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容,高级美术师,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 在本书的作品中,可以窥测曹仁容老师深知在绘画艺术上的创新,如传移模写,就不是创作;如如实描写,就不是艺术要旨。所以,他在每幅作品的主题确定和内容选择方面,都加强环境的烘托和形象的刻画,充分调动绘画艺术表现手法来努力突出主题;并借助丰富的想象,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不同的特点,适当地予以夸大和强调、删减和变移,以突出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感,达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
环境心理学,即环境-行为研究,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等与行为的关系,涉及进化论、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学、室内设计和环境管理等学科。全书在阐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实例,探讨了这一领域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全书密切结合实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供城市规划、风景和园林、建筑学、室内设计、环境保护等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设计、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考。
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园林美学的学术著作。第二版更以生态美学作为主要线索进行更新、充实、改写。全书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周密,资料丰富,并做到图文结合。其内包括:中国古典园林的当代价值与未来价值;中国古典园林美的历史行程;中国古典园林的真善美;园林美的物质生态和精神生态建构序列;园林美的精神性建构序列;园林品赏与审美文化心理等。本书可供广大园林艺术爱好者、园林旅游工作者和园林美学以及美学、艺术理论研究人员等学习参考。
旅游规划与设计本期主题为 旅游风险与旅游安全 ,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旅游活动在风险与安全方面的情况等。分为四部分,共十四篇文章。内容分别涉及野生动物旅游概念发展和战略、旅游者行为与游憩体验、国内外案例、保护开发与管理几个专题。
本书从广东寺观与地貌环境的关系入手,围绕寺观的选址,对六种地貌的总体造园特征做了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空间类型、空间组合方式和空间布局特点。最后通过结合具体园林造园案例提出广东寺观造园在宏观环境处理、建筑构图比例控制、庭院空间理景、以及园林文化题吟等艺术手法。本书适用于建筑学、园林景观、规划学等方向的从业者及高校师生,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设计公司等单位从业人员阅读参考。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中华大地王冠上的明珠,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是我们从祖先手中继承下来,还要真实完整地传承给子孙万代的 不可替代 的国家财产。但在社会经济转型期,这些珍贵资源却面临众多威胁和挑战,处在被损害和蚕食的边缘。论文以世界保护联盟(IUCN) 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体系 的概念为研究平台,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多学科融贯等方法,对建立完善中国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体系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在区域层次和示范点层次进行了实践探索。
扬州园林向称 翰墨园林 。本书选收扬州当代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的楹联234幅,包括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竹西公园、史公祠、琼花观、茱萸湾、吴道台宅第等传统景区,卢氏宅第、大王庙等新修复景点。内容既有传统名联,亦有新撰佳构,大致依景点方位排序。每一景点作一概要介绍,每一联语作一简要分析,点明位置,注明来源,间作赏析,并简介作者、书者,文字力求浅显、精练、准确。
《扬州园林文萃》一书为历代文人游历扬州园林胜景之游记选萃。书分两章, 古代扬州园林游记 精选扬州历代名园记近50余篇,再现休园、柘园、存园、片石山房、纵棹园、小玲珑山馆、贺氏东园等历代扬州名园亭台楼阁真情实景。 近代扬州园林游记 收录民国后文人游览扬州游记40余篇,近代文人走进民国扬州,或随笔、或游记,记录了扬州的历史变迁、往昔风光、胜景考迹。全书以版画插图点缀,为畅游扬州园林的游客增添探幽访古的情趣。
古代地方专题版画图集。扬州以园亭胜。为彰显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展现清代扬州园林风貌,编著者现从《历代志书》《南巡盛典》《广陵名胜全图》《广陵名胜图》《扬州画舫录》《鸿雪因缘图记》《泛槎图》《扬州东园题咏》《平山堂图志》《江南胜景图册》中选辑出有关扬州的园林名胜图152幅,一说一图,随文选录历代名人咏扬州诗词百余篇。是一本赏读性的扬州园林画本,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目前市场上的图书主要就地域传统民居分析其建筑空间特色和营造技艺。本书的出版可以丰富传统建筑文化普及和社会推广类图书产品,按照日常生活等线路对民居院落空间进行组织串联,通过章节设置和文字内容,为读者和观众营造在院落中步移景异、游院识筑的情境,并借助对比关联其他地域建筑特点,深入解析江苏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特色和文化内涵。 1.兼顾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解读:剖析徐州传统民居空间布局、礼法形制、部件结构、装饰技法等,展现其文化内涵、空间特色和修复修缮技艺等。 2.兼顾个体特色与地域特色的解读:通过徐州与江苏苏州、扬州等地及皖派、闽派、京派、晋派和川派等传统民居做法对比,展现江苏多元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和文化之美。
分析体系的建立,会将设计变得有理有据且逻辑更清晰。本书所讲的分析的过程,也是梳理设计的来龙去脉的过程:基于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基于什么样的原则进行分析。在一个完整的设计文本中,除了平面图效果图等直观呈现,剩下的部分是怎么来的?该怎样完成才是科学的?这本书会给出一个全面的答案,并且为设计者在项目汇报中如何做到更具说服力,提供系统参考,助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本书涵盖了多种类型和尺度项目所需要的分析方法与思路。几位作者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设计一线的工作经验,本书是他们富有价值的分享。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学科的一个关键方面,是识别并利用空间、场所和景观的独有特征,以达到所期望的环境质量。本书提供了一个介绍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书中列举了许多国家的城市和乡村的实例,说明了各种各
《设计形态学》是专门针对设计领域 形态学 研究的学科。其内容主要是围绕形态的 造型规律 和 创新方法 进行的实验性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涉及的范围既包括形态固有的功能、原理、结构、材料以及工艺等科学知识,也涵盖了形态承载的视觉、知觉、心理、情感、习俗和文化等人文知识。它以形态研究为基础,通过 造型 将诸多相关知识整合起来,运用 设计思维与方法 系统、科学地进行形态研究与创新。 此外,《设计形态学》还十分注重造型的过程研究,强调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材料、结构及工艺对造型的影响和制约,系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将 设计思维与方法 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通过该过程的研究与实践,既是对设计方法的灵活运用和检验,也是对生产方式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14世纪初至20世纪初的托斯卡纳园林,探索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变革下所经历变化过程。通过对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园林发展演变的回顾,将托斯卡纳园林按照文艺复兴初期、文艺复兴盛期、文艺复兴后期的时间顺序进行展开。依据地理范围分为以佛罗伦萨、卢卡、锡耶纳三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并对区域内园林的空间类型、布局特点、造园要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托斯卡纳园林的空间组成要素、造园手法、美学思想等方面特征的解读,归纳总结出园林中的景观要素植物、水体、雕塑的特征和内涵,清晰地展现出托斯卡纳园林艺术的特征。
长江三峡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地貌奇特,风光旖旎,自然与人文名胜驰名古今,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其更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为了有效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景观、旅游资源,促进库区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为编制《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沿江景观规划》和库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重庆市规划局于2004年8月正式委托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承担了《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沿江景观生态研究》项目,本书即是本项研究成果的总结。 本书是集体劳动的成果,项目组从2004年8月至2005年12月的时间里,组织了200余人次,分陆路和水路开展了大量的现场调研和勘测,走访了三峡库区(重庆段)沿江22个区、县、市(包括江津、永川、开县、万州、涪陵、长寿、丰都、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和重庆市都市9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
围绕 设计创意 出现的新现象、新行为、新思潮,对应物化、非物化以及两种特性兼而有之的 融合化 产品,教材通过对三种状态下产品的设计成因、发展趋势、关联分析,理清数字特性明显的创新模式如何顺利融入新生活模式中。并以新概念产品、企业品牌产品、民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竞赛优秀产品的经典案例解析,获得由 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展开的产品创意本源。培养能清晰划分产品特质,准确定位目标、根据文化场域创意开发的能力。
《景观的延伸表现--瓦莱里奥莫拉比托的理念与方法》将作者项淑萍,弗朗切斯科贝利杰兰特在多年实践和教学过程中创造的景观的延伸表现理念和方法,系统地收集并出版,以作为景观设计教学的教材。 如果草图能够延伸出去获取更多的信息,或它延伸我们已取得的信息,那么它不再局限于美丑之分。 在表现过程中它具有了新增的功能,用一种新的更灵活的研究方法,延伸每个要素的知识,对现实进行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 《景观的延伸表现--瓦莱里奥莫拉比托的理念与方法》中不同于注重三维透视和技巧的传统表现方法,景观的延伸表现是一种基于记忆,带着想法、带着设计进行景观表现的新方法。结合APScape事务所的实践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学,瓦莱里奥莫拉比托教授对延伸表现进行了10多年的极致探索。一个文学故事的启发,延伸的含义
作为国际城市发展的前沿理论,景观都市主义体现了一种学科交叉、跨学科的思考和合作关系,它不光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也蕴涵着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思想是在经过了西方数百年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对传统城市中习以为常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入思考后,对此提出的挑战。在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也逐步面临西方社会所经历的种种问题,而在土地面积和人地关系方面却面临着比西方更为紧张和严峻的现实。因此,探索结合我国实际的景观都市主义的具体操作与应用方法具有现实意义。它将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转译十五讲》作者田朝阳将多年发表的有关论文集文成册,提出自己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的现代转译。以结构模式、空间模式、界面模式、入画模式等各类模式图以及作品分析为主要内容,便于本科生、研究生和设计单位学习、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和内在价值。
在自然科学中萌芽不长的心理学,确实发展迅猛。各行业都在人类的操持下相互为用,相互追求前茅,力求多作贡献。其中一部分属于“斗智”的范畴。心理学的“智”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创见惊人,尤其闯入医学的领域,许多病症用心理学的治疗胜过医药。工业的心理学已进入设计的范畴,正在探索之中。身为园林工作者,与生物打交道,风景是大自然的赐予,欣赏者都是心境复杂的游人,这当中必然存在心理的交织,很耐人寻味。尤其历史上从帝王将相,到市民走卒,无不喜爱大自然,而且有诗文如山、读不尽的文图记载。其中正是古人留下园林心理的印记,甚至留下不少的实物可供我们分析。 园林设计是造园的动机、表现,是园林事业开创的门径,有好的创作才能谈得上对园林的欣赏。为了给城市大量拥挤着的人们谋一方悠闲生活的空间,为提高人们的生
本书收录的22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在现代主义思潮主导时期的景观设计的评判准则、主要成就和相应产生的局限性,同时这本书还为景观设计学科未来发展的潜在方向提供了明确和系统的思想。本书不仅收录了盖瑞特?埃克博、丹?凯利、詹姆斯?罗斯、弗莱彻?斯蒂尔和克里斯托夫?唐纳德在20世纪30和40年代时期撰写的一些系列影响深远的文章,而且包含了皮尔斯?李维斯、凯瑟琳?豪威特、约翰?迪克森?亨特、彼得?沃克和玛莎?施瓦茨等当代学者和设计师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他们在前辈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们所完成的工作基础上探讨了与之相关的历史和文化框架。 针对一段曾经被人们忽略的历史时期来说,这是一部全面性的批判著作。从参与编著这本书的学者和设计师们的视角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中,一方面我们能够体会到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丰富内容,另一方面我们
郑德东著的《艺术之融昶(艺术学视阈下的中西方园林景观比较研究)》站在一般艺术学角度,把景观艺术还原到宏观的艺术背景中去,通过从“意识源流的缘起”“艺术观念的发展”“门类艺术间的融通”“艺术批评的动衡关系”,以及“两者历 不完全的流动”五个方面分别深入探讨,为当前“城市大景观”的发展际遇和未来的中西方景观艺术彼此借鉴和风格启迪,创造出 为优越的铺垫。适用于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艺术类高校相关专业拓展阅读;艺术学、设计学和建筑学景观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物以及致力于艺术学领域研究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