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物理学辞典,涵盖力学和理论力学、理论物理学、热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声学、电磁学、光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无线电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天体物理学、计 算物理学、非线性物理学、化学物理、能源物理、经济物理、生物物理学、医学 物理等学科,以常用、基础和重要的名词术语为基本内容,提供简短扼要的定义 或概念解释,并有适度展开。正文后附有物理学大事件、常用物理量单位、常用物理学常数表等附录, 并设有便于检索的外文索引、汉语拼音索引。
由大量单元组成的复杂系统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自组织与集体行为,近几年成为多交叉领域长盛不衰的研究热点。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涌现,即在整体层面会呈现出各种各样个体所不具备的行为。本书以复杂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同步与非平衡输运等涌现行为为切入点,以非线性动力学、统计物理学、序参量动力学理论等为理论工具,重点剖析了相振子、混沌振子及其复杂网络的同步、时空随机共振、时空斑图与非线性波、集体定向输运及低维体系热传导与热器件等现象,并探讨了这些看似不同的现象之间的内在机制、共性和联系。 本书分上下册,上册包括第1~4章,下册包括第5~7章。
本书着重介绍粒子物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尽可能多地介绍相关领域前沿的情况和最新成果。书中从对称性出发,相继详细介绍强子的夸克模型、电磁作用和弱作用、弱电统一理论、强作用的规范理论QCD。其中在弱作用部分对中性K介子、中性B介子和中性D介子系统的正反粒子混合及CP不守恒做了系统介绍,在弱电统一模型部分还给出了Rξ规范的费曼规则,在强作用部分详细讨论了QCD的重整化,对粲偶素、例外态、胶球和混杂态、格点规范等也做了简要讨论。书中还介绍了中微子振荡及轻子系统的CP破坏。此外,对超出标准模以外的各种新模型,如大统一理论和超对称模型等,作了简要介绍。最后介绍了与粒子物理有关的宇宙学的基本知识。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量子计算领域的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关键方 法和重要结论,并兼顾近期的前沿进展。本书内容主要包括:经典和量子 计算的复杂性理论、计算复杂度与物理理论间的关系;基本量子算法;不 同量子计算模型及其与量子线路模型的等价;基于离子阱系统、超导系统 及光学系统的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量子纠错码与容错量子计算。本书既 突出了每个章节的逻辑完整性,也强调了不同章节间内容上的联系,保证 了量子计算学科的完整性和自洽性。本书中的重要结论都给出了详尽的证 明,使读者不仅能学到量子计算的相关知识,也能学到解决这类问题所需 的典型技能,有能力解决未来科研中遇到的新问题。
本书是为物理学家写的一本微分几何,是在1990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将原版14章扩充到了23章。全书分为主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流形微分几何,是理论物理研究生教学的基本内容,介绍了流形、流形上张量场、仿射联络与曲率以及流形上度规、辛、复、自旋等重要几何结构。第二部分介绍纤维丛几何,介绍了示性类与A-S指标定理,深入分析量子规范理论的大范围拓扑性质、各级拓扑障碍、瞬子、单极、分数荷与超对称等现代物理前沿问题。第三部分介绍非交换几何及其在量子物理中的应用、量子群与q规范理论。
《20世纪场论的概念发展(原书第二版)》探讨了基本场论的概念基础和历史根基,揭示了基础物理学中的根本问题、逻辑和动力学。为了回应过去20年中这一领域的新进展,新版本对量子场论和规范理论章节进行了彻底修订和重新阐述。本体论综合与科学实在论一章的内容也被重新考虑,并提出了一种超越结构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新进路。
本书用物理原理解释了铁电体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的各种行为。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铁电体的基本特性:铁电性、铁电体的结构与对称性、热力学特征函数和变量的雅可比偏导数、实验测试原理和铁电畴起源,以及铁电体的相变原理。第二部分用统计方法详细阐明了各种铁电体的电极化原理,给出了电滞回线、介电常数、电致伸缩、储能效应和热释电效应的数学公式,并通过对公式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解释了各种实验现象随温度变化的原理和电场诱导极化效应。最后,详细解释了弛豫铁电体发生介电弥散的原理,给出了数学公式。基于物理原理澄清了各种概念
相场法(phase field method)近年来在裂缝扩展问题的研究中崭露头角,为工程和科学领域带来了一项重大技术进步。与传统模拟方法相比,该方法引入了一个相场参数来表征模型中空间点的物理状态,可利用该参数作为指示函数搭建耦合系统。同时该方法采用基于能量最小化原理判断裂缝扩展,因此在处理复杂地质结构、模拟裂缝分叉、转向等问题时不需要添加额外的判别准则,计算过程简单,结果准确率高,计算量相对较小。本书针对多物理场相场裂缝扩展模型的基本概念、模型建立、时间/空间离散、求解及自适应方法进行了讨论。旨在帮助地质学家、工程师和数值计算人员理解并掌握这一强大的数值模拟工具,以解决裂缝扩展问题和相关多物理场耦合问题。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铁电体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进展。全书以自发极化为核心,系统地总结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铁电体的尺寸和表面效应理论;同时吸收了国内外有关铁电体的主要成果和学术思想。全书共9章,前4章主要阐述自发极化机制,包括铁电体的晶体结构、宏观理论、微观理论;后5章讨论极化状态在外场作用下的变化,即铁电体的各种功能效应,包括电畴结构、极化反转、介电响应、压电效应和电致伸缩效应、热电效应、光学效应(电光、非线性、光折变)。此外,结合每种功能效应,介绍若干典型铁电材料及其应用。书末附有3个附录和详细的内容索引。
《铁磁学》(第二版)下册共七章(第7~13章),系统论述了静态和动态的技术磁化理论。从分析影响强磁性的五种物理现象和磁畴的各种形态出发,根据总能量极小原理,对强磁性的各类现象作出公式化的处理。书中详细讨论了磁导率和矫顽力的各种理论、低温下的巨大矫顽力、动态过程的能量损耗和旋磁效应的机制以及磁性的时间效应等。对一块畴壁移动和一个单畴内磁矩转向的电磁性质、磁宏观量子效应、纳米磁性、巨磁电阻效应、交换(作用)长度、无规各向异性、自旋电子学、巨磁性、磁记录等近期的进展也作了评述和说明。 书中结合常用的磁性材料,在相关章节论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及在研制和生产中的指导作用,以期触发创新思维,提出新的方案。最后一章为磁路设计,以便合理利用磁性材料,发挥各产品的最大优势。
量子物质前沿领域的兴起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深入到微观尺度的必然结果。该领域既是基础性的引领科学,又为高新技术和前沿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原理支撑。目前,我国在量子物质的主要分支上已形成较大的覆盖面,有些方向甚至走到了国际最前沿。《中国量子物质与应用2035发展战略》深入阐述了量子物质与应用领域的科学意义及战略价值,系统分析了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关键科学问题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凝练出了我国应优先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介绍了物理学科研工作所需的数学知识和相应的数学基础,包括10章内容,分别是变分法、希尔伯特空间、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贝塞尔函数、狄拉克δ函数、格林函数、范数、积分方程、数论在物理逆问题中的应用和任意维空间的基本方程。本书内容与本科阶段己经学过的数理方法衔接,并尽可能地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本书对概念的说明与公式的推导力求详尽全面,内容叙述清楚,便于读者学习。各章末尾大量的习题有助于读者巩固和扩展正文中学到的知识内容。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色散调控及应用》在对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基本概念、电磁特性及研究现状进行扼要介绍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色散调控的基本原理及典型应用,具体包括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色散特性、激发手段、弱色散区调控、强色散区调控、强-弱色散区综合调控等,重点介绍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色散调控在多域电磁调制、电磁增透、电磁吸波、频率选择结构、小型化微波器件等方面的应用。
本书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电介质物理学》,方俊鑫、殷之文主编,1989年)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修改、补充和完善而完成的。第二版是19位该领域的院士或专家的集体创作,它既保留了第一版的成功之处和特色,又增添了许多新成果、新观点、新应用等新内容,使其内容既全面、系统,又重点突出,是一部难得的更具中国特色的专著。全书12章,主要介绍电介质的极化响应、电荷转移、唯象理论、晶格振动和声子统计、铁电原理、铁电体的第一原理研究、晶体缺陷、电介质能谱、电介质的实验研究、电介质材料的新应用和铁电薄膜等。每章末尾还附有参考文献。
在我国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型的历史时期,对成分/工艺组织-性能的精确定量理解成为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共性、基础性难题。本书立足于热力学和动力学,总结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学中贯通成分/工艺-组织-性能的共性理论或规律,旨在用非平衡态热力学实现“将热力学应用于非平衡动力学过程”的目标。通过阐明热-动力学多样性、热-动力学相关性和热-动力学贯通性,解决贯通材料学与材料加工学的重大基础性难题??基于整体加工过程的微观组织预测和面向目标组织与性能的加工工艺设计。
无
量子材料是 21 世纪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热点,其各种物相及宏观性能与材料中多个序参量(包括点阵、电荷、自旋、轨道及拓扑)密切相关。现代先进电子显微学为在原子尺度表征量子材料的诸序参量及其关联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本书在介绍电子显微学原理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如何采用电子显微学方法测量和研究量子材料序参量,并总结了对铁性材料、磁光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进行序参量测量和协同性研究的成果。
对成分/工艺-组织-性能的准确理解是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共性基础难题。对工业界而言,控制固态相变而提升力学性能是经济需求牵引的。对科学界而言,迫切需要精确描述相变,并且认识和理解控制相变的关键过程。依赖相变热力学和相变动力学来获取可靠的、非经验的加工参量,是物理冶金界发展的终极目标。本书总结了金属材料加工成形中涉及的固态相变动力学模型及其方法的演化历史、阶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旨在对固态相变动力学模型与方法进行全面系统地阐述,最终服务于贯通成分 /工艺-组织-性能的共性理论或规律。
20世纪是刊物理学的世纪,物理学在20世纪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改变了世界以及世界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本书是由英国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组织发起,由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有很多是相关领域的奠基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执笔撰写,系统总结20世纪物理学进展的宏篇巨著,其内容涵盖了物理学各个分支学科和相关的应用领域全书共分3卷27章,最后一章为3位物理学大家对20世纪物理学的综合思考和对新世纪物理学的展望。
二十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物理学在二十世纪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改变了世界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本书就是由英国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组织发起的,由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有很多是相关领域的奠基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执笔的。系统总结二十世纪物理学进展的宏篇巨著,其内容涉及了物理学各个分支学科和相关的应用领域。全书共分三卷27节,书末还附有三位物理学大家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综合思考和对新世纪物理学的展望。
非规则几何形态的颗粒材料在加载速率、约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呈现出非连续性、非均质性的复杂力学特性。为此,本书首先阐述离散元方法在几何形态构造、单元接触算法、高性能并行计算的研究进展,还介绍了任意形态颗粒间的粘结-破碎模型、高性能 GPU 并行算法以及软件研发;最后对离散元方法在颗粒材料流动特性分析、着陆器和返回舱着陆过程、有砟铁路道床沉降行为、极地海洋工程结构冰载荷数值计算等方面的应用展开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