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于1974年的杰作《空间的生产》于1991年的英译出版,使列斐伏尔在英语世界的读者群中获得了更多声望,但他对建筑与城市实际产生的影响相较之下却颇不为人所知。尽管今日各高校的建筑、规划及城市设计专业均普遍地在阅读列斐伏尔,但他关于实践的教诲却少有人领会。这其实无法避免,因为英语圈在接触列斐伏尔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排斥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这两个在其思想中争议性的要素。而此二者既具进步性(progressive),亦是对现代性的正面回击。 可以说,这个时代对浪漫主义和乌托邦的反感妨碍了列斐伏尔的学说由理论研究对象向实践指导思想的转化。若舍乌托邦和浪漫主义而欲以列斐伏尔之学说理解建筑与城市并进行相关实践,则或将抹杀其思想的真正意义。尽管于今时今日,乌托邦看似并无存身之所,列斐伏尔却指出,抛弃乌托邦无异于自私自
使用后评估(POE)是在建筑建造和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建筑进行系统的严格评价过程,主要关注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建筑的设计成败和建成后建筑的性能。所有这些都会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和基础。尽管使用后评估在西方的起源较早,但直到近二十年才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对中国的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使用后评估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使用后评估源于设计研究人员对建筑使用者的关注,是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研究。使用后评估是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的连结点,是构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这一闭合体系的关键一环。使用后评估促进了建筑环境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在人居环境科学背景下与建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论的发展。建筑学是一门复杂的系统科学,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使
建极绥猷 ,高悬在故宫太和殿上的乾隆御笔匾,语出十三经《尚书》所记 建用皇极 克绥厥猷惟后 。关于 建用皇极 ,《尚书》传曰: 皇,大;极,中也。凡立事,当用大中之道。 建用皇极 即 立中 。甲骨文卜辞常见 立中 之语,意即立表正位定时。关于 克绥厥猷惟后 ,《尚书》传曰: 能安立其道教,则惟为君之道。 意即惟天子推行教化之治。 在农耕文明时代,对农业时间的掌握关系着社稷安危。谁能够告诉人民时间,谁就提供了一种生死攸关的公共服务,也就因此获得了权力,得以推行教化之治。 本书作者首次发现并揭示了明清北京城子午卯酉时空格局之中央,太和殿高悬 建极绥猷 ,见证了支撑人类在东亚地区独立起源的农业文化与文明持续不间断发展的*基础性的知识体系与哲学观念,书写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核心的文化价值。
照澜院,西院,新林院,胜因院……百年披沥仅存的几片清华园近代住宅,呼唤清华校友与社会各方协同实施抢救性保护,以重整劲健之姿,重返清华园历史与科学文化殿堂。惟此——百年清华幸矣,三百年清华园幸矣,清华精神薪火相传幸矣。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论述“清华园后的近代住宅与名人故居”的文章。全书共分历史文化篇、建筑遗产篇和人文精神篇等三个部分。
本书是有关建筑伦理研究领域的专辑类出版物,是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建筑伦理学”学术创新团队的成员,就建筑伦理,建筑文化及城市文化问题研究成果的阶段性展示。全书从多角度探讨与研究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问题。 本书可供广大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建筑理论工作者、建筑文化爱好者、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师生等学习参考。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本书里的文章集中地反映了我国第四代建筑师对建筑学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认识、观点以及困惑,包括建筑遗产保护、现代主义建筑、建筑创作理念、切身体验、设计体制改革等等。其中,不乏给人们以启迪的新思路、新观点,而且许多文章,应该说,是一些没有脱离中国实际的理论阐述。
本书是“大城记”系列丛书册,主要内容为1949年到1968年。本书选取了一些与当时历史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坐标以及相关节点,采取新闻报道独有的采访方式,由当事人的角度构筑相关的历史细节,从细节开始建构了整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一个侧面图景。内容洋溢着浓郁的人文历史情怀,在娓娓而来的故事中,复活了现在矗立在人们面前的每一处建筑或者地理节点。 本书适用于大众读者,包括建筑文化爱好者、文化生活史阅读者,以及众多偏好文化的建筑专业读者。
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以前都曾被提及过。如 阿道夫 路斯等建筑师曾明确地表达了艺术和建 筑之间的区别,其表达之简洁至今无人能及。贡 纳尔 阿斯普隆德也曾理性地评论了受时空影响 的建筑风格,布鲁诺 陶特对建筑的色彩,雅克一 弗朗索瓦 布隆代尔对建筑的特点,也都表达过 自己的观点。在本书中,我们进一步拓展了古老 的建筑智慧,将其用到当代的建筑之中,并提出 了一些新的理念 换言之,这其实也就是建筑 的过程。
本书以跨界的视角,从传播学、建筑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对建筑空间进行研究。关注多元媒介中“像”与建筑空间的关系。通过媒介中的“像”的研究提出建筑空间的多元解读方式及生成的策略与手法。《再造空间(当代建筑空间的多元解读)》主要面向建筑文化理论研究以及视觉文化、传播学研究的专业读者,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建筑师》创刊于1979年,距今已28载,共发行128期,堪称建筑界早的期刊之一。回顾这风风雨雨的28载,令人不胜感慨。 28年前,文革刚刚结束,但人们的思想依然禁锢在“左”的氛围之中,当时只有《建筑学报》在中国建筑学会的领导下,可谓是“正宗”学术刊物。鉴于改革开放势在必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杨永生同志邀请了相关高等院校的七位教师(当时均未恢复职称)组建了编委会,并筹建了建筑学领域里的另一本学术刊物——《建筑师》。此刊物的名称实际上起着为“建筑师”正名的作用。因为,当时职称系列中只有“工程师”这一称号,而无“建筑师”。“工程师”这一称号不仅不能与国际接轨,而且反映出我们国家一片文化废墟的凄凉景象。在青黄不接之时,杨永生同志为创办《建筑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世纪末期以来,全球化和市场化浪潮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世界,要解释当代建筑现象,就必须研究这两个主要社会背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对跨文化建筑传播现象的研究正是研究当代建筑学的重要领域。 由刘晓平编著的《跨文化建筑语境中的建筑思维》的核心工作就是依托文化传播理论、全球化理论和跨文化传播理论成果,从较宽广的视野来建构跨文化建筑现象研究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既能为认识当前跨文化建筑现象提供新的认识论,又试图为建筑学领域提供有价值的设计方法和评价体系。作为价值论(篇章),《跨文化建筑语境中的建筑思维》后围绕“建筑传播话语权的创新基础”探讨了我国建筑相关机制创新等策略性课题。本书适合建筑规划专业师生作为当代建筑研究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为城市建设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业人员认识当代建筑文化
本书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吴焕加先生以在清华大学教授 近现代建筑引论 课程的讲义为基础撰写的专著。本书是作者近40年教学与研究的归纳和总结。作者用轻松的笔触和深刻的视角对近现代建筑进行了分析和评述,阐释了建筑的基本概念、学术内涵、艺术理念与建筑审美的渊源和性质,对欧美国家的近现代各阶段的建筑进程和思潮作了评论,其中涉及了20世纪初以包豪斯为起点的现代主义建筑,以及之后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高技派、解构派等等。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即晚清以来的建筑转型与各个时期的建筑思潮进行了回顾,并对今后的中国建筑作了展望。 在建筑评论多元混杂的当下,本书具有独特的思考视角和深厚的文化意味,作者见解独到,娓娓道来,内容既有深度又十分有趣,体现了老一辈建筑学者的人文素养,是一本深入浅出评述近现代建筑的佳作。本书
城市发展史:《大城记》记录的是近距离的、进行时态的历史地理变迁,它折射的是都市化大潮涌动的历史;在这一历史中,每个城市的发展正在成为全球史的一部分。 居民生活史:居民生活史蒸蒸日上的城市如何拖曳了一段并不轻松的历史?城市只是一个群居的场所,还是个体可以自由生长的公共空间?士大夫阶层所拥有的旧北京精神气质和零散的市民情操如何化作了现代都市的公民意识? 未来备忘录:《大城记》是北京社会生活史的全面记录、它为将来“长时段”的历史叙述提供了一份媒体资料,为更周到的当代北京生活史书写提供了一份索引。
勒·柯布西耶:“拉罗歇,当一个人像你一样拥有这些辉煌的艺术收藏品时,他一定会建一所使它们觉得荣耀的房子。”拉罗歇:“那好吧,给我造一座这样的房子吧。”1923-1925年在马黎修建的拉罗歇-让纳雷别墅,使得勒·柯布西耶非常骄傲地成为欧洲先锋派的建筑巨匠。勒·柯布西耶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获得了表达的自由,获得了他建筑生涯中重要的发展。通过这本重新发现拉罗歇-让纳雷别墅的导读,了解创造它们的非同寻常的背景之后,我们可以充分地评价和审视现代性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