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动物物种多样性很高,是重要海洋底栖动物;胶州湾是北方典型的温带海湾。本书是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高等甲壳动物十足目珍贵资料的累积和多样性资料的完整总结。本书*部分详细介绍了真虾总目以后的底栖甲壳动物**分类系统;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十足目物种多样性,共计43科90属152种,包括每种的异名、标本采集地、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等,附有形态学特征图和整体照片。书后有参考文献、中名索引和学名索引,便于读者查询。
海洋动力系统是物理海洋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一种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研究架构。它主要包括提出具有物理确定性的控制机制两层次运动类划分原则和构造具有数学自洽性的运动类描述量可加性的分解-合成演算样式以及在与原始Navier-Stokes控制方程组保持一致性意义下导出运动类相互作用的控制方程组完备集。理论研究结果对“高精度-全覆盖海洋资料集”相关观测和观测计算现象无一缺失的动力学解译,检验了海洋动力系统基础研究架构的现代物理海洋学精密科学定量描述能力。
本报告以海洋创新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国家海洋创新指数,客观分析了我国海洋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家、区域和沿海城市的海洋创新指数得分的计算,定量评价了我国国家、区域海洋创新能力,同时探讨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国产化进程。
流域科学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门新型的交叉科学是当前管理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本书把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研究,从综合的角度论述各个重要的系统过程(水文过程、泥沙过程、碳循环、养分循环,生物过程等等)对包括全球变化在内的人为干扰的响应,提出了相应的流域管理策略。 本书强调生态系统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以生态水文过程为中心,从流域研究、规划、管理与政策多个方面论述流域生态系统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国外实例及的研究成果,是一本国内读者快速了解国外有关流域科学,流域生态与恢复、森林水文、流域管理等方面的专著。适用于从事有关领域研究和工作的研究生、科研工作者、政府规划与管理专业人员及较高年级的大学本科生。
地球上超过70% 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海面以下绝大部分都是漆黑一片的人迹罕至之地,这里生活着哪些古老、复杂又迷人的生命?隐藏着哪些地球历史的精彩记录? 在本书中,世界知名古生物学家、海洋生物学家将带领我们潜入深海、跨越时间,揭示这片有待探索的独特栖息地是如何形成的,发现其中栖居的生命以及它们演化的奥秘。本书精选了近200 张精彩影像,涉及海洋生物、深海环境以及珍贵的海洋化石。有些生物在几个世纪前便被命名,但直到最近才取得重大研究突破;还有一些是新发现的物种,它们颠覆了科学家们之前的假设。但无一例外,它们都改变了我们对地球和生命的认识。海洋的奥秘不止于此,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本书主要介绍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海洋岩土工程灾害方向近10年的科研成果,是基于我国深海开发的重大需求和南海深水工程地质灾害的实际背景,围绕海底滑坡、深水管线及其耦合效应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深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重点阐述深海浅表层软土不排水剪切强度评价问题、海底斜坡动态稳定性及区域浅表层滑坡易发性评估方法、海底滑坡冲击深水管线及双向耦合作用机制、深水管线自防护减灾技术和安全性评估等有关内容。上述内容不仅能促进海洋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科学理论发展,而且可以指导海洋工程实践。 本书可供海洋土力学与岩土工程、海洋工程地质、海洋地质灾害、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亦可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相关的企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论文集是为庆贺金翔龙院士九十华诞而编辑的专辑,为金院士学生和晚辈们在过去近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主要涉及大陆边缘演化与动力学、海洋资源与成矿系统、海底沉积与环境效应、海底探测技术与方法四个方面。大陆边缘演化与动力学部分介绍了中国边缘海、东南亚、太平洋、北冰洋和南极等区域的结构探测、陆缘类型、动力模型及形成过程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海洋资源与成矿系统展示了目前包括热液硫化物、稀土资源、天然气水合物等海底资源地质过程和相应成矿体系;海洋沉积与环境效应部分展示了在不同海域海底沉积特征以及古-今环境指示意义;海底探测技术与方法则介绍了在包括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海岸带空间规划方法、海底原位探测技术、地震数据处理及成像在内的诸多最新海洋高新技术。
本书系统阐述海洋大数据治理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案例,充分总结和凝练近十年我国海洋大数据资源汇聚处理、存储管理、整合集成、挖掘分析和共享服务领域工作成果,是数据治理理论在海洋大数据管理共享领域的实践应用与提炼升华,是一部推动海洋大数据治理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书籍。 全书内容分为理论篇、方法篇和实践篇,共12章。理论篇阐述对海洋大数据治理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分析海洋大数据治理体系及关键要素。方法篇总结海洋大数据的来源、内容和特点,介绍海洋大数据治理的“方法库”和“工具箱”。实践篇汇集14个翔实的案例,为相关领域海洋大数据治理提供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了海洋环境分析监测领域的相关仪器、方法、技术及发展动态。全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对海洋环境监测的定义、对象、类型和发展趋势进行概述;介绍海洋常规环境,包括针对水文气象、营养盐和叶绿素等的监测技术;介绍海洋典型污染物,包括针对典型重金属、有机物、赤潮毒素和油类的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环境总毒性的生物可视化分析与新型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现代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的构成与平台,包括立体监测集成系统的基本组成,多元化的监测平台及数据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以及国内外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介绍海洋环境业务化的分析监测方案;针对我国未来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所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本书从地球系统科学和圈层相互作用视角出发,重点阐述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物理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以及全球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同时,对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和人类如何应对全球变化也做了介绍。本书以构建全球宏观图景和多学科交叉理念为目标,为海洋大气和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者奠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辅以介绍国内外关于海气相互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与**研究成果。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近年来在南海海洋环流、中尺度涡旋、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观测和数据网络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以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为主线,结合国内外同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变化规律和动力机制。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和国家安全的屏障,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中国海洋科学2035发展战略》旨在依据海洋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瞄准当前世界科技前沿和建设海洋强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望2035年前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关键领域,谋划促进海洋科学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综合竞争力,为国家海洋科学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和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本书以中国河口海岸滩涂为研究对象,重点对环渤海沿岸、江苏沿岸、浙江省沿岸资源分布及利用模式。1、首先是明确研究区域,即三部分;2、然后是对研究区域的概况进行介绍,主要是地形地貌、水文、生物,包括经济发展等方面;3、研究的主体内容:(1)通过遥感方法进行多年滩涂的提取分析,包括岸线长度、滩涂面积及其时空演变(2)通过遥感目视解译进行滩涂利用模式的统计分析,包括各种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其时空演变的趋势。
本书通过理论研究、野外试验、地球物理勘探、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等工作,研究了黄渤海海平面历史变化规律,分析了海平面上升与海水入侵的动态关系,构建了考虑未来气候变化的龙口典型区和大沽河流域典型区海水入侵数值模型,定量预测了典型区海平面上升对海水入侵和地下水向海泄流量的影响。
本书是我国14个典型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物源分区及其质量现状方面的专著,分洪季和枯季两次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详细探究了潮间带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污染物含量、物源分区及其质量现状。全书共10章,分别为绪论、材料与方法、底质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碳氮磷特征、重金属元素特征、有机污染物特征、物源分区、质量现状评价、结论与建议。本书不仅可以为了解我国典型潮间带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程度提供基础数据与资料,还可以为潮间带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专述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猛水蚤178种,隶属于33科102属。介绍了猛水蚤的基本形态特征、研究简史及其分类系统的演变等,每一种都附上了形态特征图,并简述其体长、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参考文献和有关分类学方面的问题讨论、同物异名。书末还附录了猛水蚤拉丁学名(科、属、种)索引。
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长江大保护等 战略引领和推动下,近些年来鄱阳湖的水文与生态环境变化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本书主要围绕 典型河湖洪泛区的生态水文研究热点,结合当前鄱阳湖洪泛系统的水文特征现状,以原位观测、统计学模型和数学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从流域到湖泊及湿地等多个尺度,揭示鄱阳湖洪泛系统地表水-地下水的总体变化情势,探明地表水文连通和地下水运动等关键过程对鄱阳湖的影响与贡献,进一步阐释以水文水动力为基础的湖泊热力学行为和物质输移行为等,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及一些典型人类活动影响,定量评估湖泊洪泛系统地表水动力和地下水文的响应与潜在变化,并对今后都阳湖的一些热点和关切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和展望,以为河湖系统和洪泛湿地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本书可供水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和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