林美学观及其理论建树和思想闪光点,解析有关园林妙诗妙文和园林专*,搜寻脉络源流,探究演变动因。展放历史文化大视野,广采细考原始文献材料,包括一些明刻清抄稀见善本。此书兼具原创性、学术性、可读性,乃书林之霜叶,亦读者之良友。
曹林娣、沈岚*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隋唐 五代两宋辽金元卷)》展示了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开 拓与成熟的历史进程,也揭示了中国园林及其美学思 想的主流由北向南转移的转折:隋奠定的山水宫苑的 美学风貌,到盛唐得以全面发展,以天地山川为美、 自然中见人工的初唐盛唐山水园林,到中唐晚唐逐渐 走向写意化,园林审美从追求悦耳悦目走向追求悦心 悦意,到两宋琴棋书画诗酒茶为代表的同林美学艺术 体系臻于成熟。辽金元统治者倾慕、皈依以农耕为主 的中华传统园林美学思想,为明中后期及盛清时期园 林美学理论的全面成熟夯实了基石?br/>
样式雷是清代供职于皇家建筑设计机构的雷姓世家的誉称。本书系统回顾了清代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的研究历程,自19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开始整理研究,经过80多年的发展,该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反映出该领域研究对于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包括调查研究和资料汇编两大部分,其中有文献(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测绘图纸、维修大事记、附属文物一览与历史图像,*后为附录。资料汇编部分辑录的历史文献,在收入本书时均再次进行了校核;研究资料为原文录入,除校正了其中可准确判定的错别字外,未做任何改动。
周骏编*的《古建筑砖细工》包括12章,分别是:古建筑砖细工(水作技艺)概述;砖细应用范围及历史演变;砖细材料的制造方法;砖细的平面作品与线面作品;墙门、库门、影壁与门楼;砖细的卯榫结构及安装;水作砖细工专题技艺:砖雕;水作砖细工专题技艺:花窗;水作砖细工专题技艺:灰堆塑;水作砖细工专题技艺:门楼(墙门);苏州*名砖细塔与无梁殿;对苏州砖雕工艺的再认识。文后还有附录:香山帮建筑砖雕类型总览;香山帮建筑花窗类型总览;香山帮建筑灰堆塑类型总览;香山帮工匠的行话。 本书可作为古建筑技工培训考试用书,也可供从事古建筑施工的操作工人、技师使用。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作为邮驿制度的物质载体 驿站在古城风貌城镇格局甚至地方城市的演化发展上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驿站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其它类型,如寺庙宫殿官署书院等内向封闭的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系统性,它的功能是在邮驿系统网络中流动而产生与完成,因而更为开放更为灵活也产生了更多的变化。国内邮驿方面的著述不多,且成果多是人文社科领域专家完成。本书则另辟蹊径,纯粹出于学术研究和兴趣,积几年的功夫关注并考察了国内外典型的邮驿聚落及建筑文化,选取了十余处驿站遗存进行跨学科研究,立足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视野,辅以考古、历史、地理、旅游、民俗、文化等研究方法,兼顾学术性与科普性,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文风朴实,把渐渐消失的驿站建筑
李允?(1930年―1989年),祖籍广东,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李研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岭南画家、书法家和诗人,被誉为“山水画大师”。李允?在其父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基础。1953年李允?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他曾先后在沈阳、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广州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 李允?先生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他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方法,继承中国古代典籍的论著体裁,以现代建筑科技的观点和语汇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验证了中国自古便存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及技法属中国独有或首创,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
东汉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聚落及其主导元素的设置与组织规则的主要任务,就是确认聚落权力的规格或等级。这使得聚落建设成为社会生活秩序构建的重要部分和国家景观秩序构建的主要内容。《营国 东汉以前华夏聚落景观规制与秩序》通过探讨东汉以前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区聚落主导元素的设置与城池构形规则,明堂、宗庙、社祀等中国传统聚落主导元素的产生与变迁,都城或京畿地区的人口聚集与防御组织,不同时段都城空间与轴线构成的主要特征等,揭示相应时期国家的权力结构及权力重心的转变在聚落设施、空间、形态上的表达,试图勾勒相应时期地域乃至国家景观秩序的基本特征,并力图形成一个相对连续的,立体的聚落景观变迁史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