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景线:上海篇 系列书是由专业建筑师创作的图文并茂的绘本,是城建筑艺术与文化的科普书。以在城市区域中精心设计的徒步线路为线索,串联起一幢幢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代表着 老上海 风情的优秀近代历史建筑。通过建筑师的 透视眼 看建筑师笔下的建筑描绘,还原庞杂景物遮挡下的建筑全貌,教给您如何欣赏这些独特的城市文化遗产,同时带给您实用的、通俗易懂的建筑专业小知识。《气象万千苏州河》的涉猎区域为苏州河沿岸建筑。本书的读者群为广大的非专业人士,所有热衷于城市与建筑文化、上海近代建筑历史学习与研究的人士,以及所有希望漫步上海、了解上海风情的旅行者。
本书为“中国民居营建技术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对泉州地区民居建筑及其建造技艺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为记录和传承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技艺做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包括形式因素、发展脉络、建筑形态、营造工艺、细木作工艺、石雕技艺、泥水作技艺、装饰装修、建筑文化、保护修缮等内容。
王永先撰文的这本《中国精致建筑100:朔州古刹崇福寺》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详细宣传、介绍了山西朔州古刹崇福寺的缘起、文化背景、发展演变、寺院布局、千佛阁、弥陀殿、三宝殿等建筑特点、形神兼备的雕塑艺术、五彩斑斓的壁画艺术、鬼斧神工的小木作及装修细部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作为地域建筑的重要特征,自发性是解析建筑地域性的密码。但建筑的自发性并未得到充分研究。本书引入自组织理论作为研究的框架,以历史地段、乡土村落,违建社区等自发性较强的聚落为对象,进一步阐释建筑地域性的生成原理。其内容包括:自发性建造在组织方式上与自组织系统一致;地域性理论与自组织原理在阐释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自组织理论框架下,建筑地域性可划分为自发、自觉、自省三个层面;自发层面的地域性是研究重点。建筑的地域性既源于建筑,也源于建造者所受的空间限制;并非自然、人文因素下的必然产物。
本书以鼓浪屿申报世界遗产中所涉及到的对于文化遗产价值概念与理论和实践为典型例证,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对以鼓浪屿为例的中国近现代城市建筑的核心价值进行钩沉梳理,呈现建筑艺术形式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旨在重新认识以鼓浪屿为代表的近现代城市建筑,及其所体现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与文化、与历史的关系。
显通寺是五台山寺庙群中*大的一座寺庙,规模浩大,有各种建筑400余座,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周围山峦起伏,寺内殿阁巍峨,兼有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佛教气息浓郁。王宝库等撰文的这本《中国精致建筑100:五台山显通寺》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显通寺的起源和历史,建筑形制、风格与构造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中国*代民居专家于20世纪5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成果,涵盖了中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大的地理区域的10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域民居:新疆民居、窑洞民居、陕西民居、云南民居、广东民居、福建民居、浙江民居、苏州民居、上海里弄民居、吉林民居。内容包含村镇布局、建筑与地形的结合、平面与空间的处理、体型面貌、建筑构架、装饰及细部、民居实例等具体章节,涉及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新疆、吉林等,则按照民族民居的建筑分类进行撰写。图片多以测绘图为主,所有的图片均为作者当时深入调研、考察、测绘的资料汇总。是迄今不可多的珍贵民居研究材料。
本书从建筑空间、适宜技术、羌族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现代羌族民居的研究,系统地探讨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羌族民居建筑模式特征及演变规律,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了现代羌族民居建筑模式的基本要求和制约要素,通过分析各种变化要素带给现代羌族民居功能结构、空间关系、建构方式、建筑风貌的改变,提出从用地空间模式、石混复合建构模式、羌族建筑语言模式三方面进行现代建筑模式技术建构,围绕现代羌族民居的设计,提出了现代羌族民居创作方法,并以现代羌族民居的设计案进行了例证。
本书借用“景观基因”的原理,在实地调研晋陕古村落的基础上,重点以无定河以东、汾河以西、长城以南的黄土高原区域作为原生建筑和景观基因的研究范围,找寻并剖析以原生建筑为主体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窑居村落建筑景观群系。
发生于20世纪初的现代性萌芽,到70年代对现代主义的自我吸收调试,直至今日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共存,西班牙建筑慢慢找到了一种自己同国家、地域与文化相适应的风格,并已日趋成熟。本书通过一系列建筑师、建筑作品和大事件的介绍,展示一个全面而不乏细节的当代西班牙建筑全貌。 发生于20世纪初的现代性萌芽,到70年代对现代主义的自我吸收调试,直至今日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共存,西班牙建筑慢慢找到了一种自己同国家、地域与文化相适应的风格,并已日趋成熟。本书通过一系列建筑师、建筑作品和大事件的介绍,展示一个全面而不乏细节的当代西班牙建筑全貌。
宣建华等撰文的这本《中国精致建筑100:平湖莫氏庄园》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江南六大厅堂(莫氏庄园、网师园、采衣堂、卢宅、退思园、春在楼)之一的历经三个世纪的浙江省平湖市的莫氏庄园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沿革、建筑结构、民居特色、名人轶事及有关传说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阐述了自 1843年开埠后,近代上海外侨俱乐部的起步、兴盛和衰落的历史,清晰盘点了陆续在沪上建立起来的的外侨俱乐部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从外侨俱乐部的历史发展到个体建筑的独特形制与设计背景 昔日的喧闹与繁荣荣已远去,在已生疏的庞杂文字记录与幸存不多的实体建筑中抽丝剥茧,还原洗尽铅华后的真实面目,并为被历史误误读的外侨俱乐部建筑正名。
零度 城市研究是我们在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进行的一个城市研究教学实验。不同于多数城市研究强调的 知识生产 ,零度城市研究以罗兰●巴特提出的 写作的零度 为基础,强调从结果出发,以完成品本身为判断标准的 作品生产 。 本书是一本另类的城市研究。它着眼于北京内城胡同中的大量的自然生长的建筑,衍生为包含两篇文章和多幅生动可爱的模型照片以及精致细腻的水彩建筑画,从专业视角解读北京胡同经过长时间后形成的自然态,以及其背后折射出的对于自发的、多样的、自下而上产生的空间形态的学术思考。
传统村落是包含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精神和场所文化的空间记忆,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 是以声音为载体、通过口传心授进行传播与传承,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等,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化场所。贵州作为民族和传统村落数量均多的省份,各民族独特的声音文化及其空间载体形成了蕴含着丰富历史与文化信息的声景观,并活态传承至今。本书即是对传统村落内声景观自然、文化与社会属性所开展的非遗价值定位,旨在通过传统声音研究、聚落景观研究与非遗保护相结合,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切实推动传统地区文化的传承与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