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冬梅、贺琪、郑小罗等编*的《海洋信息技 术与应用/海洋科学前沿系列丛书》一书为海洋信息 类教材,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基础篇)主要 介绍海洋信息化的几项基础技术,包括海洋信息获取 技术、海洋信息传输技术、海洋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海 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下篇(应用篇)主要介绍 几项重要的海洋信息化应用领域,包括海洋信息技术 在海洋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 现象再现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防灾减灾中 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域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海洋 信息技术在*地科考中的应用。 本书适合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海洋信息化科技人 员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海洋岩土工程灾害方向近10年的科研成果,是基于我国深海开发的重大需求和南海深水工程地质灾害的实际背景,围绕海底滑坡、深水管线及其耦合效应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深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重点阐述深海浅表层软土不排水剪切强度评价问题、海底斜坡动态稳定性及区域浅表层滑坡易发性评估方法、海底滑坡冲击深水管线及双向耦合作用机制、深水管线自防护减灾技术和安全性评估等有关内容。上述内容不仅能促进海洋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科学理论发展,而且可以指导海洋工程实践。 本书可供海洋土力学与岩土工程、海洋工程地质、海洋地质灾害、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亦可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相关的企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重大项目结项成果。它以正史文献为中心,辑录了汉唐史部、子部和集部等文献中关于海洋的记载。书中收录的海洋资料来自正史、杂史、类书、总集、文集、笔记小说等不同的文献部类,内容既有求实度很高的历史性记载,也包含部分文学性描写作品。本书资料的搜集以东海、南海、渤海为中心,以活动在海洋之上的人、发生在海域之内的事及海外交往、海洋物产为重点,为每一条摘录的史料都拟了一个小标题,力求为读者迅速了解资料的核心内容所在,提供方便。每一条史料的摘抄都有相对清晰的时间节点、人物面貌和事件脉络,使读者在阅读条目时就能基本了解史事概貌。
《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宋元卷)》是以中国海洋文化史为体例框架,广泛搜集汇总、梳理辑纳学术界有关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成果,编纂集成的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 全书分“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近代卷”凡5卷,系统钩稽阐述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及其海外影响与中外文化海路传播等内容,既展示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极其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展示了我国学界不同学科、视角的已有相关研究积累,是学界和社会各界了解和进――步深化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的工具书性质的参考文献。
《环东海研究(第1辑)》从海洋文明构建、海疆意识与海权思想、海洋经济与舶务、海防海禁及海盗、航运与海港、海商与朝贡、海上社会再认识等视角,探索中国海洋文明。 本书主要学术价值之一是一些文章的研究视角有所突破、研究方法多样化,通过探讨海洋战略、海洋文化构建、海洋文化特质、海洋文化类型等,尝试着从海洋的视角来透视海洋本身。另外,通过该书一些文章的探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至少在史前与上古时期,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及岛屿上的东夷和百越等土著先民共同创造了一个不同于内陆华夏农耕文明的海洋文明。这个海洋文明为我们今日走向深蓝色海洋提供了历史传统的支撑。
《海洋问题时评》(辑)是作者从2009年至2014年间发表在《东方早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国海洋报》、香港《成报》和《信报》,以及《中国日报》等报刊上有关海洋问题精选文章的集成。主要从海洋法的视角,结合海洋问题的情势,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我国面临的多个重大海洋问题,尤其是东海问题和南海问题。 全书分为“海洋问题的理论与中国”、“东海问题时评”、“南海问题时评”、“中国与海洋问题”四个部分。作为时评性的文章,读者也可从中窥得中国海洋问题尤其是东海、南海问题演变的过程,具有比较强的可读性。同时,也为进一步宣传和阐释海洋问题的本质提供了素材和参考。 本书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国际法学者周忠海作序。 本书中文版于2015年6月由我社出版。
虽然中外学者对“ 治理”“ 海洋治理”单独领域的研究都比较丰富,但对它们与主权之间关系的研究尚不充分。尤其对作为 海洋治理核心要素之一的 海洋治理规则与主权之间的关系研究尚有空白。针对以上研究现状和空白,本书开展了如下研究。本书以 海洋治理秩序中 的地位和作用为研究对象,比较系统地梳理了 海洋治理规则从无到有的历史发展脉络,剖析了 在不同历史时期参与 事务时所发挥的作用及所处的地位,特别是通过对 BBNJ 协定缔结过程中 发挥作用的表征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 在参与 海洋治理中作用方式的变化规律,进而对 治理的未来走向进行展望。
本书着眼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一目标出发,以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为视角,结合浙江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实践,创新构建全要素增值服务理论分析模型,系统提出生产要素统筹配置、集约配置、高效配置、精准配置、智能配置五条路径。基于理论创新,又在实践层面提出了浙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聚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开展了实证分析,构建了全市九大产业链全要素增值服务体系,并在研究应用层面扩展到全国,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重要基础、关键环节和直接发力点,是新质生产力理论在指导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创新和实践探索。
.
曲金良主编的《中华大典(地学典海洋分典)(精)》系统搜罗了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海洋的材料,对其分类、标点,共包括海疆、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洋盐业、航海海运、海洋灾异、海洋信仰、海塘工程、海洋防卫等10个总部,近250万字;涉及了海洋的自然属性、海洋的物产、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海洋灾异的防范以及海洋防卫、海洋信仰等各方面的内容,选材十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