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相对抽象的研究方法讨论,基于设计学科研究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设计学科知识的积累呈现特定的方法和范式。本书的结构分成总论、程序论、分论三个主要部分,并有一部分余论。总论部分主要论述研究活动的本体特征,包括知识论、设计学科研究、研究方法的类别和谱系三章。程序论主要论述研究进行的一般步骤,包括确定研究问题、文献综述两章。分论共十章,分别包括搜集材料为主的研究方法五章,即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实地观察法、访谈研究法、文档搜集法 ;以及分析材料为主的研究方法五章,即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综合研究法)、思辨研究法。余论作为第四个部分,论述了研究型设计的内容,即如何在设计活动中发展理论,并将研究结合入设计过程。读者在阅
本书是基于止园图册的研究专著,介绍了止园图册的发现过程(涉及著名学者高居翰和国内园林研究专家陈从周、曹汛),园主在其中的日常以及园主寄托于园林的各种心意(孝养、避世、寄情思),造园家的意匠,画家所描绘的止园以及园林绘画之变。从止园及止园图所涉及的重要人物的各种视角来探究这一曾经真实存在过,而目前存在于绘画中的园林。关于园林研究的视角,展现了从古画中还原再现历史场景的微观史学研究方法,对于建筑学专业从业者以及人文学科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乌有园》是由金秋野、王欣二人合编且轮流担任学术主持的系列出版物,关注有关 中国传统设计语言现代转化 方面的积极探索,涵盖理论与实践(包括实验性作品)两个方面,内容以建筑为主,也关注造型艺术、绘画、文学等相关领域的*进展。此系列第二辑 幻梦与真实 由著名艺术家、造园家叶放作序,邀请董豫赣、李兴钢、鲁安东、宋曙华、覃池泉、童明、吴宏德、周公钊、颛孙恩扬等作者,继续探讨传统绘画、园林与当代建筑设计语言的转化关系。
也一样
分析体系的建立,会将设计变得有理有据且逻辑更清晰。本书所讲的分析的过程,也是梳理设计的来龙去脉的过程:基于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基于什么样的原则进行分析。在一个完整的设计文本中,除了平面图效果图等直观呈现,剩下的部分是怎么来的?该怎样完成才是科学的?这本书会给出一个全面的答案,并且为设计者在项目汇报中如何做到更具说服力,提供系统参考,助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本书涵盖了多种类型和尺度项目所需要的分析方法与思路。几位作者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设计一线的工作经验,本书是他们富有价值的分享。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学科的一个关键方面,是识别并利用空间、场所和景观的独有特征,以达到所期望的环境质量。本书提供了一个介绍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书中列举了许多国家的城市和乡村的实例,说明了各种各
《从家具建筑到半宅半园》修订版收入了 北大建筑 系列,作为丛书第6册,本书呈现了一位实践建筑师从初涉建筑到建成作品问世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涵盖了作者初涉建筑的10余年研究时光里的或纸上或建成的8个作品,作者从家具切入思考建筑,家具的起点带来了对身体感知和赋形的关注,第8个作品是这个阶段的结束,也是作者之后十几年所从事的园林研究和建造的起点,这也是书名的由来,呈现了作者在持续的思考和实践过程中,对所关注问题的持续聚焦、矫正和转向,在作者的实践生涯中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是作者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书后是针对本书所展开的有质量的访谈、对谈和理论评论,让建筑学相关议题更加清晰,引发思考。
环境心理学,即环境-行为研究,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等与行为的关系,涉及进化论、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学、室内设计和环境管理等学科。全书在阐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实例,探讨了这一领域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全书密切结合实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供城市规划、风景和园林、建筑学、室内设计、环境保护等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设计、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考。
地球稀薄的土地镶嵌体及其有机组织正处在剧烈的变化过程中。当前急需新的方法和语言来理解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更好地生存。其解决方案将在景观这一尺度上进行 也就是说要以更大的格局开展研究,懂得它是怎样运作的,使景观设计与维持我们所有人生存的自然系统结构相和谐。每个景观都有其独特的特征。本书将给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和手段,使你有机会与众多生态学家和景观设计师共同交流与协作。他们正致力于找到一种跨学科的方法,来解决土地利用所带来的挑战。
本书详细介绍了陈从周先生三个园林的设计和修建。 补豫园:对于豫园东部,在保留全部建成建筑的同时,首先针对已被改为防空洞的水系进行恢复和整治。同时,重新梳理山水池岸、游赏线路、立峰栽植等园林要素,使之能够与其他既存部分构成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部分建筑的再造。 构楠园:楠园是陈先生专享独立的设计,集中体现了《说园》等著作中的造园理论与思想。在布局方面,以水池为中心,以假山为主景,山水互映,同时主要建筑隔水对山,主要景点贴水依水,形成总体基调。通过对景强化山高水长的意象,通过隔景,营造了不尽深远的园林空间效果。 复水绘园:根据《水绘园旧址图》《水绘庵记》和园林现状,恢复古城墙,理水筑山,开浚新池,因地制宜布置绿化,以亭台楼阁缀景,推敲园林细部。从而使全园空间结构清晰,水面开
苏州园林营造技艺是吴地工匠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 技 与 艺 的完美结合。本书由苏州园林发展有限公司、苏州香山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一批高级技师,充分发挥多年来在造园、修园中积累的经验,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编写而成。全书分为:石作、瓦作、木作、假山、油漆、砌街铺地等六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江南古建筑施工技术,及新工艺和新材料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西方现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涉及绘画、雕塑、建筑等其他艺术领域,范围也相当广泛。本书涉及的内容,从地域上看,包括欧洲和美洲两个大陆;从时间上看,跨越19、20世纪,直到21世纪初。本书用22万文字、约600幅珍贵的图片,首先简述了西方园林发展的历史和西方现代景观探索的过程,然后按地区和时间的先后介绍西方现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西方现代景观的主要流派,*后介绍西方景观设计某些方面的新发展。全书将各个单一现象联系在一起,把不同国家众多的设计思想、设计流派和设计师联系起来,构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成为读者了解西方现代景观的重要文献。
收录著名学者、建筑与城市遗产保护专家,被誉为 古城保护卫士 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阮仪三教授早年撰写的关于古城调查及保护的文稿,内容涵盖我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几十座历史城市,是重要的学术史材料,具有比较高的价值。翻天覆地几十年后,很多城市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过去的材料尤其显现其价值。第三版在过去两版的基础上补充不少内容,增补不少珍贵图片,重新编辑出版。此次新版《古城笔记》将补充大量新材料、新内容,篇幅大幅增加,相应大幅调整定价。
本书关注 景观重新连接 议题,探讨整体景观中自然和人的重新连接,强调景观的动态特征。其所谓 景观 是一个科学、人文和(景观)专业领域读者均能够找到共鸣的舞台,可以通过社会学习了解重要的社会和环境议题。书中所涉及 景观 意义广泛,从不同交叉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强调景观是一个自然和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本书作为景观理论经典图书,有重要的理论与参考价值,对景观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方法指导,读者对象:景观及相关专业设计人员、从业人员及学生。
本书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成果,系统介绍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如景观的结构、功能与变化,3S技术与尺度转换,景观规划与管理等,以及上述理论和方法在典型景观类型研究中的应用。书中案例材料翔实生动,内容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本书是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暨杨奇瑞团队的实践案例解析;涉及大型公共艺术展演如上海世博会、韩国和意大利世博会的空间构想和文化主题演绎;街区、街道与一座城的历史人文重塑如杭州中山路改造和成都宽窄巷的公共艺术植入;等等。 该书的鲜明特点是:典型地呈现了公共艺术理论和造型的双重性及合一性,具有城市文化塑造启发和教学实战的重要参考价值。
课程结构合理:本书建构了提高学生广告创意和表现能力的路径,将课程设置为基础理论、课程训练和作品赏析三个阶段,通过 讲-练-看 的方法,强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市场环境和运作流程的研究,将艺术学门类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从课堂推向市场。课程内容饱满: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形态进行广告设计分类,用形象、年轻态的语言概括广告创意与设计的方法,便于教学的组织和开展。 教学模式创新:采用幻想式教学模式,从 幻想 开始,结合课程训练,倡导学生 探求 有待辩驳的论点,并借以形成具有想象力的广告文化的话语形式。引导学生遵循 思行合一 准则( 思 为创意, 行 为表现),专题训练要求学生安排一种 幻想 ,设计作品达到广告创意的精准度和视觉表现的精美度之标准。
本教材基于本科阶段的 生态公园规划与设计 雨水花园生态实验 遥感与空间分析技术应用 的教学积累而编写。这些课程是以 生态景观 为教学核心,围绕生态理化实验和3S技术实验,详细地讲述了相关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 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生态实验基础为主,讲述土壤结构实验、植物抗性实验和3S技术实验。下篇以设计课程应用为主,通过两个课程案例的分析,讲述生态实验如何支持设计课程的教学。 教材面向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环境设计及其相关学科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配有实验视频,可以通过在线途径进行直观的学习。
地形学从建筑与土地的关系入手,受到现象学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在思想和方法,理论和实践中,借鉴多门学科,形成了跨学科(景观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材料学等)的研究方向,早已突破了地球本身的地质构造和自然生物的覆盖所产生的基础地形学,潜移默化地从多个角度改变了建筑设计的对象、方法和策略,成为近十几年来建筑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对于土地的阅读方法,并解释了目前地形学议题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进一步试图说明地形学议题中蕴含的现象学与后结构主义思想是推动其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并且这一议题关注人地关系,在建筑与城市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本书是一位洞察敏锐的观察者在游历中所得的人生经验的集成。虽然每一件轶事都由简短的几页组成,但都富含深意,让人回味无穷,难以释怀。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是举世闻名的风景园林、环境规划领域的教育家、作家和设计大师。他从许许多多的有关建筑、规划及风景园林的讲稿中精心挑选出了这些大放异彩的小文章,这些文章表达了他保护地球的哲学思想。本书编译者与西蒙兹有着很深的友谊,对他非常了解,除了原滋原味地将西蒙兹的这部作品奉献给读者以外,还把与西蒙兹及其思想有关的资料尽可能全面地收录进来,以肆读者。读者们可以在书中跟随大师畅游世界园林风光。在欣赏的同时,还能开阔视野,悟到园林设计的精髓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