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作者多年从事遥感应用研究和ENVI软件应用经验编著而成,系统、全面地介绍了ENVI 6.0软件功能及遥感图像处理流程和方法。全书共17章,涵盖了ENVI软件概述、ENVI遥感图像处理基础、数据显示操作、遥感图像预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分类、矢量处理、制图、正射校正、面向对象图像特征提取、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图像分类、地形分析与可视化、遥感动态监测、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高光谱与光谱分析技术、波段运算与波谱运算和ENVI Modeler建模工具等方面的内容。全书按照遥感图像处理流程由浅入深逐步引导读者掌握ENVI软件操作,部分章节设有一些完整实例,帮助读者学习完整的遥感图像处理流程。各个章节相对独立,读者可视个人情况进行选择阅读。 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ENVI遥感图像处理功能,还融入了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作为ENVI软件用户的学习指南,对
本书系统地介绍信息光学的基础理论、傅里叶光学的数理知识及其现代相关应用。全书内容共七章:前三章主要提供了基础光学的背景知识,包括几何光学、波动光学、信息光学的重要数学储备知识。随后,介绍了相干和非相干图像处理系统的内容(第四章)、并阐述了相干全息理论(第五章)以及非相干数字全息术和计算全息术的重要的现代发展(第六章)。此外,亦对诸如声光和电光调制器的光信息处理器件的原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第七章)。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满足该领域读者对基础知识和研究进展的需求,由浅入深地阐述现代信息光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应用,公式推导详尽,强调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和现象分析,每章用实例分析协助读者理解。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光学、光学工程、光信息科学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
本书共10章,从随机共振和混沌两方面开展了非线性系统中微弱信号检测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随机共振部分,首次提出了不饱和双稳态系统和分段线性双稳态系统,进行了其特性分析及信噪比的对比分析,开发了软硬件电路测试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和软硬件电路的实验。在混沌部分,尤其在平衡稳定性的分析中,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理论公式推导和证明,并以典型的模型为例,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重点阐述了混沌理论研究的数学方法。本书注重基本原理、数学分析、物理概念以及实际应用之间的融会贯通,力求理论性、应用性及易学性并举,力求将复杂问题变得通俗易懂。本书可供从事测试技术、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以及微弱信号检测和故障诊断的教师、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信息、力学、机械、测控等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参考。
本书主要讲解了利用星载雷达图像测量地表高程和形变的方法及其相应原理,包括利用雷达干涉测量(InSAR)生成DEM和测量地表形变、时序InSAR方法(PSInSAR、STUN、PSP、StaMPS、SBAS、QPS、SqueeSAR)、像元偏移量追踪以及SAR绝对定位技术,并给出了示例。着重对InSAR、时序InSAR方法的每个步骤都进行了清晰的介绍。此外,书中以船舶检测为例,生动介绍了雷达的成像原理及其目标的散射特性,为理解基于雷达的测量方法提供了知识基础。 本书可供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等专业的研究生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阅读。
雷廷武、毛丽丽、张婧、刘汗、赵世伟著的《土壤入渗测量方法》在介绍不同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详细评价优先流对传统环式入渗仪测量精度的影响,进而提出产流积水、产流排水、点源和线源等测量入渗的新方法;阐述各方法的测量原理、过程、计算方法、精度计算方法等;介绍点源和线源自动测量系统、操作使用方法、数据计算与存储;介绍新的测量方法的应用示例:研究降雨强度和初始含水量对土壤入渗的影响,耕层—犁底层入渗连续测量,不同土地利用、季节交替、坡向、坡位和土壤容重对入渗的影响,水质对盐碱土入渗的影响,矿区排土场入渗特征效应等。 本书可供农田灌溉、土壤物理、水土保持、流域产汇流和水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技人员使用,也可作为上述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相关教师的参考书。
本书是在国产时空遥感云服务平台PIE-Engine系列用户手册和培训素材的基础上,集作者多年遥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理论研究和开发实践经验升华凝练而成的。本书结合时空遥感云服务平台PIE-Engine设计理念、基本功能和技术特色,系统介绍了时空遥感云服务平台PIE-Engine基本理论、关键技术、操作流程和专题应用。本书聚焦时空遥感云服务技术前沿,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海量遥感数据在线处理、遥感数据科学分析、全栈式遥感智能解译、遥感数据共享与发布的理论与操作实践于一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复杂的遥感云服务技术问题。
以数据为中心的应用模式是未来地理信息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掌握空间数据库相关理论和方法,势必成为地理学、测绘学及相关专业学生日后开展各类工作的重要基本技能。《BR》本书以“单机→C/S→B/S→云”的升级为主线,首先系统介绍了结构化关系数据库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其后,针对非结构化的地理空间数据,以 相关标准为抓手,系统阐述了从关系数据库向空间数据库的升级和扩展过程,梳理了空间数据相关的核心概念、重要理论与关键知识点,主要包括:空间数据模型、空间结构化查询语言、空间索引、空间查询处理与优化等。
在遥感成像过程中,传感器、光照、大气、地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影像内部或影像之间出现明显的辐射差异。《遥感数据质量改善之信息校正》针对以上因素,系统开展遥感影像辐射差异校正方法的研究。针对单幅影像,主要论述线阵扫描传感器影像的相对辐射校正方法、框幅式成像的亮度不均匀校正方法、云雾校正方法、地形辐射校正方法、建筑物阴影校正方法等;针对多时相或多传感器数据,主要探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镶嵌中的辐射差异校正方法、多源遥感数据的归一化校正方法等。
本书是根据作者在空间数据与空间分析不确定理论和方法领域的研究积累,总结可靠性时空数据分析的近期新研究成果后撰写而成。书中首先阐述可靠性时空数据分析的来源、概念、特点,随后介绍以时空数据及其分析方法、过
本书主要介绍长三角平原区1∶50000区域地质填图的技术方法体系及成果推广应用。以江苏1∶50000港口等5幅平原区填图试点为例,围绕长三角深覆盖平原区1∶50000基础地质填图的目标任务,采取多种有
本书为《地球大数据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的英文版,汇聚围绕6个SDGs目标所开展的案例研究、指标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估。报告总结了27个典型研究案例,这些研究案例分别从全球、区域、国家以及典型地区
历史文化遗迹的数字化保护一直是我国研究和发展的重要领域,这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纪录、传承和保护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各科研院所对于古建筑数字化重建,较为 的技术是采用全景图热点技术、全景图自动生成技术以及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实现具有交互性、自动生成三维全景图、增强三维全景图和社交分享功能。通过互联网、物联网、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手段转换成数字化形态,再利用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使历史文化遗产得以 保存和再现。本书主要包括: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文化遗迹综述、麦基石窟历史文化遗迹的三维扫描复原、麦积山石窟四号窟(上七佛阁)的虚拟复原、麦积山石窟瑞应寺的虚拟复原、麦积山石窟历史文化遗迹的VR展现等内容。书中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BIM技术、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和VR技术。其中:BIM(Building Informatio
海洋测绘是研究海洋和内陆水域及其毗邻陆地空间地理信息采集、处理、表达、管理和应用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分支,是海洋测量、海图制图及海洋地理信息工程的总称。作为测绘学的一个分支,海洋测绘在坐标框架、测绘基础理论、定位方法等方面与测绘学是一脉相承的,但由于海洋环境的不可通视性和动态性,使得海洋测绘在理论和方法上又有其独特之处。本书共分8章,重点介绍了海洋环境特性、海洋测绘的定义与内涵、海洋垂直基准与水位控制、海洋定位、海底地形测量、海洋重力与磁力测量、海洋测量数据管理与海图生产、海洋工程测量和海洋环境调查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