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一部关于上海近代建筑的全景式论著。全书系统阐述了上海近代建筑和城市的发展演变、中国和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中国传统建筑的转型、东西方建筑文化在上海的融合。对于近代盛行于上海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派风格、中国传统建筑复兴风格、近代建筑中的地域风格及其源流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考证。全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书中列有上海近代建筑师和近代建筑附表。本书对于建筑师、规划师、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广大建筑爱好者具有参考价值。本书的出版对于优秀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以及上海的城市建设具有深刻的意义。
本书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通过对丰富的传统与现代建筑案例的调研与总结,深入梳理并解析优秀传统建筑的特征及其文化渊源,提炼并阐释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弘扬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为当代与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创作提供信息和借鉴。
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文化艺术宝库,壁画中保存了从十六国至元代大量建筑形象资料,本书分两编:*编详尽论述了壁画中的佛寺、阙、城垣、塔、住宅和其它多种建筑类型,以及建筑部件与装饰、建筑施工、建筑画等专题;第二编对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古城、玉门关与阳关、敦煌石窟洞窟形制、莫高窟唐宋窟檐、窟前宋代建筑遗址和敦煌十六国到清代的古塔等建筑实例和遗址,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强调将对象置回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加以考察,特别关注对象的艺术与文化层面,并对有关名物进行了系统考订和纵横不同方面的广泛联系与论证,提出了许多创新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苏州拥有我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本书汇集了2019、2020年由苏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建筑学会共同主办的 苏州古城保护建筑设计工作营 的主要成果。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个设计团队在坚持保护与更新并重、传承与发展兼顾的前提下苏州古城复兴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探讨。众多优秀建筑师和专家的设计灵感和创意提供了许多古城保护和复兴的苏州案例,古城保护复兴的 苏州实践 和 苏州经验 将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的重要引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写的这套《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上中下)》的内容包含全国34的省、市、区(含港澳台)的民居类型约500个。 本书共分三卷,以省为单位进行章节划分,各省按照行政区划顺序排列。全书收集了全国各地以及主要民族的典型民居,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所收纳的传统民居类型的分布、形制、建造、装饰、代表建筑、成因和比较/演变,使读者对中国传统民居有一个总体的、系统的认识。语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每个类型的基本特征,相关配图图片大部分为各层级的工作组前往实地调研拍照的一手资料和实地勘测图,对每个民居类型的介绍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该书是首次国家层面的传统民居全面调查,是*部体系完善的中国传统民居分类全集,也是弘扬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世代传承的宝典,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资料性,是传统
全书406页,分上、下卷。 上卷以文字为主。他对 婺派建筑 用 五大特征 作了介绍,用 六大智慧 作了分析,用 六大价值 作了概括。并将 婺派建筑 与国内几大传统民居作对比研究,分析了彼此间的异同之处。特别在 婺派建筑 与徽州的 徽派建筑 对比研究中,他发现外部造型不同,空间结构不同,体量大小不同,内外装饰特色不同,其本质是文化源流体系不同所形成的。他认定 婺派建筑 是儒家传人创造的生存空间与环境。*后铁城同志写下: 在中国建筑文化百花园里,各有各的存在意义与价值,谁也不可能替代谁,谁也不可能吃掉谁,谁也不可能兼并谁 。 下卷是数百张照片。按 婺派建筑 的 五大特征 与 六大智慧 ,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各种匠师,另加上可以说明几百年来活态存在、男女老少冬暖夏凉地安居其间的生活照等为章节,分门别类,编排得很合理,很
《北京地理色彩研究》是基于建筑遗产保护交叉学科领域,针对近年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建设中出现的色彩风貌乱象问题,遵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立的首都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开展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色彩专项研究。本研究以色彩地理学理论视角为主线,探讨自然地理、社会人文、城市人工等多学科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历史文化名城地理色彩事理(学)理论与实践脉络。【卷一】老城历史文化街区色彩,遵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保护法规等,对老城主要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系统性样本采集、色彩测量、统计和分析;提出地理色彩风貌映像识别目标;讨论街区地理色彩识别与控制原则、方法和措施;遴选出街区基调色、其他代表色,以及分类(区片)建筑主体色、辅助色的基准值系列,编制形成街区色彩谱系。各卷均以系列研
本书在对广东省传统聚落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分析,通过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口南迁、民族融合汇入、社会经济生产、宗族管理制度、人文审美习俗等聚落演化的生成要素,剖析了广东地区城镇聚落的格局形态、乡村聚落的类型特点、聚落民居的组群空间以及乡村聚落建筑功能与景观构成,系统地总结了广东各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文化特色。在当代发展的需求下,提出了广东省传统聚落的保护传承理念与策略方法。 本书可供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人文地理学、文物保护等相关专业的读者及文化旅游爱好者参考学习。
内蒙古古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内蒙古古建筑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建筑类型,并具有自己的特色。相对于中国其它地区,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总体上可概括为:丰富的类型、广散的分布、外地域的建筑类型植入、简朴粗放的建造技艺、生态集约的本土用材、临近其它地区影响下的近地域性特征,同时,在与中原同类型的建筑相比表现出规制式微的倾向等。 《内蒙古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 内蒙古 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 本书内容构成按类型分为城镇聚落、宗教建筑、衙署府第、传统民居、敖包、塔幢和建造技艺等。本书既适合于建筑史学研究、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参考阅读,也适合于各大图书馆馆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位于黄河上游,是中国 西部 的一个省份。古属雍州,是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 甘肃古建筑虽不如北京古建筑气势恢宏,不似广东古建轻盈婉约,不像山西古建筑端庄大气。但是甘肃古建筑苍凉中平添妩媚、萧瑟中尽显壮丽,要说甘肃古建筑的气度却是别具一格。 《甘肃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甘肃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 按古建筑类型分类编写,每一种类型选择甘肃当地*代表性的建筑,按其历史年代、构造类型、细部装饰等方面全面阐述,不仅展现我国古建筑的建造知识,还对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等作综合介绍,使其全面反映甘肃古建筑的卓越成就。具体包括概论、宗教寺观、坛庙宗祠、塔幢、石窟建筑、市政与军事政权建筑、民居、其他类型建筑、甘肃古建筑地点及年
窑洞民居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古代人类早生息聚落的黄河流域,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及地域资源等原因,长期以来存在着大量黄土窑洞民居。直到今日,它仍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部分农村居住的主要建筑类型。 传统窑洞民居就地取材、节约土地、低能耗、易修建,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建筑。符合当今人类寻求绿色聚居环境的追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旋律。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价值观的改变,窑洞建筑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窑洞的建造技艺后继无人,窑洞这一特殊的建筑类型面临消失的危险。 本书通过大量详实的基础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匠人访谈等方法,对中国传统窑洞民居建造技艺的起源、发展、谱系、意义及技术要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重点对我国各地各种窑洞民居的建造技艺进行了深度的挖掘、整理与记录。
中国的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早出现的类型,它的分布面广,建造数量多,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是中国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居建筑深受社会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城市的街头是最动人、最日常的空间节点,街头景观是一座城市重要的识别性之一,反映了特定地域的地方性、时代性,是观察城市日常生活空间重要的微观视角。日常的街头也有大量的社会活动展开,包括很多商业活动及店面。某种程度上,街头就是一种微型社区,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反映。作为日常生活重要的空间片段,街头景观构成了重要的城市记忆,无论对离开还是继续生活在上海的上海人来说,都是关于这座故乡城市的乡愁。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和变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怀念过去曾经生活的街道、弄堂。《上海 街头》精选作者多年来记录上海街头景观的作品,涵盖上海中心城区的主要区域黄浦、静安、徐汇、长宁、普陀、虹口、杨浦等,提供了一个观察上海城市日常空间变化的独特视角,呈现一个个动人的微观切片。《上海
论文集以 民居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研究 为主题共收录论文153篇。其中43篇论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聚落(民居)的保护与更新的专题进行讨论,旨在探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传统聚落(民居)保护利用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38篇论文关注传统聚落(民居)的营建智慧与文化传承专题,挖掘并展示了中国传统聚落(民居)的文化内涵、营造技艺和当代价值;72篇论文集中讨论传统聚落(民居)研究的学术传承与发展创新,推进了中国传统聚落(民居)学术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收录文章的研究地域之广和作者单位之多凸显了民居建筑学界对民居建筑文化研究的开阔视野和普遍关注。 2018年恰逢中国民居学术会议30周年,本论文集与同期出版的《中国民居建筑年鉴(2014-2018)》共同汇成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中国民居学术会议30周年
本丛书应对当下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空间转型,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城市价值内涵,复杂与独特,群体与个体,数量与质量,在此基础上展望中国城市更新发展的思路与未来。*本:《墙志 历史进程中的西安明城城墙与生活》,完整梳理西安明城历史和城墙的演进过程,记述顺城巷居民的生活特征与空间更新。
本书为 湖北省古民居传承与创新研究 系列专著的第一卷,包括绪论与鄂东南古民居的调查与特色研究。在结合当地人文、历史、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运用大量图片资料和平面图纸,从村镇布局、平面布置、空间特色、造型特点、结构形式、构造做法、装饰细节、景观特色、文脉梳理等九个方面,对鄂东南古民居的建筑特色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探讨在鄂东南古民居中遗存的荆风楚韵,整理具有地区特色的民居建筑符号,使研究成果可以成为当地荆楚建筑传承创新的活字典,促进当地城乡建筑的高质量发展。
工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之本。正是一项项工程的谋划、建设和交付使用,构成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人类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特定类型的工程活动加以标识的。所谓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的命名,都是明证。作为人类面向未来、变革当下以走向预想生存状态的一种实践活动,工程体现着人类的向往和人类的智慧。工程实践不仅要讲究程序和标准,而且要讲求创造性地、巧妙地完成高质量的工作,因此体现着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