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理论基础全面、应用方向广泛且应用实例丰富的地震学专业书籍。本书既包括地震学的基础理论(第1、2章)、地震学在地球探测中的应用(第3章),也包括震源机制和震源物理等方面的内容(第4章)。本书第5章讨论了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地震分布、震源机制以及震源物理特征;第6章讨论了地震图的基本处理方法和原理;第7章结合实例讨论了地球物理反演基本原理和方法。此外,本书附录汇总了专业所需的数学和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供缺乏相关基础的读者自学补充。
本书将概率论和统计推断融合在一起,用新的观点生动地描述了概率论在物理学、数学经济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特别阐述了贝叶斯理论的丰富应用,弥补了其他概率论和统计学教材的不足,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0章,讲解抽样理论、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等概率论的原理及其初级应用;第二部分包括12章,讲解概率论的高级应用,如在物理测量、通信理论中的应用。本书还附有大量习题,内容全面,体例完整,本书内容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适合涉及数据分析的各领域工作者阅读,也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
本书以作者及其科技团队在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领域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为主线,结合作者作为总设计师、投资近20亿元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议书及科研报告的编写,理论结合实际,以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实例介绍,系统讲述了台网设计、数据处理、运维监控、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相关关键技术、地震速报、系统集成等内容。
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为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与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提供了一个新的监测理念和技术手段。本专著是作者团队二十年来在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包括十章。在介绍了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特点和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的工作原理与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系统地展现了研究团队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性能、光纤传感器与传感光缆、地质与岩土工程多场光纤监测技术、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光纤大变形监测技术与现场布设、土工模型试验光纤测试技术、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光纤监测技术等八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书中还附有符号表、参考文献、名词术语和索引等。
本书较全面地总结了花岗岩成因与成矿机制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分析该学科领域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对相关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思考,提出推动该领域及相关学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全书共分为五章,分别从花岗岩成因与成矿机制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资助机制与政策建议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本书通过实验、理论推导、数值模拟计算和现场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反映页岩气多尺度、多流态流动特征的非线性渗流理论,主要包括各种复杂渗流机理、渗流规律、各类稳定渗流、不稳定渗流、含水条件下的页岩气体渗流、多场耦合作用渗流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等;重点论述页岩气多尺度、多流态及多重介质流动规律及实验技术,页岩气开发多尺度、多流态、多区耦合非线性渗流理论,页岩气开发多场耦合非线性渗流理论、非线性渗流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等;系统构建了页岩气开发的非线性渗流理论。
“Greiner理论物理教程”共有13册:《经典力学:点粒子和相对论》《经典力学:质点系和哈密顿动力学》《经典电动力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量子力学导论》《量子力学:对称性》《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专论》《量子电动力学》《场量子化》《弱相互作用规范理论》《量子色动力学》《核模型》。这是一套内容完整实用面向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的现代物理学教材。它以系统的、统一的、连贯的方式阐述了现代理论物理学的各个方面。这套教材面世后,在德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英文版的及时推出,对全世界理论物理学的教学也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本册《量子色动力学》讨论的主题是一个描述夸克、胶子之间强相互作用的标准动力学理论,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书中从强子谱开始讲起,让读者熟悉起SU(N)的表示。书中重述了相
本书在系统总结中东碳酸盐岩油(气)藏构造、沉积、石油系统和油气资源分布等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详细分析了阿拉伯盆地、扎格罗斯盆地和阿曼盆地的含油气系统特征,解剖了这三大盆地43个典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构造和圈闭特征、地层层序特征、沉积相分布特征、油(气)储层结构及其属性特征,描述了这些典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历程和产出动态特征。
当时间开始:数千年前,诸神来到地球,引导人类进入了第一个科学发展和精神启蒙的新纪元。在他们的带领下,人类文明在科学、艺术上开始了繁荣,并分布到了世界上所有可居住的地方。在人类传承的所有科学技术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建立在数学—天文知识上的对时间的测量。这些古代的天国来客,他们在苏美尔、南美洲、中美洲、不列颠群岛和黑海沿岸留下的巨石阵,作为一种天文计算机(星石),不仅是为了被人类用于在数千年中建立“地球时间”的历法表,同时也是——甚至是其根本目的——为了计算超级尺度的“天时间”,即连接人类和天国的“黄道时间”。 《当时间开始》所要讲述的主题,正是时间和其他与之相关的谜团。它指出了“神圣时间”、天时间和地球时间之间的惊人联系,并毫不隐晦地阐述了古代预言的基础,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之间
对青藏高原高位远程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特征类型与易滑结构、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链动过程与成灾机理、应急处置与综合防治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全书共四个部分11章,第1部分(绪论和第1章)介绍了青藏高原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的典型易滑地质结构特征,提出了基于高差、滑程和速度的运动特征分类方法,讨论了高位崩滑、势动转化、动力侵蚀和流滑堆积四阶段链动机理和动力分区综合防控措施;第2部分(第2~5章)论述了藏东三江流域、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山中段典型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特征、动力学过程和风险防控对策措施;第3部分(第6~10章)总结了青藏高原中高山区、高山区和极高山区特大高位地质灾害的光学遥感和InSAR耦合早期识别与动态监测技术,以及智能识别模型研究进展;第4部分(第11章)探讨了青藏高原高
本书是为地球科学相关学科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而编。全书共分十四章,内容遵循沉积岩形成与演化的自然规律,系统阐述了沉积岩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主要岩石类型及其成因机制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吸收近年来国内外沉积岩石学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及新发现,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本书侧重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阐述,强化基础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注重经典应用案例解剖,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沉积岩石学的应用价值。本书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各章节衔接顺畅,便于学生自学,是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基础地质教科书。
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专家和人文社科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全书按学科分别结集卷册,并于卷首简要回顾学科发展简史,卷末另附学科发展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从而反映出中国各学术专业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书中着力勾画出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研究路径的变迁和学术生涯的沉浮,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记述了约300位地学家,分别见于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学等分册。其中,地质学分册
在海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海洋岩土工程作为关键支撑技术,决定了海洋油气平台、可再生能源系统等海岸工程建设与运行工作的基础稳定性。由于土壤环境、荷载类型与施工安装技术的不同,海洋岩土工程与陆地岩土问题存在显著的差异,已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书的结构按照典型海洋工程项目设计流程安排,在前几章中,介绍了海洋环境、海上原位勘察和海床土的力学响应,接着介绍海洋桩基础、浅基础和锚泊系统的岩土工程设计, 介绍了可移动自升式平台、海底管道设计和海底地质灾害评估三类涉及多种方法结合的典型问题。
《云南省地球化学地质应用研究/云南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成果系列丛书》主要内容包括:云南省地球化学工作程度、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云南省地理地球化学景观特征、区域地球化学特征、19个氧化物或单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地球化学组合异常特征及地球化学推断地质构造,云南省成矿区带的地球化学特征,云南省典型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云南省11个矿种的地球化学找矿预测区圈定和综合评价,云南省铜地球化学定量预测的新方法技术应用等。 《云南省地球化学地质应用研究/云南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成果系列丛书》可供地球化学工作者阅读。
本书研究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褶皱带,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基础,系统总结南缘山前构造变形特征,描述南缘山前"东西分段、南北分带"构造格局,通过南缘山前冲断褶皱带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厘定南缘山前三排褶皱的构造特征和变形机制,建立典型断裂褶皱构造几何模型,研究断裂褶皱的变形过程和演化序列,确定南缘山前新生代变形时代。与此同时介绍南缘山前复杂构造油气勘探配套技术,列举二维地震剖面综合标定、三维空间建模、复杂构造速度建场及变速成图、模型正演验证技术思路和方法
《亚洲大地构造与大型矿床》以亚洲大陆岩石圈板块的构造单元划分、构造演化历史与大型矿床、矿田的构造成矿作用为主要内容,认为自古元古代晚期以来,由28个大地块和数以百计的小地块经过14次以上的汇聚、碰撞、拼合而形成亚洲大陆岩石圈。这种板块或地块之间的以水平运移作用为主的方向多变的和强度各异的俯冲、碰撞及其远程效应,造成了亚洲大陆内部发育着相当强烈的多期次的陆陆碰撞带和大面积的板内变形,它们不断地形成各种矿产,同时也可破坏有用元素的聚集,控制了地貌演化与盆山地形的变换,改变着大陆内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并在亚洲大陆岩石圈内部造成许多构造滑脱面,形成两个特殊的岩石圈结构类型 东亚较薄的陆壳洋幔型岩石圈与青藏一帕米尔增厚型大陆岩石圈。 《亚洲大地构造与大型矿床》作者还认真收集了亚洲现在
本书为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 第二项目 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 第三课题 宽频地震观测实验与壳幔速度研究 的成果总结。作者通过在中国大陆青藏高原及周缘、华南及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三个大陆动力学研究及资源能源调查热点地区的野外观测实验,集成了适应我国复杂地质构造和人文自然环境的宽频带地震观测技术;结合前人的成果,通过对实验采集新数据的分析,使用接收函数、体波及面波层析成像、背景噪声层析成像和横波分裂等方法,揭示了我国大陆岩石圈结构主要特征,构建了中国大陆壳幔速度结构基本框架,并探讨了若干大陆动力学问题:中国大陆主要块体深部结构特征及边界带位置;印度板块俯冲前缘、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隆升及其向外扩展行为;中国大陆东南缘海陆过渡的岩石圈结构特征及我国东北松辽盆地深部结构特征
在消化吸收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亚-里海地区板块构造演化及沉积盆地形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对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研究区内主要含油气省和含油气盆地的分布规律;在照顾到不同地区和不同盆地类型的基础上,选择了滨里海盆地、曼格什拉克盆地、南里海盆地、阿姆河盆地和费尔干纳盆地作为重点,对各盆地的地质演化、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解剖,总结分析了各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结合油气勘探现状初步分析了盆地的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
罗布泊盐湖是世界上**的第四纪干盐湖之一,沉积了地球上尚罕见的巨量钙芒硝,伴随的钾盐成矿也具独特性。《罗布泊盐湖钾盐矿床形成条件与规律》内容涉及罗布泊盐湖钾盐大规模超前成矿的科学问题,积累了大量实际地质调查资料,从宏观的青藏高原隆升、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及区域气候水文演变,到罗布泊盐湖的中-微观地质特征(构造、地貌、岩石、矿物、晶间卤水等)等;内容包含了罗布泊盐湖的形成演化、气候环境、物质来源、古湖水化学特征、巨量钙芒硝成因、钾盐矿床特征及大规模钾聚集机理的大量数据资料和新成果认识;基本厘清了罗布泊盐湖的形成条件、演化历史与钾盐成矿规律;提出罗布泊是我国又一个钾盐成矿区,建立钾盐成矿新模式与资源量预测模型,圈定新成钾区,获得了预测资源量。总之,《罗布泊盐湖钾盐矿床形成条件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