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胀宇宙学在过去20年发展历程中已经解决了宇宙的标准热大爆炸模型中存在的许多严重问题.利用其原创的方法,本书解释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并且阐明了理论结果的来源.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处理均匀及各向同性的宇宙模型,而第二部分讨论初始不均匀性如何解释我们观测到的宇宙结构.本书为一些传统上高度依赖于数值计算的论题,例如原初核合成、复合、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等,提供了解析处理方法.暴胀以及量子宇宙学扰动理论讲述得尤为详尽.通过讨论更具推测性质的想法,本书将读者引领到目前宇宙学研究的前沿.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物理学辞典,涵盖力学和理论力学、理论物理学、热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声学、电磁学、光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无线电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天体物理学、计 算物理学、非线性物理学、化学物理、能源物理、经济物理、生物物理学、医学 物理等学科,以常用、基础和重要的名词术语为基本内容,提供简短扼要的定义 或概念解释,并有适度展开。正文后附有物理学大事件、常用物理量单位、常用物理学常数表等附录, 并设有便于检索的外文索引、汉语拼音索引。
本书首次将亚原子物理学的神秘主义阐释带入公众视野,并通过古代神秘主义传统和20世纪物理学发现之间的平行比较,很大程度上挑战了过去物理学研究中的的保守思想,并为探讨量子力学同佛教、印度教和道教思想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书于1975年首次出版,凭借其广阔的视野、生动的论述与鲜明的主张已然成为国际畅销书。时至今日,本书已有43个版本问世,涵盖23种语言,享誉全球,可以说是作者完成的一个意义非凡的项目。
《理论物理学教程 第2卷:场论(第8版)》是《理论物理学教程》的第二卷,根据俄文*版译出,讲述电磁场和引力场的经典理论。书中叙述了相对性原理和相对论力学,基于*小作用原理的电磁场方程的推导,电磁波的传播和辐射问题,*后几章介绍了广义相对论,同时阐述张量分析的基础理论。《理论物理学教程 第2卷:场论(第8版)》以其清晰、简洁的风格,例题的原创性和多样性而备受欢迎。《理论物理学教程 第2卷:场论(第8版)》可供高等院校物理专业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作者是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列夫 朗道。本书是用朗道 十卷 的思维方式审视并处理基础物理的内容!使读者可以从自己相对熟悉的内容上体会朗道的思维方式并习惯其行文风格,从而对于那些立志攻克他的《理论物理学教程》的读者大有助益!全书具有朗道的一贯风格 行文简洁、思想深刻、物理清晰、逻辑缜密。冯端院士曾评价此书:内容则别具匠心,开创物理学大师写基础物理学教材的先河。本书包含了一些常规普通物理学教材中所没有的内容,前4章、第13章、第15章的部分内容(主要是黏性相关的问题)以及最后一章(第16章)是力学(第2章中有少量与静电场相关的内容),第7至第12章、第14章计七章以及第15章的部分内容是热学,中间穿插的第5、6两章是关于原子、分子以及晶体对称的内容。从学习普通物理学,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础这个角度来看,
本书详细讲述量纲理论,包含了第一作者梁灿彬6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以及第二作者曹周键近20年来的重要贡献。全书特别强调分清量与数,指出所有物理书上的公式几乎都是数的等式而非量的等式(由于从未有人定义过量的乘积,量的等式其实并无意义)。第三章详细讲解了我们对于量的乘积以及量的求幂的自创定义,使得量的等式从此获得明确意义。第7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量的等式与数的等式形式相同的条件。第8章讲授定理,该章及后续各章含有该定理的大量应用例子。第10章还以自创方式严格论证了萌芽于牛顿时代并在至今的工程实用中常用的“相似论”。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长期讲授量子力学课程基础上,精选内容新颖、难度较大的习题汇集而成。习题大部分选自国内外研究生试题和资格考试题,全部题目都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有些解法是作者首创的。本次再版对第二版内容精选和重编,反映了近年来量子力学的最新进展。全书分为十八章,共360题,内容包括Schrodinger方程、一维运动、8势场中粒子的运动、谐振子、力学量的算符表示及算符运算、中心力场、角动量、磁场中粒子的运动、Hellmann定理、动量表象、能量表象与Heisenberg图象、定态微扰论、变分法、量子跃迁、弹性散射、对称性、准经典近似、二次量子化、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方面。
本书作者列昂?库珀是著名美国物理学家、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本书中,作者以精心选择的例子、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物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力学、光学、电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等经典物理学内容;及相对论、量子力学基础、原子和原子核结构以及基本粒子物理学等近代物理学内容。在介绍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时,作者巧妙地插入了历史上有关物理大师们的一些有趣的(也是很有意义的)资料和轶事,把物理学发展史上一些重大的变革像一幕幕戏剧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不但使阅读变得兴趣盎然,并且能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新物理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了解到物理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从而把读者逐步引进物理学宝库,去领略千余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 物理原理和物理定律 的无穷奥妙。 本书形式上生
本书对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构造、实验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版已对*版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更新。解释了为什么需要用到这一特殊的技术以及如何将这一特定概念运用到实践中。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4篇,总计40章。*篇主要介绍一些与透射电子显微镜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电子衍射的基础知识、仪器的构造与功能,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的制备等。第二篇主要介绍电子衍射的基本原理、不同的电子衍射实验技术,以及对电子衍射的理论描述。第三篇主要介绍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各种成像类型、不同的成像技术,以及对实验图像的处理、分析和理论模拟。第四篇主要介绍X射线能谱和电子能量损失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实验技术。全书有近700张图表,在英文版中全为彩图,而在中译本中大部分为黑白图,但并不影响所表达的意思。中
本书是一本经典著作,1921年以单行本形式问世,其后即列为德国数学百科全书的一部分。1956年单行本重印时,作者又增写了序言及补注各一篇。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并推荐本书:无论是谁研读这一段成熟而构思宏大的作品,都不会相信它的作者是一位只有21岁的年轻人。该作品精彩纷呈,处处令人赞叹:对思想发展进程的心理理解,精确的数学推导,深刻的物理洞察力,系统性的清晰表述,渊博的文献知识,完备而信实的论证,以及有力的批评。泡利的书值得推荐给所有在相对论领域进行创造性研究的人,以及所有想要准确了解相对论的根本问题的人。(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撰写本书的目的是把当时(1921年)已发表的全部相对论文献作一完整的评述,书中随处可以找到作者对有争议的问题的独特见解,特别在统一场论方面;在补注中则根据后期文献对*版
电磁超材料和超表面突破了传统媒质电磁参数的局限性,进一步推进了电磁波调控技术的发展。多功能及可重构超表面利用电磁波复用技术,如极化复用、空间复用、时分复用等,实现了对电磁调控功能的集成化设计,有效地提升了电磁器件的调控能力与信息容量,有望在信息通信、天线系统等诸多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多功能和可重构超表面及其应用》从多功能及可重构超表面的设计原理出发,具体阐述了极化复用、方向复用和频率复用等多种技术的实现途径,以及可重构超表面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结合作者及其团队的近期研究成果,系统性地归纳总结了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其应用探索,*后总结探讨了这类超表面的后续发展趋势,为电磁超表面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由大量单元组成的复杂系统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自组织与集体行为,近几年成为多交叉领域长盛不衰的研究热点。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涌现,即在整体层面会呈现出各种各样个体所不具备的行为。本书以复杂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同步与非平衡输运等涌现行为为切入点,以非线性动力学、统计物理学、序参量动力学理论等为理论工具,重点剖析了相振子、混沌振子及其复杂网络的同步、时空随机共振、时空斑图与非线性波、集体定向输运及低维体系热传导与热器件等现象,并探讨了这些看似不同的现象之间的内在机制、共性和联系。 本书分上下册,上册包括第1~4章,下册包括第5~7章。
《无试重瞬态高速动平衡方法》是作者长期对无试重瞬态高速动平衡方法进行理论与试验研究成果的总结,该方法以实测的转子加速瞬态响应信息为输入,结合转子固有模态信息进行转子不平衡识别。《无试重瞬态高速动平衡方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依据柔性转子平衡原理,采用载荷识别、频响函数矩阵求逆、模态坐标变换和不平衡激振力特征点识别等方法,识别转子动平衡参数;第二,研制无试重瞬态高速动平衡系统,并且对实验室转子和涡轴发动机动力涡轮转子进行试验研究,验证无试重瞬态高速动平衡方法的平衡精度。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铁电体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进展。全书以自发极化为核心,系统地总结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铁电体的尺寸和表面效应理论;同时吸收了国内外有关铁电体的主要成果和学术思想。全书共9章,前4章主要阐述自发极化机制,包括铁电体的晶体结构、宏观理论、微观理论;后5章讨论极化状态在外场作用下的变化,即铁电体的各种功能效应,包括电畴结构、极化反转、介电响应、压电效应和电致伸缩效应、热电效应、光学效应(电光、非线性、光折变)。此外,结合每种功能效应,介绍若干典型铁电材料及其应用。书末附有3个附录和详细的内容索引。
本书用物理原理解释了铁电体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的各种行为。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铁电体的基本特性:铁电性、铁电体的结构与对称性、热力学特征函数和变量的雅可比偏导数、实验测试原理和铁电畴起源,以及铁电体的相变原理。第二部分用统计方法详细阐明了各种铁电体的电极化原理,给出了电滞回线、介电常数、电致伸缩、储能效应和热释电效应的数学公式,并通过对公式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解释了各种实验现象随温度变化的原理和电场诱导极化效应。最后,详细解释了弛豫铁电体发生介电弥散的原理,给出了数学公式。基于物理原理澄清了各种概念
由大量单元组成的复杂系统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自组织与集体行为,近几年成为多交叉领域长盛不衰的研究热点。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涌现,即在整体层面会呈现出各种各样个体所不具备的行为。本书以复杂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同步与非平衡输运等涌现行为为切入点,以非线性动力学、统计物理学、序参量动力学理论等为理论工具,重点剖析了相振子、混沌振子及其复杂网络的同步、时空随机共振、时空斑图与非线性波、集体定向输运及低维体系热传导与热器件等现象,并探讨了这些看似不同的现象之间的内在机制、共性和联系。 本书分上下册,上册包括第1~4章,下册包括第5~7章。
本书是金兹堡在为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物理学与天体物理学专业学生讲授的内容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全书共18章,前15章为电动力学的主要理论结果和应用;后3章则介绍了当时发展快的天体物理学新方向。本书内容新颖,讲法也别开生面:讲述了许多别的书不讲或讲得很少的内容,在讲述问题时,并不拘泥于系统地推导公式,而是根据该问题的研究进展,提纲挈领地讲述问题的物理本质,把读者送到研究的前沿。本书正是一本以 不同的处理方法、论证方式、事例和证明 非系统地 阐述理论物理学和理论天体物理学中的若干问题的具有补充性质的教程,相信它的中文版的出版会有益于我国对理论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有兴趣的广大学生和科研工作者。
本书是为物理学家写的一本微分几何,是在1990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将原版14章扩充到了23章。全书分为主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流形微分几何,是理论物理研究生教学的基本内容,介绍了流形、流形上张量场、仿射联络与曲率以及流形上度规、辛、复、自旋等重要几何结构。第二部分介绍纤维丛几何,介绍了示性类与A-S指标定理,深入分析量子规范理论的大范围拓扑性质、各级拓扑障碍、瞬子、单极、分数荷与超对称等现代物理前沿问题。第三部分介绍非交换几何及其在量子物理中的应用、量子群与q规范理论。
本书是弯曲时空量子场论和量子宇宙学的入门书籍,是在刘辽教授多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讲授"弯曲时空量子场论"和"量子宇宙学"两门课程讲义的基础上整理、改编而成的。其内容叙述深入浅出,介绍了弯曲时空量子场论和量子宇宙学的基本思想、主要研究方法以及重要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时空结构与彭罗斯(Penrose)图、时空对称性与基灵(Killing)矢量场、真空和粒子、量子物质场的有效作用量、正规化与重整化、共形反常与重整化能动张量的计算、相互作用场、黑洞物理学中的若干问题以及量子宇宙学等。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量子计算领域的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关键方 法和重要结论,并兼顾近期的前沿进展。本书内容主要包括:经典和量子 计算的复杂性理论、计算复杂度与物理理论间的关系;基本量子算法;不 同量子计算模型及其与量子线路模型的等价;基于离子阱系统、超导系统 及光学系统的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量子纠错码与容错量子计算。本书既 突出了每个章节的逻辑完整性,也强调了不同章节间内容上的联系,保证 了量子计算学科的完整性和自洽性。本书中的重要结论都给出了详尽的证 明,使读者不仅能学到量子计算的相关知识,也能学到解决这类问题所需 的典型技能,有能力解决未来科研中遇到的新问题。
量子材料是 21 世纪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热点,其各种物相及宏观性能与材料中多个序参量(包括点阵、电荷、自旋、轨道及拓扑)密切相关。现代先进电子显微学为在原子尺度表征量子材料的诸序参量及其关联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本书在介绍电子显微学原理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如何采用电子显微学方法测量和研究量子材料序参量,并总结了对铁性材料、磁光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进行序参量测量和协同性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