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图书市场上其他版本不同,此次三联书店重版《中国建筑史》(通校本),将原本的简体中文版本与梁思成先生的手稿以及1955年出版的油印本互相参校,修正错漏,核对文献,并精心筛选和制作近四百幅图片。
本书作者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解读,以通俗而感性的笔触,深入挖掘颐和园背后的历史、造园手法和人物逸事,生动展现了这座园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同时,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可视化图表,帮助读者更直观地领略颐和园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全书共分八章。上半部分讲述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还有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以及造园的意境和手法。其中乾隆年间的盛世风华,洋溢在字里行间,甚至于乾隆对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等造园轶事,都被作者亦庄亦谐的笔调娓娓道来。下半部分深入挖掘颐和园的重建过程、帝后生活空间,以及现今景区的概况。作者笔调转为沉重,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砖石土木都散发着人文气息。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部分:整理城市更新的概念、起源、发展历程与国际典型案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历史与实践中发现可能遇到的问题,规避发展中曾犯过的错误,学的验。 第二部分:梳理了我国的城市更新政策。除了技术研究,也亟须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撑,很多城市陆续出台了城市更新条例、设计导则等,明确了城市更新的发展计划与关键规划管理问题的处理导向,除了设计引导,、广州等城市还出台了城市更新土地政策、设计审查流程等创新内容。 第三部分:提出了涵盖产业、居住、交通设施、公共空间、市政设施等五大类的城市更新工程分类体系,并针对不同种类工行了问题梳理、特结,提出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结城市更新建设理念,既体现了城市更新的建设特点,也反映了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五部分:案例部分展示的29个城市
《砖雕石刻》详细讲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石刻艺术。共分七个部分:屋顶砖瓦装饰,砖墙上的装饰,砖栏杆与影壁,石柱础与门枕石,基座、栏杆、台阶,石碑、石牌楼,砖塔与石塔。既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多彩的砖雕石刻艺术,又提示了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并配有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
弗里兹 诺伊迈耶于1986年出版的本书*版,至今已成为建筑理论的经典。这部著作首次通过密斯 凡 德 罗的文字来研究他的理念世界,这些文字成为了解读其建造哲学和建筑作品的钥匙。 这部作品把哲学和建造艺术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对原始素材的深入分析和对大师作品的集中解读,弗里茨 诺伊迈耶揭示了密斯在成长为现代派代表和自我发现的历程中,个性所产生的影响和内心的矛盾挣扎。 此外,密斯自己也现身说法:本书附录辑录了密斯在现代建筑时期的所有言论和文字,成为他建造艺术思想发展历程的有力见证,至今仍具有基础性的研究价值。
本书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建筑与城市发展研究*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理论家与评论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 舒尔茨的又一重要著作。本书基于对现代文明过度沉溺于技术与物质享受而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深入探讨了各个历史时代建筑与城市发展重要流派的价值,专题演绎了对于建筑与城市地方的现象学思考,解读了建筑与城市作为人类生存地方内涵发展的密码:从诺亚方舟、古典造型艺术到现代功能与空间、再到现代主义之后对于自然与生存的回归,开创了将人的体验注入到地方原创的新概念与新方法。本书对我国建筑理论和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可供建筑师、规划师、政府官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阅读、参考。
2009年中国科协向国务院报送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史资料亟待抢救》受到高度重视。有关领导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组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口国科学院、口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11个部委共同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这个专门采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于2010年正式启动。本书从李圭白院士出生开始,一直写到2017年。本书记录了他一生中成长和从事教学、科研,培养学生的几个重要阶段以及他作为老科学家在我国水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建筑文化研究》是南京大学建筑学院主编的建筑类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建筑理论、建筑史、城市规划、文化研究、艺术史等相关门类学术论文,融合了传统建筑学与当代文化学,打破了学科界限,整合了建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资源,将建筑学跨学科的复合身份呈现出来。本辑是第4辑,“当代史”系列的第1册。“当代史”系列共分6册,主题为客体、事件、人物等,都相关于建筑:客体为建筑物,事件为建筑事件,人物为建筑师或相关的理论家、历史学家。每辑都由主单元、文献单元和评论单元三部分组成。主单元为中国研究。每个主题大约有三至四篇相关文章,都为个案研究。文献单元收入的是国外的当代史研究案例,以与主单元形成对应与比较。实际上,每个主题都涵盖了物、事、人三方面,我们只是按照文章的倾向重点以做区分。本辑是第1册“客体1”。
本书全面阐述了苏州园林的发展历史和造园艺术成就。虽然所论仅及苏州诸园,但实为我国历代造园史之总结,对我国园林艺术进行了精极剖析。全书分总论和实例两部分,总论部分包括:绪论、布局、理水、叠山、建筑、花木6部分内容;实例部分介绍了拙政园、留园等15座苏州名园。书中附大量测绘图和照片,具有十分珍贵的资料价值。 本书可供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专业师生,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等人员参考。
本书是戈佐拉教授近年来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的心得积累。作者将中国建筑视为凤凰、而不是通常我们认为的龙。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向意大利的读者介绍中国建筑文化,在论述和评价中国的城市和建筑时,是以西方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出发点的。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人是如何看待我们中国建筑文化。本书适合建筑界人士及广大读者。
周若祁、赵安启主编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技术与人文理念》梳理了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八大绿色人文理念,探讨了史前时期、夏商周三代和封建社会中国聚落演化的基本轨迹,并总结了 中国传统民居适应地形(地貌)的绿色营建经验 、 中国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绿色营建经验 以及 中国民居应用地方材料的经验 。全书图文并茂,案例丰富。
*部分:概要及使用方法 1.意大利全国地图(附每个城市作品的个数,1900年之前以风格,1900年后以年代风格综合,以不同的色系区分。)意大利概况。本书入选建筑作品的标准及方法。(就是说选取原因,为什么选这些建筑作品而不是其他作品。) 2.本书的使用方法介绍。 第二部分:分城市介绍建筑地图 1.被介绍城市的所有建筑作品所在区片汇总图。(分区域标注所选建筑个数) 2.被介绍城市中的建筑作品名称及建筑师信息汇总。(建筑师姓氏的A-Z顺序排序或者建筑类型排序,一页) 3.被介绍的城市交通图。 4.建筑所在区片详图,含建筑单体简介。具体包括设计师、建成年代、参观时间、是否需要提前预约及电话等内容信息,推荐指数,条目化表达,文字简洁。 第三部分:建筑索引
本分册选取美国经典建筑(1900年以前)及现当代(1900年至今)建筑大师代表作品约400个,用简练易查、图文并茂的方式,结合城市地图、建筑图片与简介、旅游交通信息等信息,介绍美国经典建筑及知名建筑师代表作所在位置、外观、建筑师与建造年代、交通到达方式、不同旅游时长下的建筑推荐指数与旅游线路安排等,成为设计从业人员与建筑爱好者赴美国旅行前后的全过程中了解、探访美国建筑极有价值的旅游指南与建筑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