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中规院)先后在2004年、2014年出版了院五十周年成果集、六十周年成果集。今年是建院七十周年,中规院继续组织编纂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七十周年成果集 规划设计》,从2014年以来完成的4800余个规划设计项目中选取435项代表性作品纳入成果集,旨在体现中规院为满足人民需求、落实中央要求、服务地方诉求所做的努力,真实记录中规院在新发展阶段推进规划改革和技术进步的历程,全面展示中规院面向各地区、覆盖各领域的丰硕作品。成果集共分上、中、下三册,内容如下。 上册项目类型主要是不同层级的综合类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多规合一 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流域规划、村镇规划、灾后重建规划等。从国家层面看,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规院领衔编制国家
面对制约城乡融合发展和多镇统筹发展的瓶颈问题,本书以“镇村共生单元”为切入点,系统研究县域镇村空间格局优化的理论和技术方法。通过单元划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县域内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镇村空间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镇村共生单元,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并从等级体系、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设施配套等四个方面提出镇村空间格局优化方法,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
《更新七题 北京老城核心区的实践与思考》聚焦于北京老城的城市更新问题,从实践和研究两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实践部分收录了柴培根建筑师及其团队在2010-2023年间的七个北京老城更新项目,其中既有街区更新,也有规模、尺度各异的建筑改造,对每个作品采取了按时间发展的线性叙述方式,以表达城市更新是一个不断□化、复杂多样的动态过程的本质。研究部分则是基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4-2022年举办的中间思库学术活动,对北京的城市更新问题从更多角度、更大范围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探索。
在北京当前减量发展、既有存量住宅小区成为承载城市居住主体的背景下,面对量大面广、建造时代不一、基础设施不同、居住状态复杂的老旧小区,如何能统筹推进治理更新,进一步完善各项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绿色低碳、激发城市活力,如何能够保证老旧小区中的居民安居乐业,是全社会长期面临的任务。本书依托北京老旧小区更新的大量实践,系统梳理了北京住区发展的历程,从历史演进的脉络中研究老旧小区更新的需要与特征,并侧重老旧小区的物质环境更新,对其构成进行了分类梳理,辅以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本书采用了技术指引加实践案例的编写方式,配合以大量的图片、照片,使得老旧小区更新中的众多工作得以生动呈现。
本书在编写上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理念及其对传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延续和要求,考虑山区特殊条件,采用“理论+方法+案例”模式,以保持山地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完整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本书共10章,主要包括:绪论,包括山地城镇体系规划背景、概念、研究进展、规划内容及意义;山地城镇体系发展条件综合分析与评价;山地城镇化水平预测;山地城镇体系产业发展规划;山地城镇体系结构现状分析及规划;山地城镇体系空间管制;山地城镇体系城乡居民点建设发展规划;山地城镇体系设施发展规划;山地城镇体系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规划;山地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及成果要求。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七十周年成果集 科研 标准》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七十周年成果集的组成部分,将中规院2014年以来完成的1000余项科研、标准规范中的部分成果集结成册。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和地方委托科研项目;下册主要包括中规院自主研究项目、其他获奖项目、标准项目。这些成果只是中规院近十年科技发展的缩影,但反映了中规院人潜心探索、突破创新的 中规院精神 ,是对我们不懈追求与卓越贡献的集中展示。
本书记述了古代南京从远古时期一直到清末的漫长岁月里的成长、发展的演变过程。着重论述了六朝、南唐、明朝三个时期的都城规划史。南京是体现以《管子》为代表的 天材地利 规划思想的典型。本书结合南京 龙盘虎踞 的山水形胜,着重分析了古代南京的都城规划特色。 南京在我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而突出的地位。本书记述了南京城市走向近代化和引进西方规划设计思想、方法的过程。详细介绍了《首都计划》和《首都大计划》等总体规划,中山陵园等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以吕彦直为代表的中国近代*代规划师、建筑师们在规划、设计中体现中国传统所作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本书按时序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前南京城市规划历史的具体内容;对改革开放以后南京的规划工作作了概括性的综合叙述,并对有特点的重要内容 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理
本书是九城都市2012年至2021年的建筑实践十年特刊,主要包括教育类建筑、文化类建筑、办公研发类建筑、工业市政类建筑以及其他共24个项目作品。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总结和呈现每个项目的建筑实践以及建筑师的思考。九城的作品包含对现代主义建筑 形式追随功能 设计方法的反思,提出 非功能空间 的概念,强调非功能空间在建筑创作中的意义与方法。功能空间受具体使用功能的约束,而非功能空间更加自由、更加活跃。近期的作品进一步研究功能的非理性与不确定性,提出了 空间的非功能性 概念,探讨如何在非理性与不确定性的哲学层面上实现建筑艺术的人文价值和社会责任。
本书以工程景观学为立足,总结了广场规划设计的功能、类型、价值、特征、景观营造等基础理论;结合工程景观学体系,提出了广场市政工程景观概念、内涵及其分类构成,并围绕广场工程景观的视觉识别系统、类型学规划设计方法、乡土营造系统、文化系统等规划设计理论,结合笔者主持的城市中心广场6个案例、地域文化广场5个案例、主题广场3个案例、乡土广场5个案例、乡村广场4个案例等的规划设计实践,阐述了上述广场设计与工程景观结合的规划设计构思、原理与方法。
本书通过对城市温暖化与城市热岛现象的研究,描述了其形成的原因及缓和策略。首先,利用对流、辐射耦合模拟进行街区室外微气候评价,包括对居住区夏季室外微气候的模拟及模拟精度验证和对建筑表皮绿化的室外微气候调节效果进行分析。然后,基于遗传算法与对流辐射耦合模拟对街区室外微气候优化设计方法进行开发,提出来室外微气候多目标的优化与决策方法。*后,通过对街区室外微气候优化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从单目标优化到多目标优化的街区室外微气候优化方式。
村镇是人居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亦是城镇化载体谱系上的重要单元与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 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空间。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区域格局变迁、经济结构调整、快速城镇化以及 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许多 和地区的村镇呈现出日益严峻的人口收缩现象,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经济、环境与社会问题。 村镇人口收缩是广义城市收缩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主流视角下狭义的城市收缩研究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相较于城市,村镇大多规模小,从事生产行业较单一,产业链配套不完善,抵御风险能力不足, 容易因外部环境变迁而丧失发展动力,在经济结构转型、人居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也面临 严峻的挑战。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口收缩是村镇人居环境品质和企业发展环境吸引力下降的综合体现,如何引导村镇在人口收缩情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分册为南京城市社区 新与实践。以南京居住空间发展演变为背景,综述了1980年以来的南京城市社区 新的发展历程和城镇化转型背景下的南京社区 新实践,提出了南京城市社区 新的理论思考。本分册从典型社区及其空间模式、传统社区及其时空属性、功能组织及其形态单元、社区形态及其管理单元、社区发展及其 新单元和文化生态及其时空场域几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城市社区 新理论与实践。本书可供城乡规划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城市研究领域以及城市 新和社区工作的工作人员阅读参考,可供关注成都市城市社区的各界人士阅读。
本书从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内涵表征与评价内容、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评价方法与分析模型等几个角度出发,讨论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分析不同尺度下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差异。在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本书集成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因素评判与定量表征、结果分析与实际应用,结合江西省全域、鄱阳湖区及其县域、保护区等不同尺度开展实例分析,提出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的改进对策,并探讨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研究的总体特征和未来展望,以期为开展区域国土空间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提供新视角、为认知区域国土空间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提供新方法、为实现区域国土空间土地利用和生态管理提供新途径。
本书尝试从选址、布局、平面形式、尺度设计等方面探讨雨水花园空间布局的问题,分析渗透型雨水花园基底构造方式,结合武汉市的降雨特征,探讨适合武汉地区雨水花园的蓄渗构造。提出雨水花园植物对水、光、土壤、养护等的耐适性要求, 多种武汉地区适生乡土雨水花园植物名录,并在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雨韵园建设中进行应用和检验。结合雨水花园实习基地建设的总结和分析,探讨了基于建筑屋顶雨水收集的雨水花园营建问题及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