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融合的门类之齐全,实例之众多,是作者阅读过的有关徽派建筑、徽州民居的各种出版物之首,看得出作者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的特色是: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所谓“图文并茂”,是有图(甚至还有分析图和图表)有文字,“说”的意思,既是解读,又是导读,让读者能突破画面有想象的时空。所谓“雅俗共赏”,“雅”者是借用,指有关的专业人士,作者看除了建筑学专业——包括建筑规划和设计,建筑历史和建筑技术,园林和室内设计等等,旅游专业以及地域人文、经济等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不妨读一读《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俗”也是借用,是指一般读者,翻一翻此书也能增长知识。
中国民居建筑历史传统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地域、气候、环境、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风格的村镇布局和民居类型,并积累了丰富的修建经验和设计手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筑专家将历史建筑研究的着眼点从 官式 建筑转向民居的调查研究,开始在各地开启民居调查工作,并对民居的优秀、典型的实例和处理手法做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正是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人民意气奋发,斗志昂扬,正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筑界适应时代潮流,学赶先进,发扬优秀传统,努力创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当其时,在全国进行调研传统民居时际,抓紧劳动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优秀民居建筑资料,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十个地区民居进行详尽的考察、记录和整理,经过前期资料的积累和后
作者经过广泛实地调查并博览众籍,提出了浙江民居的基本类型、文化地域分布、特色和成因,认为以河姆渡为代表的昊越古国悬虚构屋方式孕化、发展出来的干阑式、穿斗架民居体系,是浙人顺应多雨、潮湿、地形疏碎环境的好选择和智慧结晶。浙江又因“山泽多藏背,风土清且嘉”的自然条件成为历史上中原人士南下的*地之一,带来了礼乐文化和法典制度,使周朝的住宅制度得以创造性地继承发扬,甚至于一些很古老的形制得以保存、传流至今,如分布在浙中、浙东丘陵、山地中众多的“四面厅”、 “套屋”便是实例。另一方面,浙江又因儒雅发达的文化条件和明清时期资本经济早期发生之地,产生了园林宅第、宁波大墙门等顺应新经济、新生活方式的住宅形制。 就住宅和环境、社会、人文的关系,作者提出了浙江民居的适形、内省、崇装饰、环农业及
中国*代民居专家于20世纪5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成果,涵盖了中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大的地理区域的10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域民居:新疆民居、窑洞民居、陕西民居、云南民居、广东民居、福建民居、浙江民居、苏州民居、上海里弄民居、吉林民居。内容包含村镇布局、建筑与地形的结合、平面与空间的处理、体型面貌、建筑构架、装饰及细部、民居实例等具体章节,涉及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新疆、吉林等,则按照民族民居的建筑分类进行撰写。图片多以测绘图为主,所有的图片均为作者当时深入调研、考察、测绘的资料汇总。是迄今不可多的珍贵民居研究材料。
本书在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与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康巴藏区传统聚落、建筑、营造技术、装饰文化等四个方面的构成模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以及基本类型的构成、演进和分布规律,并综合运用建筑学、史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文化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原理和方法,结合自然和人文背景,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解析。
黄姚,位于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东北部,是一座独具魅力但魅力又被大大低估了的古镇。 书中以黄姚当地的古建筑珍品 宝珠观戏台的来历、营造特点、匾额题字的深意入题,引出黄姚古镇的 前世今生 :从 黄姚 之名由何而来,历史上的功用、地位和曾经的繁华,讲到当地移民的来历,街巷、民居的布局如何构成森严的防御系统,再到细数黄姚民居建筑的形制以及桥梁、水井、风物特产,乃至民俗风情、山水格局、信仰崇拜,进一步延伸至黄姚的文教传统,抗战时接纳一批文化名人的往事,后从地理、历史角度讲解黄姚古镇形成与存留的原因,分析其发展的利与弊,展望黄姚更明媚的未来。 书中对历史文化、建筑形制、风俗民情、山水格局等细节的挖掘、梳理和复刻,既有建筑师的冷静观望和临摹,又有文学作者的浪漫想象和描绘。作者找到了文字和建筑之间相
由陆翔、王其明*的《北京四合院(第2版)》一书以时间为线索,对传统北京四合院进行了考证,对现存北京四合院进行了调查,对未来北京四合院和谐发展进行了探索。该书史料翔实、调查深入、结构完整、研究系统,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力作,相关研究成果对织补历史景观,对于留住和修复北京独特的古都风貌、建筑风格等 基因 具有重大意义。
“名教”本特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本书的论述依据和起点是“名教”概念的历史流变,尤其是现代人在具体表述中赋予“名教”的新内涵:首先是指名实不符等“名”脱离、扭曲、侵吞实际的现象,人陷溺在空幻的符号中,丧失对于实在与生活的真切感受;其次,更重要的是,它指向一种“崇名”“名词拜物教”的消极思维方式;“对于抽象名词的迷信”又往往演变为对于“真理”与“终ji教条”的迷信,而拒绝在历史与社会的行进中向实践开放。本书由此提出“现代名教批判”这一课题:揭示名教成因、危害;重点依据章太炎、鲁迅与胡风的思想和实践来探析其对现代名教的洞察、警示与反抗。
本书系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盐运聚落与建筑研究丛书”之一,全书以“福建古盐道”为线索,分析闽盐的历史意义,闽盐产销区古盐道的形成原因、划分依据及分布线路,并在田野调查、古建测绘的基础上,对沿线上的产盐聚落、运盐聚落和盐业建筑展开系统的研究。全书向社会公众展现了福建盐运古道的全貌,并从盐运视角出发,将沿线上的盐业聚落与盐业建筑串联起来研究,揭示盐业经济影响下聚落和建筑呈现出来的文化交流的特征。
河北省向来为京畿要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为重要的一环,具有“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定位要求。基于此,如何做好河北省的乡村保护工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一方面应该对这些古镇、村落进行纸质化和数字化归档,建立档案库,为进一步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当前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把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对乡村进行活态保护,采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发挥原住民的积极作用,使他们主动保护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我们希望这3册书的出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公众认识到保护传统村落和名镇名村的意义,领略到村落的独特魅力与社会文化价值,从而营造全社会关注村落文化的热潮,让更多的人参与村落保护和传承;同时能为京津冀的城乡规划、政策制定、协同发展
......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 部分是介绍我国小城镇的角色定位、价值及使命,总结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历程和典型模式,以及发达 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与经验;第二部分是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包括对发达 小城镇发展的经验、空间形态、功能类型及动力机制;第三部分是规划 下的中国小城镇转型与提升的方法与路径,重点总结了江苏常州市礼嘉镇、安徽马鞍山市博望镇、江西上饶市沙溪镇以及福建福清市一都镇四个不同类型的小城镇规划,突出规划 的小城镇特色发展和实践指导。
乡村振兴是21世纪上半叶我国重要的 战略之一。本书选取苏南地区农村为研究对象,融合多学科理论和量化分析手段,提炼出基于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苏南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类型及其结构模式,阐释基于社会经济变革的苏南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历时性演化规律,进而探究乡村聚落空间环境营造的内在驱动机制。为我国当前及以后较长时期内持续大量的乡村空间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指导。 本书适合城乡规划与管理、建筑设计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以及对乡村聚落空间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本书针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实践问题的症结——村落空间理论与方法对历史挖掘的深度,对空间规律阐释的准确度,以及对于空间实操的指导效度——将机器学习作为一种有效工具,通过工具适应性改造,将其应用于传统村落时空动态特征分析与演化过程模拟,进而挖掘村落空间过程的动力机制、评价现状、预测形态发展,藉此研究并比较不同村落的空间演化规律,为村落形态的保护与规划提出指导性建议。 将机器学习应用于空间演化模拟并非本书 ,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在机器学习空间模拟极少涉足的领域——传统村落历史时空过程研究方面——突破历史时空复建难点、空间特征变量的识别难点、模型构架逻辑难点、模型算法难点等瓶颈,将基于机器学习的空间解析工具有效应用于传统村落的研究,进而构筑传统村落历史研究与传统村落保护性空间规划之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 孟子以后孟氏族人中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有杰出贡献的有名人士,他们在各个领域、各个界别、各个层面都显露了才华,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医药家、工程师、企业家等等,恰似群星璀璨,光彩夺目,他们没有辜负孟子的教诲,无愧是亚圣孟子的后代。 要了解孟氏名人,请看本书。
本书是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盐运聚落与建筑研究丛书”之一,全书以“两浙古盐道”为线索,分析浙盐的历史意义、浙盐产销区古盐道的形成原因、划分依据及分布线路,并在田野调查、古建测绘的基础上,对沿线上的产盐聚落、运盐聚落和盐业建筑展开系统的研究。全书向社会公众展现了浙盐古道的全貌,并从盐运视野的角度,将沿线上的盐业聚落与盐业建筑串联起来研究,揭示受盐业经济影响下聚落和建筑呈现出来的文化交流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