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 SAR)理论、技术方法与应用,汇集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本书采用理论验证、实验分析与案例展示相结合的手段,系统阐述SAR成像基本原理、SAR参考框架与投影转换方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原理、SAR影像配准方法、参考椭球面相位计算方法、干涉相位滤波算法与质量评价、相位解缠原理与方法、In SAR地形三维重建方法和In SAR形变探测方法,最后,综合介绍In SAR前沿技术及其应用情况。本书所陈述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监控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以点云为代表性的新型数据源不断涌现,其具有数据海量、高冗余、高密度、不规则分布等特性。从点云中获取准确、可靠的三维信息既是科学研究的前沿也是各类应用提出的迫切需求,急需解决地物目标认知与提取自动化程度低和知识化服务能力弱的严重缺陷、建立点云智能处理的系统性理论方法、架设点云与应用的桥梁。本书是作者在点云智能处理领域内多年的研究积累,重点围绕点云智能处理方面的核心理论方法:获取与质量改善、模型与特征描述、配准与融合、分割与分类、三维提取与建模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阐述,并结合实例介绍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为点云的智能处理与工程化应用提供系统性理论方法指导和科学工具支撑,是国内第一部点云智能处理方面的系统性专著。
本书系统地介绍信息光学的基础理论、傅里叶光学的数理知识及其现代相关应用。全书内容共七章:前三章主要提供了基础光学的背景知识,包括几何光学、波动光学、信息光学的重要数学储备知识。随后,介绍了相干和非相干图像处理系统的内容(第四章)、并阐述了相干全息理论(第五章)以及非相干数字全息术和计算全息术的重要的现代发展(第六章)。此外,亦对诸如声光和电光调制器的光信息处理器件的原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第七章)。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满足该领域读者对基础知识和研究进展的需求,由浅入深地阐述现代信息光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应用,公式推导详尽,强调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和现象分析,每章用实例分析协助读者理解。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光学、光学工程、光信息科学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
多源地理大数据的涌现,为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感知手段。社会感知是指基于大数据挖掘人的时空间行为模式,进而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经济特征的研究方法,它提供了一条“由人及地”的研究路径。本书介绍了地理大数据和社会感知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从人和地两个角度,梳理了社会感知的相关方法。其中对地感知,又分为场所语义感知、空间交互感知及地理过程感知。同时,本书也介绍了社会感知和遥感集成的相关研究,并选择五个领域介绍了社会感知的应用。
城市信息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该学科整合了城市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旨在运用基于新信息科学的系统性理论和方法,对城市进行理解、管理与设计。本书由相关领域40余个世界领先的研究团队合力撰写,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城市信息学的理论、技术与应用,涵盖城市信息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前沿技术与展望。 本书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 城市科学的维度 侧重于城市科学演进中的基础概念与理论;第二部分 城市系统与应用 讨论了城市信息学在理解、分析和管理各类城市系统中的应用;第三部分 城市感知 描述了城市感知的现有手段与最新方法;第四部分 城市大数据基础设施 聚焦于城市大数据基础设施的最新进展;第五部分 城市计算 涵盖了城市信息学中的计算机科学和城市建模相关议题;第六部分 未来展望 论述了城市信息学的价值及前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海量遥感数据不断涌现。遥感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平台的出现为海量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彻底改变了传统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运算效率,使得全球尺度的快速分析和应用成为可能。作为国内首次对遥感云计算平台的应用和实践进行详细介绍的专著,本书重点以当前方兴未艾的谷歌云计算平台为例,为遥感云计算的应用提供指南和应用案例。 本书聚焦遥感云计算的科学和技术前沿,从理论与基础、实践与简明教程、经典应用案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介绍遥感大数据和遥感云计算的背景、基本概念与原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遥感云计算平台的应用编程实践,然后列举了遥感云计算在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生态学应用的最新研究案例,最后介绍了当前可用的国内外主要卫星数
2020年,我国建设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服务全球的空间定位、导航与定时(PNT)基础设施,国家PNT技术实力得到有力提升。《中国定位、导航与定时2035发展战略》在分析PNT发展重大需求的基础上,回顾其技术发展历程,总结学科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国际PNT科学发展的整体趋势,阐述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技术体系形成、国内外发展现状、发展规律与启示、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与发展方向,重点对不同导航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我国PNT学科技术展望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通过整合利用卫星和航拍影像、地面跨时空视频、网络数据和地理信息等多源异构数据,围绕天空地海量数据源分布特点和安全保密要求,并根据公共安全事件智能感知与理解的需要,利用先进的多源异构数据汇聚与协同相关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跨时空、多尺度、多粒度汇聚,构建公共安全事件处置需要的数据体系,形成跨系统协同管理、跨空间安全调度、跨平台安全服务的数据保障总线,并建设一体化天空地海量多源异构数据汇聚管理平台,为公共安全事件的智能感知与理解提供数据支撑服务。
地理流是不同位置之间地理对象移动或时空关联关系的抽象,承载了不同位置之间的空间交互信息。地理流是形成与改变地理空间分布的原因,同时也受到地理空间分布的控制,因此,研究地理流的性质及其空间模式对于深入理解地理过程的变化特征以及地理现象背后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从流空间的概念出发,以地理学的视角分别阐述了地理流的定义和内涵、地理流空间概念及其统计特征、地理流的可视化表达、地理流的几何分析、地理流的空间相关性、地理流的空间异质性、地理流的空间模式挖掘、地理流的空间插值、地理流的分形、地理流的交互模拟、多元地理流空间分析等方面的原理和应用。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地理流空间分析原理及方法的专著。地理流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将成为分析社交行为大数据中人群活动、社交关系、交通模式、城市功能等的基
本书根据作者多年从事遥感应用研究和ENVI软件应用经验编著而成,系统、全面地介绍了ENVI 6.0软件功能及遥感图像处理流程和方法。全书共17章,涵盖了ENVI软件概述、ENVI遥感图像处理基础、数据显示操作、遥感图像预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分类、矢量处理、制图、正射校正、面向对象图像特征提取、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图像分类、地形分析与可视化、遥感动态监测、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高光谱与光谱分析技术、波段运算与波谱运算和ENVI Modeler建模工具等方面的内容。全书按照遥感图像处理流程由浅入深逐步引导读者掌握ENVI软件操作,部分章节设有一些完整实例,帮助读者学习完整的遥感图像处理流程。各个章节相对独立,读者可视个人情况进行选择阅读。 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ENVI遥感图像处理功能,还融入了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作为ENVI软件用户的学习指南,对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利用多源异质In SAR观测值实现高精度三维地表形变测量的理论、方法与应用。主要内容包括:In SAR一维地表形变测量方法,尤其是一维形变在地质灾害解译中的局限性;In SAR二维地表形变测量方法,重点对比和分析了POT和MAI两种主流方法的精度和适用性;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In SAR三维地表形变测量方法,包括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的构建,以及在不同应用实例中的模型优化;基于先验信息约束的In SAR三维地表形变测量方法,包括GNSS观测约束、方向约束和模型约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In SAR三维地表形变测量的“三高”发展趋势。
面向大数据,本书提出数据场、云模型、挖掘视角、李德仁法等空间数据挖掘的新方法,揭示在不同层次“规则+例外”的挖掘机理,总结数据源的内容和管理,研究遥感图像的大规模智能检索、地物分类和变化检测,时空分布的视频数据挖掘,夜光遥感图像挖掘,滑坡监测数据挖掘,以及GIS数据的关联规则、分布规则、决策规则和聚类挖掘,成功用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城市发展评估、国际热点区域的人道主义灾难评估、公共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无人机视频的动态目标跟踪、火车车轮的形变检测、土地利用的分类与变化检测、滑坡监测的数据挖掘、银行选址的预测评估、区域经济分析等领域,研制了空间数据挖掘系统SDMsystem,实现了从空间大数据向大价值的实质转换。
本教材内容共9篇,每篇针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类功能或一种数据结构;篇中分章,每章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练习,除了通用的查询、显示、分析,还包括数据输入、编辑、维护,使初学者通过循序渐进式的练习掌握GIS基本功能、数据类型,对GIS产生兴趣,进而理解GIS原理。所有练习均采用ESRI公司的软件ArcGIS10.1forDesktop的中文界面,有专门的练习数据相配套,并附带试用版软件。本教材内容涉及空间、属性信息查询,专题地图显示,属性数据管理,地图布局,空间数据的输入、编辑、校正、转换,空间插值,考虑成本的空间距离,缓冲区分析,叠合分析,邻域分析,空间统计,不规则三角网、三维多面体的生成,视线、视域分析,网络分析,地图注记,制图综合,基于元数据的搜索和维护及模型构建器等,涉及GIS各种数据模型、处理功能,并有综合练习帮助学习
本书论述从遥感观测数据提取地表特征参量信息的定量遥感理念和算法技术,综合介绍近年来定量遥感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第1章通过概述遥感系统构成,综述全书内容、提示各章之间的联系。第2~4章(第一编)介绍遥感辐射和几何信息的定量处理技术和重构高质量、时空连续遥感数据的方法;第5~20章(第二编~第四编)分别针对地表辐射收支参量、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量和水循环参量,重点讲解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波段和雷达遥感观测数据提取近20种地表参量的原理与方法;第21~25章(第五编)介绍高级数据产品的集成估算方法、遥感数据产品生成系统与应用示例。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主要对定量遥感新方法、新数据产品和应用拓展做了更新。
空间信息剖分组织是以地球剖分网格为基础,通过建立空间数据与其所对应的地球剖分网格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集装箱”模式的空间信息网格化编目、存储与检索,从而提高多源空间信息的整合和综合管理能力。本书围绕空间信息数据库剖分存储与检索体系,系统论述了地球剖分时空数据库的概念与定义、时空编码、体系架构、存储结构、索引模型、时空关系计算、查询策略、时空引擎,展望了地球剖分时空数据库与时空引擎的应用前景。
本书主要讲解了利用星载雷达图像测量地表高程和形变的方法及其相应原理,包括利用雷达干涉测量(InSAR)生成DEM和测量地表形变、时序InSAR方法(PSInSAR、STUN、PSP、StaMPS、SBAS、QPS、SqueeSAR)、像元偏移量追踪以及SAR绝对定位技术,并给出了示例。着重对InSAR、时序InSAR方法的每个步骤都进行了清晰的介绍。此外,书中以船舶检测为例,生动介绍了雷达的成像原理及其目标的散射特性,为理解基于雷达的测量方法提供了知识基础。 本书可供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等专业的研究生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已经具备了通过航天活动来探索深空天体和空间的能力。2020年7月 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新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具备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为了进一步开展深空探测,需要对深空探测的目标天体、科学目标、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分析,本书在近地卫星技术基础上,从深空探测的特点出发,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深空探测器面临的特殊问题和解决方法。本书适合航天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也可供深空探测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水质遥感理论方法及应用》(作者张渊智、陈楚群、段洪涛)主要介绍水质遥感的基本原理、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应用实例,包括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目前所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从光学遥感辐射的物理基础出发,首先描述了水质遥感的基本原理及其光学特性的物理意义,接着介绍水色遥感大气校正方法及其研究意义,然后重点论述水质遥感光学数据处理方法和应用实例,此外结合目前水质遥感研究的*进展,增加了激光雷达和微波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及应用,后指出未来水质遥感的发展趋势及其研究重点。 《水质遥感理论方法及应用》有机整合水体的光学特性和遥感数据处理方法,通过许多实例,不仅系统地介绍光学遥感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而且给出了光学遥感数据与微波遥感数据复合的应用实例,还简单介绍了激光雷达和微波
本书是作者团队在十多年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书中首先系统分析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情况,提出构建时空大数据平台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时空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提炼了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政务、民务和商务三大方面介绍基于时空大数据平台开展智慧应用的内容;最后以潍坊市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案例为主线,详细阐述时空大数据、时空信息云平台、支撑环境、示范应用、长效机制等建设内容的技术途径和相关成果。
当前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与农业、林业等领域中得以快速应用,中国在无人机遥感硬件、算法及应用实践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本书总结该领域已有成果,系统梳理应用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无人机与传感器及其基本原理与方法,并介绍典型生态系统的无人机遥感监测应用实践,力求推进无人机遥感技术深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