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光子晶体领域的经典教科书。第1章对全书进行了综述。第2章描述了混合介质系统的宏观电磁理论,证明描述磁场的方程是哈密顿方程。基于此事实,第3章对磁场行为做出了描述。第4~6章分别研究了一维、二维、三维光子晶体的电磁特性,阐述了光子带隙的物理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电磁现象。第7~9章研究了一维周期介质波导、二维光子晶体板和光子晶体光纤。第10章阐述了时间耦合模式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应用设计,还描述了光子晶体中的光学现象,如折射、衍射等。本书附录部分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相关基础知识。
光学显微术及相关技术由于激光技术的引进获得快速发展,促使了光学成像理论在空间域与频域的三维显微成像理论、超短脉冲成像理论、高数值孔径物镜像差理论等方面的进步。本书涉及描述棱镜光学成像系统的理论与原理,包括衍射理论、点扩散函数、传递函数分析、超短脉冲光束成像、高数值孔径物镜成像、有像差成像等,并对现代光学显微术中所需的新理论进行介绍。
本书是W.Demtroder教授撰写的两卷本激光光谱学教科书的第2卷。这套教科书共分两卷,全面地介绍了激光光谱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详尽描述了激光光谱学当前研究的全貌。作者多年从事激光光谱学的研究工作,对学科前沿动态了如指掌。全书的文笔简练、叙述翔实,更配有大量插图和实例,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科书。 第2卷介绍了激光光谱学的实验技术、最新进展以及多种应用范例。以理论介绍和实例说明相结合的形式,详细地说明了多普勒限制的激光吸收谱和激光荧光谱(第1章)、非线性光谱学(第2章)、激光拉曼光谱学(第3章)、分子束的激光光谱学(第4章)、光学泵浦和双共振技术(第5章)、时间分辨的激光光谱学(第6章)、相干光谱学(第7章)和碰撞过程的激光光谱学(第8章),然后更专门讲述了激光光谱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如激光冷却、玻色
本书全面阐述现代大气光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大气的光学性质、大气折射、分子吸收和散射、气溶胶粒子光散射、光在混浊大气中的传播、光在端流大气中的传播、大气中的成像,以及大气性质的光学探测方法和技术。本书为大气辐射和天文观测等基础研究以及激光大气传输、光学遥感技术、环境光学监测技术、自适应光学技术、自由空间光通信等先进光电工程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应用模式和基本工具。本书反映了大气光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可以作为大气光学及相关研究的教材和有益参考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介绍多种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物理机理和三阶非线性光学表征技术,详细介绍Z-扫描表征技术,讨论Z-扫描技术表征高阶光学非线性效应、饱和非线性光学效应、各向异性非线性光学效应,介绍多种改进型Z-扫描技术;介绍包括溶剂、有机分子、玻璃、铁电薄膜、半导体、二维材料和近零折射率材料等多种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
本书是W.Demtroder教授撰写的两卷本激光光谱学教科书的第1卷。这套教科书伞而地介绍了激光光谱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详尽描述了激光光谱学当前研究的伞貌。作者多年从事激光光谱学的研究工作,对学科前沿动态了如指掌。伞书的文笔简练、叙述翔实,更配有大量插图和实例,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科书。 第1卷介绍了激光光谱学的基本原理。在简短的导论(第1章)之后,概述了光吸收和光发射(第2章)以及谱线的宽度和形状(第3章)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然后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光谱仪器(第4章)和激光器(第5章),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为深入理解激光光谱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2卷具体介绍激光光谱学的实验技术、最新进展以及多种应用范例。
哈特曼波前传感器作为一种精密的波前探测器件,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其应用范围已经从原先的天文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组成部分扩展到眼科科学、镜面检测、图像重构等领域。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探测精度无论是对自适应光学系统波前校正能力还是对光学检测等领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在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已有的理论和工程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叙述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误差组成及误差控制等内容,并对基于扩展目标和光场相机的哈特曼波前传感器进行了详细讲解,最后讨论了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开发实例,以及在自适应光学、人眼像差、镜片面形检测和非制冷光光学红外成像系统中的应用。
近些年有关拉曼布里渊散射的综述都与非弹性光散射中拉曼散射和布里渊散射有关,这些是《拉曼布里渊散射》第一、二版中未能深入研究的新内容。本书即对以下6个专题:(非弹性)光散射概念、纳米结构和薄膜材料的拉曼布里渊散射研究、X射线拉曼散射、光散射增强新谈、L.布里渊与布里渊散射、拉曼激光和光的自旋霍尔效应做了详细讲解和引申,也涉及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偏振信息测量及其成像处理技术》针对偏振信息测量和偏振信息处理这两个偏振成像技术的核心环节,基于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偏振信息测量技术的原理以及的优化测量方法,并介绍了偏振信息处理技术的算法原理及其在偏振图像去雾、偏振图像去噪等领域的应用和相关的研究进展。《偏振信息测量及其成像处理技术》内容包含理论、方法、系统、应用四个层次,具体内容包括:偏振光学、偏振测量、偏振成像的发展历史;偏振信息的分析方法;偏振信息的测量方法;典型的偏振测量系统的标定方法;典型偏振成像系统的介绍;偏振信息成像处理在各类复杂环境成像中的应用等。
雾霾天气、浑浊海水、生物组织等统称浑浊介质。当光在浑浊介质中传输时,会受到介质中粒子吸收和散射等作用,导致成像距离变短、图像变模糊。《浑浊介质中主动偏振成像技术》是第一部基于介质光和目标光偏振特性差异,系统研究提高浑浊介质中目标清晰化成像的主动偏振成像技术论著,集中展示团队关于偏振光在浑浊介质中的传输过程及特性、偏振差分成像、距离选通偏振差分成像技术方面的研究与改进,并通过研究光偏振态和浑浊介质光学特性对成像质量的影响,揭示有关成像规律。
本书系统介绍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技术的相关原理、方法技术、应用及发展动态。全书主要包括SERS光谱基础、SERS光谱技术与平台、SERS光谱应用三个部分。对SERS光谱历史、原理、仪器和测试方法进行概述;介绍具有SERS增强能力的纳米材料;介绍SERS增强基底和SERS纳米探针两种主要技术模式;介绍SERS与微流控、色谱和微观成像等技术的联用分析监测平台;介绍SERS技术在环境监测、食品分析、药物分析、生物医学和化学催化等领域的前沿特色应用;提出未来SERS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历史上两位杰出的、具有开拓精神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1791-1867)和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1831-1879),于19世纪经过共同努力,揭开了电磁场的神秘面纱,创建了场理论,并利用场理论统一了电、磁和光。正如牛顿创立的力学理论解开了宇宙运行规律一样,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场理论打开了很多令人激动的新发现的大门。福布斯(Forbes)和马洪(Mahon),两位富有科学写作经验并具有物理和工程领域专业知识的作者,以温馨动人、引人入胜的笔法,撰写了本书。书中描述了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生活和他们的科学发现,勾画出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富有灵感的两位科学家的饶有趣味的人物形象。
本书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为核心,深入探讨了其在信号特征提取领域的应用。本书详细阐述了非线性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回顾与探究了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及其在信号特征提取领域的应用,内容涵盖了非线性动力学基本理论、特征提取方法、应用案例等方面,展示了这些指标在水声信号处理、故障诊断等多个领域中的实用价值。本书共8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为信号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第3章为基于新型散布熵的特征提取方法,第4章为基于新型斜率熵的特征提取方法,第5章为基于新型Lempel- Ziv复杂度特征的特征提取方法,第6章为基于新型分形维数的特征提取方法,第7章为基于多尺度处理的新型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提取方法,第8章为基于新型非线性动力学特征与模态分解的信号特征提取方法。本书内容全面且深入,适合作为信号处理、非线性动力学、数据分析、机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新时代的原子、分子及光学科学。本书首先对两能级原子跃迁,包括Ramsey光谱学、 热快速通道、纠缠等作了直观而物理的介绍。然后,着眼于光相互作用,本书对多能级原子跃迁的偶极矩选择定则、多光子跃迁等也做了介绍。 本书从氢原子讲起,逐步介绍了新的关于原子分子物理和光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本书是理论与实验之间的一座桥梁, 适合原子物理、激光物理等领域的专业科技工作者作为参考,也适合本领域青年研究人员、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阅读。
内容简介: 光,自古历来人类就无比迷恋,并对其进行了无止境的探究。光被视为神灵,是一种与黑暗和 望对抗的精神力量。哥特式建筑的设计师精心设计洒满神圣之光的大教堂,但丁创作了“天堂的纯洁之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在画布上捕捉光线。伽利略将光线聚焦在望远镜上,笛卡尔测量了彩虹,牛顿研究了光学棱镜……一个个发明使光 加神秘,呈现出多种样态:粒子、波、以太、激光等,关于光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并且横跨了各学科领域。本书以跨学科的视角,探索光的日常奇迹和恒久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