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介绍地球物理反演的正则化求解方法及该方法在线性和非线性地球物理反演中不同形式的应用,是原著作者在地球物理反演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今国际上地球物理反演的前沿问题。
《地球物理学基础》(增订版)是在1985年《地球物理学基础》(第一版)基础上增补、修订的新版,是有关固体地球物理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专著。它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地球物理专业高年级大学生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书中涉及内容广泛,除概论外,包括:地球的形状和重力场,地球的转动,地球的年龄、能源和温度分布,地磁场、古地磁场及其成因,地电场和地球电磁感应,天然地震及其预测,地震波的传播,地球的振荡,地震位错和震源物理,地球内部构造等11个专题。书中对所涉及问题的物理概念阐述清楚、简洁、明了,数学公式推导详尽,有助于读者深化对研究问题所涉物理概念的准确理解与结果的正确运用。
地理综合集成研讨厅是钱学森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和实践。地理系统是开放复杂巨系统,地理问题是复杂性问题,地理综合集成研讨厅依托天地人机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以及专家群体的社会思维与智慧,可以使地麵知识的获取、决策的制定和研讨等更为科学、准确、高效与合理;同时,地理问题的时空特性,又使得地理综合集成研讨厅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有别于其他领域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作者结合亲身实践,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地理综合集成研讨厅的产生背景、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实践。
生物地磁学是由地磁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磁场及其变化对生物影响的机理和规律,分析生物感磁起源与机制,以及生物记录的地磁场信息等,对于揭示地球系统中地磁场对生物圈演化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地磁学 现象、机理及应用》系统总结了生物地磁学的*新研究进展,包括在地磁场变化性、生物趋磁性起源与演化、动物地磁导航行为与机制、生物响应极端弱磁场的机制、生物源磁性纳米矿物及其在古地磁学和生物医学的应用等研究中取得的原创性成果。《生物地磁学 现象、机理及应用》写作深入浅出,内容系统丰富。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水油气近海底重磁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项目(2016YFC0303000)研究成果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主要描述了研制水下动态重力测量和水下三分量磁力测量的设备系统,探索水下重磁测量的技术体系,建立水下重磁理论,利用近海底的重力测量和三分量磁力测量成果构建区域的三维立体重磁场,可以解决深水及复杂油气构造、超深水和极地等环境下油气勘探与开发等问题。本书不但能够提供认识海洋的地球物理依据,获得海洋地球物理环境中重力场、磁场的基础数据,而且为海洋地质研究、深水及复杂油气构造环境下的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探测手段和成果。
本书是一本经典地震学教程,它系统地阐述了走时估计和背景噪声互相关成像的原理与方法,内容涵盖了格林函数估计的噪声互相关方法、走时估计的驻相法、传统检波器阵列成像方法、背景噪声反射体成像、背景噪声成像分辨率分析、弱散射介质中背景噪声走时估计、弱散射介质中背景噪声互相关成像、均匀介质中的虚源成像、散射介质中的虚源成像、光强度互相关成像、随机介质中波传播回顾及数值分析与概率论的基本理论等。
本书系统地叙述了发生在日地空间(日球层和磁层)中的各种物理过程及其基本理论、探测结果和研究方法,全书分为上册、下册。《BR》上册简要介绍日球层的主要物理过程,包括太阳大气、太阳风、行星际激波和行星际空间中的高能粒子、地球弓形激波、地球磁层形成以及太阳风与其他行星、彗星、月球以及银河风的相互作用。《BR》下册介绍磁层中的主要物理过程,包括磁层等离子体和高能粒子、磁层中的波动、磁层亚暴和磁暴,以及日地相关现象和空间等离子体的理论描述。《BR》
本书是对几十年胶东地区地球物理勘查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全面系统的高度总结和集成,立足于金矿、石墨矿、多金属矿及能源矿产成矿带的典型矿床研究,以地质、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综合分析研究为主要途径,全面总结金矿、石墨矿、多金属矿及能源矿产与综合地球物理信息的对应关系,总结不同地球物理找矿勘探方法技术在找矿中的作用,提高找矿方法技术应用效果,完善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式,推广示范指导胶东以及国内其他相似成矿背景条件下的金矿、石墨矿、多金属矿及能源矿产勘查找矿工作。
《连续重力数据处理与分析》在重力固体潮观测的潮汐、非潮汐理论详细说明的基础上,介绍中国大陆连续重力观测站点,以及连续重力观测台网的观测技术和观测方法,并详细阐述中国地震局如何对台网观测数据进行管理;结合多年来研究成果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将连续重力观测信号进行分类和识别;汇总台网多年来的研究成果,通过两个地震实例来阐明地震预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连续重力数据处理与分析》一方面总结过去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为未来的连续重力观测台网的发展提供借鉴。
《中国震例》系列丛书是研究地震和探索地震预测预报问题的重要科学资料。1988、1990、1999、2000、2002、2003和2008年陆续出版了《中国震例》1~9册,合计收录1966~2002年间发生的240次地震共210篇震例研究报告。这本由蒋海昆主编的《中国震例(2003-2006)》共收录2003~2006年间发生的33次Ms≥5.0级、1次4.9级、以及补充编写的2002年1次4.7级地震的震例研究共26篇。每个报告大体包括摘要、前言、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地震地质背景、烈度分布及震害、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前兆异常特征分析、应急响应和抗震设防工作、总结与讨论等基本内容。本书是以地震前兆异常为主的、规范化的震例研究成果,文字简明、图表清晰,便于查询、对比和分析研究。 本书可供地震预测预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工程地震等领域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