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海洋岩土工程灾害方向近10年的科研成果,是基于我国深海开发的重大需求和南海深水工程地质灾害的实际背景,围绕海底滑坡、深水管线及其耦合效应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深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重点阐述深海浅表层软土不排水剪切强度评价问题、海底斜坡动态稳定性及区域浅表层滑坡易发性评估方法、海底滑坡冲击深水管线及双向耦合作用机制、深水管线自防护减灾技术和安全性评估等有关内容。上述内容不仅能促进海洋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科学理论发展,而且可以指导海洋工程实践。 本书可供海洋土力学与岩土工程、海洋工程地质、海洋地质灾害、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亦可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相关的企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重大项目结项成果。它以正史文献为中心,辑录了汉唐史部、子部和集部等文献中关于海洋的记载。书中收录的海洋资料来自正史、杂史、类书、总集、文集、笔记小说等不同的文献部类,内容既有求实度很高的历史性记载,也包含部分文学性描写作品。本书资料的搜集以东海、南海、渤海为中心,以活动在海洋之上的人、发生在海域之内的事及海外交往、海洋物产为重点,为每一条摘录的史料都拟了一个小标题,力求为读者迅速了解资料的核心内容所在,提供方便。每一条史料的摘抄都有相对清晰的时间节点、人物面貌和事件脉络,使读者在阅读条目时就能基本了解史事概貌。
本书共有15章,涵盖流体动力学、线性波理论、波浪载荷、结构设计原则、船舶与浮式结构物的稳性、海上作业等海洋技术和作业方面的理论知识。 本书可作为海洋科学硕士学位课程的入门教材,并为教师提供参考,让他们将课程延伸到船舶稳性、高阶波分析、船舶非线性运动等专业课程;也可为博士生和研究人员解决海洋技术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海洋地球物理理论及其实际应用方法的专著。全书共4章,第1章全面介绍海洋地球物理的学科定位与体系,回顾其发展历程,展望其未来趋势,第2章为海洋地球物理基本理论部分,系统介绍海洋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理论、物理本质与几何表示第3章为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分析部分,重点介绍数据与计算方法、积分变换与谱分析方法、反演解释方法。第4章为应用部分,详细介绍海底浅层结构探测、海底热流探测、海洋重磁与地震探测的技术要求、仪器设备、工作方法、资料整理与地质解释本书由 大学海洋地质教研室核心授课团队撰写,资料翔实,论据充分,反映出海洋地球物理理论及应用研究的 进展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大气海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其他专业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一部研究岛群生态网络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学术型专著。首先,在梳理海岛生态系统典型特征以及生态网络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双重空间尺度下的岛群生态网络体系;然后,对海岛植被、土壤、景观等关键生态要素进行空间分析与模拟,全面评估海岛生态系统健康及其空间分异性,并辨识其关键影响因子;进而,在岛群生境适宜性评估的基础上,构建岛群尺度上包含海岛平台和飞行路线的生态网络,以及岛内尺度上由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构成的生态网络,实现生态网络在双重空间尺度的全连通性; ,根据海岛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和岛群生态网络构建结果,提出岛群生态系统的保护策略。
海洋拥有许多自然现象。海洋中的自然上升流把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海洋的上部,驱动初级生产力的产生,滋养了海洋中的各种生物,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海洋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造成海洋生物锐减、海洋渔场衰退等不良后果。该专著重点聚焦海洋人工上升流技术,从人工上升流的环境效应出发,详述人工上升流技术的发展现状、控制方法、系统实现以及海域试验效果,并阐述了人工上升流在辅助大藻养殖以及促进海洋碳增汇等方面的探索性工作,旨在为我国人工上升流技术在近海环境问题的研究与应用起到指导与示范作用。海洋人工上升流技术是一类全新的海洋技术。它利用人为技术手段,改变海洋中的水动力环境,可望实现沉积物和水体的减氮、吸磷、碳增汇以及渔业增产,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
......
《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基本自然环境要素描述为主的科学巨著。内容包括海洋地貌、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洋、海洋环境生态和海洋经济等。《中国区域海洋学》按专业分八个分册。《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由李家彪主编,系统叙述了我国四个海区的物质输运、沉积分布、盆地组成、深部结构、动力演化及主要海底矿产资源的特征、分布和变化规律。 《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可供从事海洋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阅。
本册《海洋技术进展(2021)》共包括9章,第1章主要阐述世界主要海洋组织和海洋 近几年制定的海洋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第2~9章分别介绍自2015年以来 外海洋遥感、海洋环境定点观测、海洋环境移动观测、海洋生态在线监测、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观测系统、海上试验场和海水放射性在线监测等技术的发展现状,并预测发展趋势、提出发展建议。
本书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海洋创新评价理论联系实践进行的一次探索研究。本书作者总结十余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立足中国特色海洋创新的现实问题与长远发展,基于“摸清家底”的评价需求,以中国海洋创新理论为基础,从海洋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选择和系统应用等角度客观分析 及区域海洋创新能力,并从海洋创新与海洋经济的关系、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海洋科技布局及海洋高新技术与产业等应用角度评价分析了中国海洋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本图集撰写的过程中,吸取已经出版分册的数据质量控制经验,同样对原始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但是依然存在由于观测浮标系统长时间锚系于海面,多变的天气、复杂的海况、海洋生物附着观测传感器及传感器自身的问题、通讯不畅等诸多因素造成的观测数据中断现象。因此,在本图集撰写的过程中,如前所述,首先是选择数据获取较为完整的代表性浮标,其次是对原始数据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质量控制,剔除明显有悖事实的数据,并对缺失数据情况,做了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