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所规定的隔震设计方法体系有很强的革新性,发展并确立了以 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直接设计法 中震设计法 和新一代隔震设计反应谱为代表性内容的方法体系,隔震技术目前在各地高层、超高层、公共建筑等推广使用。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隔标》的总则解说、基本规定解说、地震作用和结构隔震验算解说、隔震支座及隔震构造解说、多层与高层建筑隔震设计解说、大跨屋盖结构隔震设计解说、多层砌体建筑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建筑隔震设计解说、核电厂建筑隔震设计解说、既有建筑和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解说、村镇民居建筑隔震设计解说等。
本规程是根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学术与标准工作委员会《关于发布〈2019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立项计划〉的通知》(土标委〔2019〕11号)的要求,由天津大学会同有关单位编制完成。在本规程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广泛调查研究和总结了基坑倾斜桩无支撑支护的工程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后经审查定稿。本规程共分6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符号与参考标准,基本规定,设计,施工及质量检验,工程监测及有关附录。
现批准《劲性复合桩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327-2014,自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勘探与取样;5.地下室;6.地表水;7.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8.现场监测;9.成果报告。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5]84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地基勘察;5地基计算;6结构设计与构造要求;7施工;8检测与监测。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N/JiJ了筏形与箱形基础稳定性计算方法;2.增加了大面积整体基础的沉降计算和构造要求;3.修订了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的沉降计算公式;4.修订了筏形与箱形基础底板的冲切、剪切计算方法;5.修订了桩筏、桩箱基础板的设计计算方法;6.修订了筏形与箱形基础整体弯矩的简化计算方法;7.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修订了原规范执行过程中发现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改计划(批) 的通知》(建标[2009]88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内容有: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材料;4.基本设计规定;5.叠合楼板结构设计;6.构造要求;7.工程施工;8.工程验收。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湖南高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湖南高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彭家巷468号,邮政编码:410153)。
将《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19中常用的、内容有所改变的、难于理解存在歧义的、新补充的条文,以文字、图形图像、表格数据等形式,准确、简明地表达出来,为全国建设单位、规划和建筑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相关人员以及消防监督人员和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等提供一部专门的工具书籍,使该书使用者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理解规范条文的深刻含义。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代号;3 振动及其结构噪声限值;4 测量方法等。本标准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第1829号公告批准发布,自2018年9月1日起实施。原国家标准《住宅建筑室内振动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GB/T 50355-2005。
根据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关于印发2018年*批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团体标准制修订及相关工作计划的通知》(中设协字【2018】6号)的要求,由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汇通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广泛征求了国内有关单位与专家意见,*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10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缩略语,基本规定,系统设计,系统配置,布线路由与空间管理设计,施工安装,调试与试运行,检测,验收等。
本作业指引包括:作业须知、前置条件与基础数据落实、设计分析与外部调查、编制原则、编制方法、概算审核与质量管理、优化设计和限额设计、文件格式与信息管理等。 设计概算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业主管及地方政府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控制项目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预算、衡量设计方案技术经济合理性和选择设计方案的依据,更是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建设EPC总承包招投标时确定工程招标控制价(或标底)、建设项目费用控制管理成本目标分解、投资业主与金融机构签订融资贷款合同、上级考核建设项目投资效果和经济合理性的依据。因此,提高设计概算的质量,使其真正符合工程建设实际情况,才能避免高估冒算或漏项少算的现象发生,使整个工程建设按照规定的造价进行控制,使建设项目达到预期的目标。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工程的风洞试验,自2015-08-01实施。
本标准是根据全联房地产商会编制计划的要求,由全联房地产会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养老服务设施专委会、北京蓬德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厦门万安智能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本标准共分8章和5个附录,依次为总则、术语和引用标准、基本规定、环境与设施、场地、建筑设计、智能化系统、运营与服务的评定。本标准由全联房地产商会发布,由全联房地产商会标准技术委员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
为适应城市建设升级换代和绿色环保建设需要,加快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企业转行升级,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建筑机电维修安装行业的自律管理,规范建筑机电维修安装技术服务市场,促进市场化、社会化服务产业健康发展,上海市安装行业协会组织制定了团体标准《民用建筑机电设备维护保养标准》,该标准是建筑机电安装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将对规范行业管理,提升维保技术水平产生积极影响。可供从事民用建筑机电维保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参考。
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2019年度*批团体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国建节协[2019]5 号)文件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7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控制指标;5、设计评价;6、施工评价;7、运行评估。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 一九九二年度工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 的通知》 (建标[1992]732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总则; 2.术语和符号; 3.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4.建筑非结构构件; 5.建筑附属设备构件。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 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 的通知》(建标[2011]17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l总则;2术语;3原材料技术要求;4混凝土性能;5配合比;6施工;7质量检验。
本指引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工作流程、项目组织、工作内容等作业须知,建设目标与需求分析,设计分析,建设用地、工程地质、外部条件等建设条件调查,编制方法、编制要求、文件组成、费用构成、编制依据等编制原则;项目划分与各类费用的估算等;估算审核与质量管理;方案比选、设计优化与目标成本管理,文件格式与信息管理,以及参考案例、名词解释等内容。投资估算是进行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评价和投资决策的基础,合理准确的投资估算是实现真正意义的 全面造价管理 ,实现工程造价事前管理、主动控制的前提。编制组期望通过本作业指引,让造价工程师能够在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或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方案设计阶段,能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基本建设程序、标准规范、委托合同的要求,规范地编制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文件,并通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载体桩设计;5载体桩复合地基设计;6施工;7验收。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18年11月1日实施。原《载体桩设计规程》JGJ135-2007同时废止。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 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地基变形裂缝控制;5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6砌体结构裂缝控制;7轻质隔墙裂缝控制;8外墙外保温工程裂缝控制;9装修工程裂缝控制;10裂缝的判断与处理。
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关于开展*批团体标准编制工作的通知》(建协函〔2018〕7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电缆电线敷设器材;5. 智能化集成系统;6. 信息设施系统;7.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8. 公共安全系统;9. 信息化应用系统。本标准由中国建筑业协会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2号楼,邮编:100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