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容,高级美术师,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 在本书的作品中,可以窥测曹仁容老师深知在绘画艺术上的创新,如传移模写,就不是创作;如如实描写,就不是艺术要旨。所以,他在每幅作品的主题确定和内容选择方面,都加强环境的烘托和形象的刻画,充分调动绘画艺术表现手法来努力突出主题;并借助丰富的想象,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不同的特点,适当地予以夸大和强调、删减和变移,以突出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感,达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
环境心理学,即环境-行为研究,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等与行为的关系,涉及进化论、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学、室内设计和环境管理等学科。全书在阐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实例,探讨了这一领域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全书密切结合实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供城市规划、风景和园林、建筑学、室内设计、环境保护等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设计、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为国际语境中关于中国造园艺术与山水画艺术的跨学科文集,汇集了数位当代国际一流相关学者在该领域的出色成果,在思想、文化、设计各个维度,以及表达、观赏与体验方式等方面,从历史考证、案例分析以及当代创作等多个视角,对中国园林和山水画的深层关联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论述。本书作为中国造园艺术与山水画艺术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阅读、收藏价值,可供建筑学、风景园林、艺术史专业的研究者和学生、相关文化爱好者阅读参考。
明代长城是中国*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宏伟的气势和律动的美感震撼人心。但长城并非人们传统上所理解的狭义的线性防御墙体,而是隶属于更庞大的复杂系统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本书基于分形理论,精确解析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核心要素 军事防御聚落和长城墙体 的宏观系统关系,研究发现两者通过分形自组织结构耦合形成复杂的协同系统,基于此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军队的快速调动以及系统的协同防御等功能;同时,从系统关系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原真价值。
本书是 中国国土景观研究书系 中的一册,在我们持续开展的国土景观研究的大框架下,探讨了传统山水文化影响下古代福州的城市发展与风景演变。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导论简要阐释了山水文化与空间营建的交互作用、山水风景体系概念的学术价值,概述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并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上篇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历史阶段梳理了福州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剖析了福州传统空间营建的影响因素与主要成就;中篇构建了山水风景体系研究框架,通过山水格局、世俗空间、艺术表达三方面多层次的综合解析,全面、生动地展现了福州传统空间营建中山水科学、山水美学与山水空间的相互影响,总结了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重要特征;下篇从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价值互补的角度,提出了福州山水风景体系保护发展的三
苏州园林营造技艺是吴地工匠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 技 与 艺 的完美结合。本书由苏州园林发展有限公司、苏州香山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一批高级技师,充分发挥多年来在造园、修园中积累的经验,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编写而成。全书分为:石作、瓦作、木作、假山、油漆、砌街铺地等六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江南古建筑施工技术,及新工艺和新材料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本书选择历史记载中富有盛名但今已无存的私家园林,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文本分析管窥其面貌,并借助作者的传统水墨山水画功底,以 画境 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已消失的洛阳金谷园、会稽始宁墅、吴郡甫里梅花墅、山阴旷园、金陵冶麓园、镇江乐志园、镇江逸圃、溧阳彭氏园、马鞍山小昆山读书处、太仓静庵公山园、太仓澹圃等十一处园林文献资料的详细整理,以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全貌复原,并通过绘画的方式和意境建构对其进行空间复原,力图还原文人精神世界中的理想园林图景,并以此接近中国古代文人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真实状态。
扬州园林向称 翰墨园林 。本书选收扬州当代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的楹联234幅,包括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竹西公园、史公祠、琼花观、茱萸湾、吴道台宅第等传统景区,卢氏宅第、大王庙等新修复景点。内容既有传统名联,亦有新撰佳构,大致依景点方位排序。每一景点作一概要介绍,每一联语作一简要分析,点明位置,注明来源,间作赏析,并简介作者、书者,文字力求浅显、精练、准确。
《扬州园林文萃》一书为历代文人游历扬州园林胜景之游记选萃。书分两章, 古代扬州园林游记 精选扬州历代名园记近50余篇,再现休园、柘园、存园、片石山房、纵棹园、小玲珑山馆、贺氏东园等历代扬州名园亭台楼阁真情实景。 近代扬州园林游记 收录民国后文人游览扬州游记40余篇,近代文人走进民国扬州,或随笔、或游记,记录了扬州的历史变迁、往昔风光、胜景考迹。全书以版画插图点缀,为畅游扬州园林的游客增添探幽访古的情趣。
古代地方专题版画图集。扬州以园亭胜。为彰显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展现清代扬州园林风貌,编著者现从《历代志书》《南巡盛典》《广陵名胜全图》《广陵名胜图》《扬州画舫录》《鸿雪因缘图记》《泛槎图》《扬州东园题咏》《平山堂图志》《江南胜景图册》中选辑出有关扬州的园林名胜图152幅,一说一图,随文选录历代名人咏扬州诗词百余篇。是一本赏读性的扬州园林画本,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本书是依据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高等职业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的教 学基本要求、专业教育内容体系框架以及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有关职业院校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社会对 本行业领域的岗位知识技能需求而编写的。以知识能力、核心内容为主线,强调植物配置与造景设计课程 中基本原理、构图技法、案例剖析,常见设计手法以及注意事项等知识单元(点)的应用方法论。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环境艺术设计、园林工程技术、风景园林设计、建筑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 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自学和参考用书。
分析体系的建立,会将设计变得有理有据且逻辑更清晰。本书所讲的分析的过程,也是梳理设计的来龙去脉的过程:基于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基于什么样的原则进行分析。在一个完整的设计文本中,除了平面图效果图等直观呈现,剩下的部分是怎么来的?该怎样完成才是科学的?这本书会给出一个全面的答案,并且为设计者在项目汇报中如何做到更具说服力,提供系统参考,助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本书涵盖了多种类型和尺度项目所需要的分析方法与思路。几位作者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设计一线的工作经验,本书是他们富有价值的分享。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学科的一个关键方面,是识别并利用空间、场所和景观的独有特征,以达到所期望的环境质量。本书提供了一个介绍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书中列举了许多国家的城市和乡村的实例,说明了各种各
、 本教材共由14章组成。第1章至第3章回顾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的类型构成、演变脉络和现状概况;第4章对国家公园规划体系进行了概括性描述,包括规划演变脉络、规划特征、规划层次与内容、规划程序与方法、与其他规划的协调等;第5章 资源评价 阐述国家公园价值构成、价值评价方法、以价值完整性保护为基础的国家公园范围划定等,是后面的目标体系、战略规划和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第6章 目标与战略的确定 ;第7章分区规划是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统筹在空间上的综合体现;第8章至第13章是专题规划,包括环境教育、访客管理、社区协调、区域协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后,第14章是规划实施体制保障,阐述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的多方面保障。
垃圾问题是一项关乎民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作者秉持着批判和反思的立场,重新审视城市中的垃圾问题以及可持续设计的方向。本书的目的是为研究者和设计师提供另一种视角,重新思考“人-垃圾-社区”的关系。作者希望通过对物理、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分析,让人作为人,空间作为空间,深刻反省一下人与空间究竟是何种关系?人与垃圾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什么才是适合现代人的居住环境?我们该如何构建可持续城市?书中引用了前沿设计理论,深入到不同语境下的行为模式,并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出一种行动研究方法来思考社会发展中的垃圾问题。本书旨在帮助新一代设计师和管理人员成长,使他们具有责任感并能够承担可持续性城市的设计。 本书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工业设计和城市规划从业人员,包括研究
《城市公园设计》(原著第二版)是基于西欧和北美一些重要的城市公园案例的研究。*版出版于2001年,涵盖了20个公园,此书也出版了中文译版。第二版出版共包含有30个公园,增加了10个较新的案例。 本书详细介绍了每一个公园的历史,包括为何选定,选定时期的场地条件,负责设计和建设的主要人物,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促进公园发展的个人,现在负责公园管理的机构,当前的资金来源,当前的使用程度(特别是游客数),公园内的犯罪率,公园的计划等。力图全方位地介绍公园设计、建设及使用过程的变化和原因等。 本书不只聚焦于设计,还关注了项目的历史背景、建设成本与维护改造等一系列问题,对风景园林、城乡规划设计、城市运营开发等领域都有非常高的借鉴意义,是风景园林、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专业工作者、学生的重要理论专
《景观的延伸表现--瓦莱里奥莫拉比托的理念与方法》将作者项淑萍,弗朗切斯科贝利杰兰特在多年实践和教学过程中创造的景观的延伸表现理念和方法,系统地收集并出版,以作为景观设计教学的教材。 如果草图能够延伸出去获取更多的信息,或它延伸我们已取得的信息,那么它不再局限于美丑之分。 在表现过程中它具有了新增的功能,用一种新的更灵活的研究方法,延伸每个要素的知识,对现实进行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 《景观的延伸表现--瓦莱里奥莫拉比托的理念与方法》中不同于注重三维透视和技巧的传统表现方法,景观的延伸表现是一种基于记忆,带着想法、带着设计进行景观表现的新方法。结合APScape事务所的实践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学,瓦莱里奥莫拉比托教授对延伸表现进行了10多年的极致探索。一个文学故事的启发,延伸的含义
作为国际城市发展的前沿理论,景观都市主义体现了一种学科交叉、跨学科的思考和合作关系,它不光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也蕴涵着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思想是在经过了西方数百年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对传统城市中习以为常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入思考后,对此提出的挑战。在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也逐步面临西方社会所经历的种种问题,而在土地面积和人地关系方面却面临着比西方更为紧张和严峻的现实。因此,探索结合我国实际的景观都市主义的具体操作与应用方法具有现实意义。它将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曹林娣所著的《东方园林审美论》以中国园林美学作为考察东方园林美学的坐标,旁及同源异质的日本、韩国等园林。主要内容有:东方园林审美发生论,东方园林审美构成论,东方园林审美接受论,东方园林审美价值论。作者试图挖掘园林美学的宝藏,更好地继承古人的审美积累,使我们在更宽广的视域中来研究和把握东方园林美学,从哲理的高度揭示产生东方园林美学的文化依据,从而真正理解东方古典园林的美学精髓,使更多的人“读懂”东方园林。《东方园林审美论》史论结合,有园林个案剖析,穿插相关园林图片70余幅。可供园林景观设计者和研究者、园林美学研究者以及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探索了西方园林如何发展变迁的过程。有别于教科书式的史实陈述,本书在编年史的大框架下,从社会学、美学、植物学、现代绘画、建筑、景观、城市等多个角度切入,对整个西方园林的发展历程做了一次全新的思考。全书结构有条不紊,内容庞而不杂。如何从现代景观学的角度回顾并审视法国新古典主义式的园林和意大利巴洛克式的花园? 莫奈、赖特、巴拉甘、屈米等现代美术史与现当代建筑史上的著名人物与西方园林有着怎样的关系?作为具有公众属性的园林(公园)又是如何参与到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作者在书中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赋予 园林 这一古老的学问以新鲜的活力和现代性。本书提供了大量案例、平面图以及欧洲历史上大大小小园林的图片,其中包括大量富有历史价值的珍贵图片。
园林苗圃学是主要讲述园林苗木繁殖和培育技术的实用性参考书。内容包括园林苗圃的建立、园林树木的种子生产、苗木的繁殖与培育、大苗培育技术、苗木出圃、育苗新技术、常用园林苗木的繁育技术和园林苗圃的经营管理等内容。本书旨在使读者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园林苗圃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林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大、中专院校园林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及园林绿化工作者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