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借此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 现代中国园林之父 陈从周主编。全书在结构上分为 名园鉴赏 和 品园杂识 两部分。上篇 名园鉴赏 由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纪念园林、寺庙园林、名胜园林五部分组成,重点介绍国内现存园林及园内景点;下篇 品园杂识 系统介绍我国园林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与品园知识;后附中国园林历史大事年表。本辞典条目完整,内容详尽,是一本既有鉴赏价值,又具专业背景的实用鉴赏辞典,亦是园林艺术和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成书于崇祯七年。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与《园冶》并称 古代造园艺术双璧 。
花园设计这项复杂的工作应该从何处着手?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哪些技巧7设计的步骤应该如何合理安排7设计师如何与客户沟通设计想法、如何在保持项目完整的同时满足客户的要求?本书针对花园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为设计师提供了详细解答。 目前大多数花园设计相关书目只涉及花园设计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如种植的选择和硬质景观的创建。本书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全面易懂地讲解了花园设计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避免了 设计说明 的误区。事实上.园主和设计师的客户同样也能够受益于本书,从而*好地理解设计师的方案。 在众多设计环节中,本书讨论了如何记录场地、如何判断客户对花园的需求及期望。如何展现建筑特色。如何考虑交通空间及道路布局、如何运用基本设计原理、如何种植设计.以及如何完成*终设计。书中清晰地讲解了各种实践环节,包括
怎么种花?什么花好打理?按照卖花人说的方法来养怎么还养死了?为什么我每天精心照顾可花总是死? 相信每一个园艺新手都会有这样的心愿:能有一本不抄来抄去,实际一点的园艺指南来带我入门。 这本《掌中花园》就是科普作家张辰亮(无穷小亮)的植物养护心得,除了如何养护植物,无穷小亮还介绍了这些植物的原生地环境和习性,一次性、全方位了解你想要养的植物。这也是本书不同于其他园艺书的亮点。 如何选择好看又好养的观赏植物?怎样做好植物不同阶段的养护?哪些植物造景只能短期欣赏,哪些可以长期炫耀?如何无压力养好捕虫堇、瓶子草甚至雨林缸? 关于这些很具体的问题,无穷小亮的也以讲述、手绘步骤图和实拍的照片等形式在这一版《掌中花园》中一一解答。 一起走入园艺的大门,获得属于自己的、更有想法的私家花园吧!
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至今仍显示着无尽的生命力。中国私家园林也是中国园林中*特色的部分,它映射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的价值观和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和表现。
由孙余杰编著的《园林树木学》是根据建设部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园林专业《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全书主要介绍园林树木的分类、形态特征、分布区域、生态习性与应用等。适用于全国中等学校的园林绿化、园林设计和园林花卉专业,同时还适用于农、林、城市建设等相关专业及行业学生和职工工作参考。
建筑艺术系列丛书力求把国内外*代表性的历史建筑介绍给读者,让读者在轻松的状态下,系统地了解中外优秀建筑实例和建筑知识,熟悉其发展历程。丛书采用通俗的语言,新颖的内容,优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故事,将建筑的知识和文化典故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艺术形式美、观赏性强的建筑形式之一。无论是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还是承德的避暑山庄,其景点数量之多,造景手法之丰富,都不得不令观者叹服。与私家园林相比,皇家园林一般规模浩大、面积广阔、建设恢弘、金碧辉煌,尽显帝王气派,而且建筑风格多姿多彩,功能齐全,集处理政务、受贺、看戏、居住、园游、祈祷以及观赏、狩猎等多重功能于一体。书中大量的手绘图画和精美的实例照片,配以细致入微的解说,让您近距离地感受皇家园林的恢弘气
汪菊渊编著的《中国古代园林史(上下第2版)(精)》为1982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科研课题《中国古代园林史》的重要成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包括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清朝的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册。本书含有各类图纸及图片500余幅,并附有详尽的园名索引。 《中国古代园林史(上下第2版)(精)》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等学界的广大科研和规划设计人员,园林及建筑院校的师生,从事历史文物保护的专家和考古学者,对历史和科技史、艺术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教程面向高校风景园林、环境设计专业的师生和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梳理风景园林GIS的基本知识点,结合具体案例讲解GIS应用方法,并配合数据练习,力图给读者呈现一套实用的风景园林GIS教程。 全书共十章。前三章为理论部分。第一章介绍了GIS的概念、发展与空间数据结构,列举了GIS在风景园林学科中的应用,介绍了本书内容与使用的软件和数据。第二章介绍了ArcGIS10.3的基础操作,包括ArcMap的基础界面、基础操作、符号化、制图布局以及ArcToolbox基础。第三章介绍了空间投影的相关内容,包括空间参考、地图投影以及如何运用ArcGIS进行投影变换与处理。第四章至第十章为数据分析处理部分。第四章介绍了运用ArcGIS进行地形分析的方法。第五章阐述了填洼分析、流向分析、流量分析、提取水流网络、流域分析的方法与步骤。第六章介绍了如何运用ArcGIS进行园路
郭风平编著的《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 系列教材)》按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和中国园林分 章论述,主要介绍了他们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园 林类型、代表性园林以及风格特点。中国园林体系是 本书的重点。 《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系列教材)》可 作为高等院校园林、建筑、旅游、园艺等专业教材, 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科技工作者参考借鉴 。
长期以来,南京造园史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本书shou次系统呈现南京园林发展的历史进程,填补了中国园林艺术史体系中关于南京园林通史的空白。 南京建城史超过2500年,被称为 十朝古都 。南京城具有丰富的园林营造活动,历史上涌现出大量的供君主、贵族、文人、百姓雅游、休憩和文化活动的园林名胜。 东吴是南京园林的早期发展阶段,东晋园林类型趋向丰富,南朝园林风格精巧奢华,隋唐至宋元时期,南京城市地位下降,城市格局有了变化,园林类型包括山水风景、历史怀古地、城市园林和寺观园林。明代南京成为都城,风景名胜开发较多,私家园林有了较大的发展,佛寺园林也较为兴盛。清代康乾南巡留下了栖霞、江宁两处行宫御苑,风景名胜形成了 金陵四十八景 。民国时期,南京作为首都,引入了西方城市规划和管理制度,兴建了城市公园和林荫道
主要介绍江苏传统园林的人文地理背景、历史沿革、当前遗存概况、主要类型,以及其造园思想、造园要素、理法与美学意境。根据各地现存传统园林的实际状况,选出约56处历史价值高、当前遗存状况好、图文资料精美的经典园林重点介绍,每处园林约3-5页;另精选未列入经典园林的100处以 江苏现存传统园林名录 形式附后。为保护和发扬地域珍贵建筑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江苏古建园林传统营造技艺,推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和活化利用,增强江苏优秀传统营造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和新时期工匠精神培育,提升社会大众对传统营造技艺的认知和审美情趣,根据江苏省传统营造技艺活化传承系列工作部署,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传统建筑研究中心、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组织搭建。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
本书是中国与挪威的合作项目“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LHCA)”的成果结晶。作者克纳德·拉森以及阿穆德-希丁·拉森作为北欧知名的建筑学家,对于西藏的传统建筑保护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很早就关注拉萨传统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学者,作为“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LHCA)”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对拉萨市的建筑、景观的勘测和研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本书主要讲述了古老拉萨的地形、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建筑物和城市景观。它也引发出关于拉萨的未来规划问题以及面对城市发展如何保护拉萨历史城市景观的争议。本书中的插图涉及范围很广,其中有25幅以前从未出版过的古老地图,有卫星照片、历史地图、历史照片、水彩画、建筑信息表和大量*的彩色图片。本书英文版已在英国出版,深受读者欢迎。
《中国园林立志·创作·表现》这部园林专著,是吴肇钊先生多年实践的总结。肇钊先生的业绩是从扬州开始和发展的。扬州园林早在隋唐就盛名天下,有“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之誉。历经沧桑,扬州园林多遭破坏。自十年动乱向,扬州园林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市委、市政府关心和重视下,吴肇钊先生先后主持修复了白塔晴云、片石山房、卷石洞天、二十四桥等处景区景点,荣获过国际金奖等多项奖励。吴肇钊先生尊重历史,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勇于创新,不但再现了扬州园林昔日的辉煌,又赋予它新的生命,在《中国园林立意·创作·表现》新著中,其不少篇章可为佐证,并将成为修复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之作。更令人赞赏的是新著中一幅幅精美的绘图仿佛出自书画名家之手,他刚来扬州时,别人忙于“斗私批修”,他却潜心于美术创作。他所绘制的
本书不但从古代到现代纵向的来阐述石在园林中的应用,而且还横向的谈及日本、韩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对置石的评价,使读者能够了解国外的置石文化。本书从时间、空间上全面的描述石这一园林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与应用价值。对于园林工作者有很好的学习借鉴价值,同时也是了解石文化的一本好书。本书适用于园林景观设计者、从事相关专业教学的老师和在校学生以及爱好园林的大众。
沈炳春、沈苏杰所著《姑苏园林构园图说/姑苏 园林文化丛书》总结了作者近30年从事古建园林设计 、修建工作的经验,系统整理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 的大批设计手稿,包括改造旧园、构建私家山庄和城 郊新园、营造历史文化纪念祠园、风景名胜区的园林 小品以及其他仿古园林等,配有这些作品建成后的实 景照片,并以文字分析说明。通过这些设计手稿、照 片、文字,本书直观地阐述了苏州园林传统的营构理 念和营造技艺在当代的传承。 本书可供广大园林爱好者、园林设计工作者、营 造者等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