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成书于崇祯七年。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与《园冶》并称 古代造园艺术双璧 。
本书是《中国近代园林史》下篇,书中介绍了包括:北京、上海、天津以及港、澳、台在内的三十几个省市地区的近代园林。每一地区皆详细介绍了总体发展概况和近代园林实例,并附上了每个地区的近代园林大事记和名录。
花园设计这项复杂的工作应该从何处着手?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哪些技巧7设计的步骤应该如何合理安排7设计师如何与客户沟通设计想法、如何在保持项目完整的同时满足客户的要求?本书针对花园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为设计师提供了详细解答。 目前大多数花园设计相关书目只涉及花园设计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如种植的选择和硬质景观的创建。本书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全面易懂地讲解了花园设计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避免了 设计说明 的误区。事实上.园主和设计师的客户同样也能够受益于本书,从而*好地理解设计师的方案。 在众多设计环节中,本书讨论了如何记录场地、如何判断客户对花园的需求及期望。如何展现建筑特色。如何考虑交通空间及道路布局、如何运用基本设计原理、如何种植设计.以及如何完成*终设计。书中清晰地讲解了各种实践环节,包括
长期以来,南京造园史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本书shou次系统呈现南京园林发展的历史进程,填补了中国园林艺术史体系中关于南京园林通史的空白。 南京建城史超过2500年,被称为 十朝古都 。南京城具有丰富的园林营造活动,历史上涌现出大量的供君主、贵族、文人、百姓雅游、休憩和文化活动的园林名胜。 东吴是南京园林的早期发展阶段,东晋园林类型趋向丰富,南朝园林风格精巧奢华,隋唐至宋元时期,南京城市地位下降,城市格局有了变化,园林类型包括山水风景、历史怀古地、城市园林和寺观园林。明代南京成为都城,风景名胜开发较多,私家园林有了较大的发展,佛寺园林也较为兴盛。清代康乾南巡留下了栖霞、江宁两处行宫御苑,风景名胜形成了 金陵四十八景 。民国时期,南京作为首都,引入了西方城市规划和管理制度,兴建了城市公园和林荫道
本套丛书以经济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系统介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保护及利用规划、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完善与使用功能拓展、传统民居结构安全性能提升、传统民居营建工艺传承、保护与利用等成套技术应用体系和技术支撑基础;针对不同区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特点,详细介绍全国多个典型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案例,为大规模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一个可参照、可实施的工作样板。
本套丛书以经济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系统介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保护及利用规划、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完善与使用功能拓展、传统民居结构安全性能提升、传统民居营建工艺传承、保护与利用等成套技术应用体系和技术支撑基础;针对不同区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特点,详细介绍全国多个典型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案例,为大规模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一个可参照、可实施的工作样板。
旋转建筑不是被称赞为建筑的未来,就是作为纯粹华而不实而被忽视,它们是建筑史上迷人的失落篇章,与当代设计中的种种问题有着出人意料的关联。 旋转建筑创造出非动态建筑无法实现的效果,解决了非动态建筑无法解决的问题,并提供持续变化的景色,使室内空间灵活,适应力也强。旋转建筑常常给访客留下深刻印象,被用来治疗病患,以及通过追逐或避开阳光来提升建筑的环保品质。 作为查德·兰德尔广受好评的《A型建筑》(A-frame)一书的后续篇章,《旋转建筑:一部旋转建筑史》探索这种建筑类型的历史,调查研究促使人们设计并居住其中的文化力量。《旋转建筑:一部旋转建筑史》涵盖了大量与众不同的建筑:将囚犯们置于狱警持续监视下的监狱、迷人的旋转餐厅、结核病疗养病房、住宅、剧院,甚至还有一座每层都可以独立旋转的现代公
《世界园林史图说(第2版)》简要阐述公元前3000~2000年世界园林发展的历史,将其分为6个阶段,包括古代时期(公元前3000~500年)、中古时期(约公元500~1400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约公元1400~1650年)、欧洲勒诺特时期(约公元1650~1750年)、自然风景式时期(约公元1750~1850年)、现代公园时期(约1850~2000年),选用100个实例,说明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其前后的联系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世界园林史图说(第2版)》可作高等院校规划、建筑、园林和其他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广大园林爱好者阅读。
《只是为了善:追寻中国建筑之魂》内容包括追寻中国建筑之魂、凤凰岭下的龙泉寺、中国建筑之魂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实际意义。作者创造性地提出建筑师要以“善心”对待自己的设计,这就是建筑的“善”,体现在“只是为人民”,“与自然合一”,以及吸取中国的文化传统等。 《只是为了善:追寻中国建筑之魂》可供广大建筑师、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师生、建筑艺术爱好者等学习参考。
四川古戏楼众多,但因天灾人祸、城镇扩建以及其他原因被毁坏的越来越少。2012年至2018年,据笔者实地考察发现四川现存古戏楼234座,但多半未得到妥善保护和有效利用,有的无人看管,已经坍塌;有的长期锁闭,灰尘满地;有的被改建成娱乐休息室,成为打牌喝茶的场所;有的被改建成居民住所,堆满家具或杂物……《被冷落和损害的戏楼:四川古戏楼掠影》挑选部分该类戏楼进行图文展示,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反思。
中国的亭台楼阁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建筑史中的瑰宝,很多亭台楼阁因融入了中华文化,更显得古雅厚重。古城邯郸连聚非一的丛台,因武灵王齐射而。琅琊山的醉翁亭,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得美誉。襟三江而带五湖的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扬天下。《精致典雅的亭台楼阁/中华文化大博览丛书》全景展现了中国的亭台楼阁,内容采取以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金华传统民居营造技法》以金华地区婺派传统古民居营造技法为主题,对金华地区传统民居的构造与营造进行剖析,以文字描述、图纸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详细闸述了金华传统民居构造与建造等相关内容。
本书分别从“大趋势育新局”“大变革探路径”“大发展创未来”三个维度,结合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趋势与实践,将中国数字建筑峰会中相关专家学者、行业领袖给出的答案编撰成集,以期为更多在转型路上面临“不能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同行者带来思考与借鉴。
“天人同构”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造思想。 《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回归 人与自然共同构筑环境》是父女两代建筑师围绕“天人同构”这一思想,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建筑研究和设计实践所作的思考和讨论。全书内容涉猎广泛,从城市到绿色建筑,从文化的溯源到具体建造活动的一砖一石的铺砌、从宗教、哲学到个人的感悟等。 书中插图均是作者的画作,是对“天人同构”思想的艺术性表达,它和文字内容融为一体。 《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回归 人与自然共同构筑环境》可供广大建筑师、建筑院校师生、建筑文化艺术爱好者等学习参考。
《中原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及传承研究》是研究中国中原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及传承的学术专著,介绍了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的历史、形制、结构、模数关系、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并对传统民居的价值和传承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原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及传承研究》资料丰富,图片精美,可供广大建筑师、建筑理论工作者、乡土建筑研究者以及建筑院校师生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