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分为四部分,共10章:卫星测高技术原理部分,系统介绍传统海洋卫星测高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如何利用双星跟飞卫星测高模式的轨道特点;高度计测量原理部分,系统介绍微波雷达高度计测量原理(包括传统雷达高度计和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测量原理)和GNSS-R海面高测量原理;重力场和海底地形反演部分,主要介绍确定垂线偏差的黄金维求解法、桑德韦尔法和奥尔贾蒂法以及卫星测高数据与重力异常的误差传播关系;海洋重力场应用部分,介绍海面高 定标和相对定标方法以及建立海上定标场的若干考虑,重点介绍海洋重力场信息在低空扰动重力场赋值、潜载惯性导航系统重力场补偿、重力匹配辅助惯性导航和 高程基准统一中的应用。
全书讨论6种线性组合和10种面积组合,阐明线性组合“方向特性”的物理实质,指出过去关于线性组合的一些误解或不严谨观点: 详细介绍等腰梯形加权组合响应和脉冲波线性组合响应:系统介绍10种面积组合中9种的普适性组合响应函数,并从理论上分析各种面积组合的特点和优缺点,分析鸟爪形组合等“异形面积组合”的固有缺陷及其衰减干扰波的优势:指出某些异形组合的等效检波器位置的不确定性,并可能存在异常点。 本书可供大学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教学和科研使用,并可供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师参考阅读。
本书系统分析遥感大数据检索需求,介绍遥感大数据检索的科学问题和及的关键技术,提出多个基于内容的遥感影像检索新模型和新方法,并重点剖析基于传统视觉特征的遥感影像检索、融合视觉显著特征的遥感影像检索、基于
《第二大地边值问题》是关于以地心参考椭球面为边界面的重力第二大地边值问题的专著,包括 14 章和 6 个附录,涵盖了第二大地边值问题原理、边值问题解式、地形压缩、地形影响、大气影响、残余地形位、Helmert 扰动位模型生成、重力扰动延拓、Hotine 积分、椭球改正、椭球面边值问题、边值数据准备和数值实验等。《第二大地边值问题》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用第二大地边值问题确定大地水准面和似大地水准面的 理论和研究进展,以及作者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第二大地边值问题》力求体系结构完整,阐述清晰明了,公式推导详尽,数值实验充分,理论联系实际,学术意义与实用价值并重。
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共视比对技术,距今已有40多年。本书围绕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共视时间比对技术,结合作者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工程实践,重点介绍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共视比对技术及对共视比对技术的改进和拓展应用。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部分为共视比对技术的介绍,包括比对原理和影响共视比对的误差源分析;第二部分为共视比对技术的改进方法,包括将共视比对应用于授时和溯源;第三部分为共视比对技术的拓展应用,包括在远程时间校准、时间频率复现中的应用,以及共视比对思想在空间站时间比对中的应用。 本书可供卫星导航、天文学、大地测量、时间频率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电力、通信、金融等行业相关人员的专业背景知识拓展用书。
多源地理大数据的涌现,为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感知手段。社会感知是指基于大数据挖掘人的时空间行为模式,进而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经济特征的研究方法,它提供了一条“由人及地”的研究路径。本书介绍了地理大数据和社会感知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从人和地两个角度,梳理了社会感知的相关方法。其中对地感知,又分为场所语义感知、空间交互感知及地理过程感知。同时,本书也介绍了社会感知和遥感集成的相关研究,并选择五个领域介绍了社会感知的应用。
《浙江地理国情普查监测实践创新》是在系统梳理浙江省地理国情普查监测工作方式、技术方法以及成果应用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书全面论述了普查监测的背景概况、工作体系、创新贡献,深入探讨了地表覆盖、地形地貌、海岸带、城市、生态等基础性及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方法及关键技术,系统展示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领域的应用服务实践。
本书总结了 外相关的研究成果,采取理论分析、实验分析与软件实习相结合的形式,系统陈述了InSAR及时序InSAR的理论、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与实践。全书分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SAR基本理论、InSAR技术基本原理、InSAR技术数据处理方法、干涉相位相干性分析、InSAR干涉基线、D-InSAR技术原理、**散射体识别方法、时间序列InSAR分析方法、高分辨率时间序列InSAR技术、InSAR形变监测精度评定、地基干涉雷达测量技术和GAMMA软件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