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海洋岩土工程灾害方向近10年的科研成果,是基于我国深海开发的重大需求和南海深水工程地质灾害的实际背景,围绕海底滑坡、深水管线及其耦合效应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深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重点阐述深海浅表层软土不排水剪切强度评价问题、海底斜坡动态稳定性及区域浅表层滑坡易发性评估方法、海底滑坡冲击深水管线及双向耦合作用机制、深水管线自防护减灾技术和安全性评估等有关内容。上述内容不仅能促进海洋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科学理论发展,而且可以指导海洋工程实践。 本书可供海洋土力学与岩土工程、海洋工程地质、海洋地质灾害、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亦可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相关的企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重大项目结项成果。它以正史文献为中心,辑录了汉唐史部、子部和集部等文献中关于海洋的记载。书中收录的海洋资料来自正史、杂史、类书、总集、文集、笔记小说等不同的文献部类,内容既有求实度很高的历史性记载,也包含部分文学性描写作品。本书资料的搜集以东海、南海、渤海为中心,以活动在海洋之上的人、发生在海域之内的事及海外交往、海洋物产为重点,为每一条摘录的史料都拟了一个小标题,力求为读者迅速了解资料的核心内容所在,提供方便。每一条史料的摘抄都有相对清晰的时间节点、人物面貌和事件脉络,使读者在阅读条目时就能基本了解史事概貌。
曲金良主编的《中华大典(地学典海洋分典)(精)》系统搜罗了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海洋的材料,对其分类、标点,共包括海疆、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洋盐业、航海海运、海洋灾异、海洋信仰、海塘工程、海洋防卫等10个总部,近250万字;涉及了海洋的自然属性、海洋的物产、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海洋灾异的防范以及海洋防卫、海洋信仰等各方面的内容,选材十分丰富。
本书在结构框架上沿袭往年体例,由四篇构成: 篇以舆情信息为基础,从海洋管理、海洋经济、海洋科学技术、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极地事务、深海大洋七个方面对2019年 海洋发展形势进行了总结和梳理;第二篇以热点问题为导向,对美国北极战略调适、印度“印太”战略走向等热点地区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2019年出现的“黑天鹅”事件霍尔木兹海峡争端做了评析,同时,也对核污水入海、深海采矿、冰川融化、海洋酸化、IUU捕捞、海洋观测等 海洋治理的热点议题开展了研究;第三篇以 海洋政策文本为主干,对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日本、韩国、新西兰、库克群岛、佛得角、萨尔瓦多等10多个沿海 政府发布的重大海洋战略政策、计划规划、法规草案进行了翻译整理;第四篇以 组织政策文本为核心,选取联合国环境大会、 海
本书介绍了海洋声层析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首先,对海洋声层析技术涉及的主要方面:海洋声学、正问题及反问题作了概述;然后介绍了海洋环境中声波传播问题的求解,即正问题,包括不依赖于传播距离和依赖于传播距离两种情形,并考虑了海流对声波传播的影响;接着对海洋环境中声波传播的观测及观测中的主要环节作了介绍;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海洋声层析技术的核心部分“反演”,即求解反问题,具体分为面向数据和面向模式两种情形; ,介绍了声层析技术在海盆尺度的海洋环境(即大尺度海洋环境)探测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海洋学各分支的基本内容。全书共18章,分别从海洋学历史、海洋地质构造、海洋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海洋资源环境,以及海洋生态和生物等各个方面,采用基本原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海洋学持续而快速的发展,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海洋学方方面面的知识。本书语言严谨,内容生动,图片丰富,激发阅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作为大学海洋学通识教材,为海洋类专业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参考,亦可为大众阅读者打开一扇一窥世界海洋奥秘的大门。
本书是海洋学领域的畅销书籍之一,全书从各种科学领域(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宝库中提炼出了与海洋相关的一些基础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将海洋学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全书共16 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简介,板块构造和洋底,海洋地貌单元,海洋沉积物,水和海水,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环流,海浪和水动力学,潮汐,海滩、海滨线过程和近岸海洋,海洋污染,海洋生命和海洋环境,生物生产力和能量传递,水层环境中的动物,底栖环境中的动物,海洋和气候变化等。本书的设计编排 一格,每章开始有主要学习内容,每节结束有课堂小测验,每章结束有主要内容回顾,中间穿插了大量插图、表格、常见问题、科学过程、深入学习、生物特征、简要回顾、思考题、讨论等特色内容。
无
本书论述了海洋遥感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海洋表面性质、电磁理论、可见光和红外谱段遥感、被动微波遥感、主动微波遥感、重力场和海面盐度观测以及海冰、极地冰盖观测等与海洋遥感相关的知识,并详细介绍了大气特性、海洋/大气界面等基础理论和可见光海洋水色反演、红外海面温度反演、海面与大气被动微波反演等技术。本书内容系统覆盖了海洋遥感的理论与方法,内容全面完整,列举了许多研究实例,并回顾了1975-2013年间卫星海洋学的发展,描绘了未来的卫星发展计划。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海洋遥感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主要介绍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海洋岩土工程灾害方向近10年的科研成果,是基于我国深海开发的重大需求和南海深水工程地质灾害的实际背景,围绕海底滑坡、深水管线及其耦合效应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深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重点阐述深海浅表层软土不排水剪切强度评价问题、海底斜坡动态稳定性及区域浅表层滑坡易发性评估方法、海底滑坡冲击深水管线及双向耦合作用机制、深水管线自防护减灾技术和安全性评估等有关内容。上述内容不仅能促进海洋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科学理论发展,而且可以指导海洋工程实践。 本书可供海洋土力学与岩土工程、海洋工程地质、海洋地质灾害、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亦可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相关的企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海洋创新评价理论联系实践进行的一次探索研究。本书作者总结十余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立足中国特色海洋创新的现实问题与长远发展,基于“摸清家底”的评价需求,以中国海洋创新理论为基础,从海洋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选择和系统应用等角度客观分析 及区域海洋创新能力,并从海洋创新与海洋经济的关系、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海洋科技布局及海洋高新技术与产业等应用角度评价分析了中国海洋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本图集撰写的过程中,吸取已经出版分册的数据质量控制经验,同样对原始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但是依然存在由于观测浮标系统长时间锚系于海面,多变的天气、复杂的海况、海洋生物附着观测传感器及传感器自身的问题、通讯不畅等诸多因素造成的观测数据中断现象。因此,在本图集撰写的过程中,如前所述,首先是选择数据获取较为完整的代表性浮标,其次是对原始数据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质量控制,剔除明显有悖事实的数据,并对缺失数据情况,做了简要说明。
本书以收集到的南海海洋化学历史科考资料为基础,系统介绍了南海北部、南海海盆及南海南部的部分区域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海水化学特征,建立了对南海海水化学的基础性认识,并且以年尺度对南海氮的输入输出通量进行了分析;在同位素海洋化学方面,获得了同位素在南海北部和中南部水体中较为全面的分布特征,基于同位素示踪探讨了相关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海洋地球化学方面,分析了南海表层沉积物类型和粒度组成,以及沉积物中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其元素含量变化、存在形式、分布规律与相互作用,进而阐述了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控制因素。
本册《海洋技术进展(2021)》共包括9章,第1章主要阐述世界主要海洋组织和海洋 近几年制定的海洋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第2~9章分别介绍自2015年以来 外海洋遥感、海洋环境定点观测、海洋环境移动观测、海洋生态在线监测、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观测系统、海上试验场和海水放射性在线监测等技术的发展现状,并预测发展趋势、提出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