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译自彼得 埃森曼(Peter Eisenman)于1963年在剑桥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是一本集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法为一体的批判性著作。埃森曼是当代很重要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及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建筑学发展格局产生了不可比拟的影响。他对形式分析、解构主义、图解等概念在建筑学中之运?的认识,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建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一切思想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他196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也就是这本《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此论文中基于形式分析的思想脉络可以追溯到埃森曼的导师柯林 罗(Colin Rowe)以及柯林 罗的导师鲁道夫 维特科尔(Rudolf Wittkower)。他们的思想共同指向建筑学的 自主性 问题,即建筑作为一门学科的自身的独特规律及批判方法。与此同时,埃森曼在诸多层面上又与他们合而不化,将纯粹的建筑理
弗里兹 诺伊迈耶于1986年出版的本书*版,至今已成为建筑理论的经典。这部著作首次通过密斯 凡 德 罗的文字来研究他的理念世界,这些文字成为了解读其建造哲学和建筑作品的钥匙。 这部作品把哲学和建造艺术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对原始素材的深入分析和对大师作品的集中解读,弗里茨 诺伊迈耶揭示了密斯在成长为现代派代表和自我发现的历程中,个性所产生的影响和内心的矛盾挣扎。 此外,密斯自己也现身说法:本书附录辑录了密斯在现代建筑时期的所有言论和文字,成为他建造艺术思想发展历程的有力见证,至今仍具有基础性的研究价值。
《阅读柯林 罗的拉图雷特(王骏阳建筑学论文集)(精)》收录了建筑理论学者王骏阳教授自2005年以来陆续写成的关于柯林 罗(Colin FrederickRowe,20世纪为重要的建筑理论家、评论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研究的文章,其中既有译著的导读,也有翻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既有教学资料的记录和整理,也有会议发言的后续成文。
在20世纪初,巴西的现代主义建筑几乎一夜之间走上了世界建筑舞台,而巴西中部的三个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和巴西利亚正是孕育巴西现代建筑的核心,这三个城市合在一起,几乎构成了一部巴西现代建筑的历史。本书介绍这三个巴西城市的历史背景、重要现代建筑、建筑师和学派,还有外界评价等相关内容。文字解说生动,图片图纸丰富,将遥远的巴西现代建筑带到我们生活中。本书作者裴钊不仅在学术上是国内研究拉美现代建筑的首屈一指的学者,而且作为拉美建筑旅游的学术领队数次带队参观拉美,故而书中以作者亲身导览的方式进行文字叙述,将里约、圣保罗和巴西利亚三个城市中各具特色的历史、城区、建筑与学派娓娓道来。并在书稿后的延伸阅读中,作者以杂记的方式展现了巴西早期现代主义时期文学、建筑、音乐和诗歌领域中突出人物复
《形式与政治:建筑研究的一种方法二十年工作回顾1994-2014》收集的二十篇文章,在建筑的形式与政治的关系上,探讨了五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或局部议题是上述建筑政治研究中已经涉及到或确立的,有些则是作为新问题、新构架在此提出的;无论是已经被确立的还是新探索,这里的研究都是具体的在中国和西方、历史和理论、个案与结构、建筑与社会、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前沿的拓展。
全书以时间为顺序,以专题研究为主要内容,共15万字,分为9个章节:分别为引言、国有设计院的产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50-1965、回到正常轨道:1972-1995、21世纪的改革和转型、城市化过程中的使命与介入、高校设计院的产学研实践、设计院的援外工程、以及结论。本书是部研究中国建筑设计院发展历程的中文学术专著,系统审视、讨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筑设计院成立的历史背景,各个历史阶段的改革转型,以及在此过程之中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不平凡的成绩,有助于业界读者对我国建筑设计行业、设计体制和模式,以及建筑创作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本书英文版于2018年有伦敦罗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面向全球公开发行,该书的出版受到世界著名建筑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肯尼斯 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教授的推荐。
本书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建筑与城市发展研究*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理论家与评论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 舒尔茨的又一重要著作。本书基于对现代文明过度沉溺于技术与物质享受而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深入探讨了各个历史时代建筑与城市发展重要流派的价值,专题演绎了对于建筑与城市地方的现象学思考,解读了建筑与城市作为人类生存地方内涵发展的密码:从诺亚方舟、古典造型艺术到现代功能与空间、再到现代主义之后对于自然与生存的回归,开创了将人的体验注入到地方原创的新概念与新方法。本书对我国建筑理论和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可供建筑师、规划师、政府官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戈佐拉教授近年来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的心得积累。作者将中国建筑视为凤凰、而不是通常我们认为的龙。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向意大利的读者介绍中国建筑文化,在论述和评价中国的城市和建筑时,是以西方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出发点的。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人是如何看待我们中国建筑文化。本书适合建筑界人士及广大读者。
陈曦*的《城乡建成遗产研究与保护丛书: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以全面的视角讨论建筑遗产现代保护思想形成的过程。首先,解释不同时代哲学、历史学、美学和科学的发展给保护思想带来的影响,指出人们对于遗产处置态度源自对现实的批判,进而深思于历史,表现于艺术,又折射回现实。其次,从价值层面和工具层面对保护思想的演变进行分析,解释观念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指出了不同层面观点的合理性,论证保护思想追求理性的目标、实现理性的过程,以及在当代对理性所造成的困惑的反思。*后,探讨西方的保护思想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以及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并对 中国式修复 这一本土语境中的特殊产物的特征、理论反馈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城乡建成遗产研究与保护丛书: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对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师生,以及有形
国家进入新时代、信息化发展到大数据新阶段,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是十三五收关之年,各地各城市都在编制2035年规划。现在的国内外城市交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水平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基础。本书《未来城市交通预判 2035年愿景》将紧紧围绕城市发展新理念新需求,在综述国家战略要求、新时代基本矛盾认识基础上,面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基本实现交通强国的要求,将从五个部分进行组稿:(一)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未来城市交通,(二)坚持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三)国内外科技研究与未来城市交通,(四)新业态与城市交通发展,(五)城市交通与环境。
本书为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第三辑,书中包含近40篇访谈记录、以访谈为基础的专业论文,以及历史照片识读。内容包括北京民居四合院的保护、山东民居的建造、东南亚华人建筑与丧葬方式、三线建设中的建筑师及其成就等,为建筑历史呈现了丰富的面向。拟为建筑史研究者提供更丰富的史料和口述经验参考。
本卷收录了刘郭桢先生1933年至1935年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著作,主要内容有: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石轴柱桥述要;汉代的建筑式样与装饰;易县清西陵,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清皇城宫殿、衙署图》年代考;哲匠录等。 本书可供有关专业师生,建筑建设人员、建设历史及理论研究人员等参考。
《世界建筑旅行地图:荷兰》 曾 征 编著 荷兰建筑师及事务所在国际建筑界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他们的主要作品分布在荷兰各个城市之中,奠定了荷兰在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上重要地位。如1990年后引领新锐设计的库哈斯及他的OMA事务所、MVRDV事务所等。本书考虑荷兰建筑的历史意义与代表性、建筑师的著名程度、建筑热门程度,兼顾交通的便捷性等因素,选取了近600个建筑作品,分布于全荷兰12个省的43个城市中。这些建筑主要为教堂、市政厅等宗教、历史建筑,此外主要集中于近现代建筑。
本书主要包括:概述,古建油饰常用材料及预加工配制的基本知识,地仗施工工艺,油皮(油漆)施工工艺,饰金施工工艺,烫硬蜡、擦软蜡、清漆施工工艺,匾额油饰施工工艺,一般大漆施工工艺,粉刷施工工艺,清式古建油作混线技术,古建油饰工程施工的基本技能,古建油饰工程质量通病产生与预防及治理方法,古建油饰工程环境保护与安全施工的防护措施及要求,古建油作名词术语及技术术语注释,关于古建筑部位名称油画作与木作名词对照表,关于油饰彩画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名称参考,古建油漆工职业技能(应知应会的要求)等内容。 本书为作者数十年的油作施工经验总结,实用性、可操作性强,适合广大古建筑油作专业的人员阅读使用。
2009年中国科协向国务院报送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史资料亟待抢救》受到高度重视。有关领导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组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口国科学院、口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11个部委共同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这个专门采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于2010年正式启动。本书从李圭白院士出生开始,一直写到2017年。本书记录了他一生中成长和从事教学、科研,培养学生的几个重要阶段以及他作为老科学家在我国水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本书是笔者在同济大学所开设的 中国语境的新城市主义 全体系课程的衍生成果集结。全书紧紧围绕新技术与文化条件下的 邻里单位 这一美国规划学者克莱伦斯 佩里(Clarence Perry)提出的经典模型,通过术语考古、案例研究、文献重绘等方法,提出在城市物质基础设施所构成的中微观尺度进行社区形态研究与批判的思路。 本书的内容分为3个部分 学理、范式与教学实践,分别对应理论综述、模式剖析与方法探索,每一部分独立成篇。本书的内容来源非常多样,既包括了传统的城市设计实践、期刊论文、教案策划、书籍篇章等,也包括了团队在近期的策展、博客、公共论坛等各种媒体中所开展的活动。全书通过思辨与实证的结合,通过不同案例的铺陈,介绍并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在应对自身危机、重构自身空间、实现自身文化表达过程中的经验。
周若祁、赵安启主编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技术与人文理念》梳理了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八大绿色人文理念,探讨了史前时期、夏商周三代和封建社会中国聚落演化的基本轨迹,并总结了 中国传统民居适应地形(地貌)的绿色营建经验 、 中国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绿色营建经验 以及 中国民居应用地方材料的经验 。全书图文并茂,案例丰富。
《建筑与都市》是同济大学出版社获得日本a u出版公司官方授权引进出版的建筑专业系列丛书,其内容基于当今世界*秀的建筑专业出版物之一《a u建筑与都市》,致力以权威的视角、中立的姿态介绍世界范围的新锐建筑师及其作品和理念,以敏锐的触角传达国际建筑动态,发现和挖掘有潜质的新生代建筑师。全书图片详实、内容深入,资料充足、筛选严格、对细节严格而苛刻,其中文版的出版对中外建筑界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赶超发达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建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的成就也令世界瞩目。本辑《百家争鸣》选取了2004-2016年期间的27位中国建筑师的作品,它们有的位于大都市北上广,有的在广袤的乡村;有新建的项目,也有改建增建的项目;有大
《李德华文集》汇集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著名教授李德华先生毕生的学术思想、规划实践及教学成果。李德华先生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曾经参与过大上海都市计划的编制工作,参与创办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并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壹版至第三版,是我国著名的规划理论家、教育家。《李德华文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学科教育的发展。读者对象:城市规划及相关专业学者、教育研究者及大中专院校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