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涵盖四大部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生态学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生态统计中的独特方法。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生态学研究实例,并通过丰富有趣的脚注为读者拓展了统计理论的发展史、名人名家轶事乃至哲学思辨等背景知识,大大增加了可读性。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统计、生态统计、生物信息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对统计学、数学、生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本优秀的案头参考书。
地理建模与模拟是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系统及环境进行抽象与表达的过程,是地理学长久以来的主要研究方法。当前,开放科学的兴起以及新IT时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地理建模与模拟的变革。本书聚焦于新时代地理建模与模拟理论发展,深入分析了开放科学趋势下地理分析模型构建方法及应用模式的前沿动向,重点讨论了开放式网络环境下地理分析模型描述方法、共享方法、建模方法、运行计算方法以及模拟分析方法等关键内容,为新一代网络空间开放式地理建模与模拟提供理论方法,为地理模拟器的实现提供支撑。 本书可供地球系统科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生及相关科研人员使用。本书既可以作为研究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籍。
地理信息系统(GIS)起源于1960年代,发展至今已成为处理空间数据的主要工具和科学。GIS中的许多基础理论和核心思想,如对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理解、对空间特征的描述、对空间数据的处理等,均对GIS从业者的数学基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书介绍与GIS相关的数学知识,包括数理逻辑、几何、代数、拓扑学、集合论、图论、概率与统计以及不确定性理论,这些内容涉及GIS数据建模、几何计算、拓扑分析、空间推绎等,对于理解诸如怎样表达空间特征模型、怎样从给定的事实得出逻辑结论、怎样进行坐标变换,乃至遥感图像分类和机器学习等方面都有所帮助。书中还给出了这些数学知识在GIS中的应用实例,便于读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本书可作为地理信息、遥感、测绘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适合GIS从业者阅读。学习本书的基本要求是掌握高中数
汶川地震后,作者曾多次深入灾区考察和调研,协助当地开展建筑鉴定与加固工作,在工作中获取了宝贵的手资料。本书是作者在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大量图片对建筑震害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为达到使灾后建筑加固工作做到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便于保证工程质量、合理控制造价、缩短设计周期和利于技术监管的目的,编制了灾后建筑加固通用图集,并对加固方法与技术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本书内容丰富、技术实用、文字精练、图文并茂,对汶川地震灾后建筑加固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供建筑抗震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研究人员及建筑加固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如何利用GNSS技术应用于城市灾害(雾霾、暴雨、地面沉降等)监测,是大地测量与气象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书主要介绍地基GNSS 技术应用于城市灾害监测研究,首先,通过雾霾天气过程前后GNSS测量结果的变化引入GNSS水汽与PM2.5 浓度的相关性研究,论证了水汽与PM2.5浓度存在显 *正相关特性,基于此特点,为大气环境治理提供一定基础。其次,以北京为例,利用GNSS水汽开展了城市水汽通道研究,对于汛期强降水过程的预警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针对GNSS数据处理及传输时间导致 GNSS水汽产品进行暴雨预报延迟的问题,本书利用经验模态分解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GNSS水汽的短时预测研究。然后,针对GNSS水汽用于短时气候研究较少的问题,作者利用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观测数据开展了不同气候类型的GNSS水汽变化研究。再次,分析了北京
本书为Ecosystem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生态系统科学与应用)系列之一,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 生物物理模型在碳水循环方面的现代生态系统研究和遥感模拟中得到广泛应用。 过去50年,模拟生态系统功能与动力学的计算机模型快速发展,这与遥感数据、计算机能力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日渐成熟有关。这些模型包括许多模拟不同过程和形成机理的子模块,大多数模型以一些关键的生物物理公式为基础,例如常见的Farquhar模型、Ball-Berry-Leuning-Medlyn family模型等。本书简要介绍了生物物理学的要素,详细介绍了模拟生态系统生产力、呼吸、蒸散发和全球变暖的核心算法及效果。每一章都简单介绍了专有名词、模型算法及其假设,并详细描述了模型的执行细节。每章都附有不同输入参数的数据表模板作为线上资料,用于建模练习。读者可以代入自己的数据集进行
本图片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指导下完成,并由黄卫副部长亲自作序。图片集精心选择部分典型的震害照片,按不同结构类型汇编而成,着重反映房屋建筑的震害,同时也涉及烟囱、水塔、古建、桥梁及地质等方面的震害。全书共分为九章,章为汶川地震概况,第二章~第八章分别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体育场馆与空旷房屋、单层工业厂房、村镇民居、古建筑、烟囱和水塔的震害情况,第九章简要介绍了地震造成的道路、桥梁破坏,以及部分地质灾害表现,如山体滑坡、边坡滑移、地表裂缝和隆起等。后在附录中给出了四川、甘肃、陕 西部分地区地震烈度(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设防烈度。该图片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四川、甘肃、陕西等爱灾地区各类建(构)筑物的震损情况,有助于业内人士更加全面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