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东海研究(第1辑)》从海洋文明构建、海疆意识与海权思想、海洋经济与舶务、海防海禁及海盗、航运与海港、海商与朝贡、海上社会再认识等视角,探索中国海洋文明。 本书主要学术价值之一是一些文章的研究视角有所突破、研究方法多样化,通过探讨海洋战略、海洋文化构建、海洋文化特质、海洋文化类型等,尝试着从海洋的视角来透视海洋本身。另外,通过该书一些文章的探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至少在史前与上古时期,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及岛屿上的东夷和百越等土著先民共同创造了一个不同于内陆华夏农耕文明的海洋文明。这个海洋文明为我们今日走向深蓝色海洋提供了历史传统的支撑。
《海洋问题时评》(辑)是作者从2009年至2014年间发表在《东方早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国海洋报》、香港《成报》和《信报》,以及《中国日报》等报刊上有关海洋问题精选文章的集成。主要从海洋法的视角,结合海洋问题的情势,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我国面临的多个重大海洋问题,尤其是东海问题和南海问题。 全书分为“海洋问题的理论与中国”、“东海问题时评”、“南海问题时评”、“中国与海洋问题”四个部分。作为时评性的文章,读者也可从中窥得中国海洋问题尤其是东海、南海问题演变的过程,具有比较强的可读性。同时,也为进一步宣传和阐释海洋问题的本质提供了素材和参考。 本书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国际法学者周忠海作序。 本书中文版于2015年6月由我社出版。
本书着眼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一目标出发,以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为视角,结合浙江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实践,创新构建全要素增值服务理论分析模型,系统提出生产要素统筹配置、集约配置、高效配置、精准配置、智能配置五条路径。基于理论创新,又在实践层面提出了浙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聚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开展了实证分析,构建了全市九大产业链全要素增值服务体系,并在研究应用层面扩展到全国,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重要基础、关键环节和直接发力点,是新质生产力理论在指导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创新和实践探索。
《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套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自然环境基本要素捕述为主的系列专著。按专业分为海洋地貌学、海洋地质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渔业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和海洋经济学八个分册。洪华生主编的《中国区域海洋学——化学海洋学》为“化学海洋学”分册,全书共分4篇24章,系统描述了中国海基本化学要素、主要生源要素和污染物的基本特征、分布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中国区域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可供从事海洋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阅。
本书的目的是评估海洋科学界在科学和技术上是否准备好着手建立一个以研究为目的驱动的海洋观测网,并强调为成功实施这一观测系统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海洋观测站系统的科学规划和技术发展状况、可能影响观测站建造和安装时间的因素、观测站维护和运行的费用以及后勤需求、观测站对传感器开发和数据管理的需求,海洋观测站对美国学术界可利用的船舶和深潜设施的影响,以及研究性观测站在综合和持续海洋观测系统和其他 海洋观测系统中的作用。
走进21世纪,面对新形势和挑战,我们 制定了向海图强的战略。经略海洋离不开各式各样的海洋工程装备,有鉴于此,本书中的内容从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讲起,再到流体运动的控制方程、湍流模型和方程离散的方法,再结合具体的海上常见作业情形中所涉及常规的海洋工程装备、水下潜艇、水面舰艇编队与航空母舰及极地海洋工程破冰船等的在位运行情形进行了水动力学特性仿真与分析,并对其表现的一些特性规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得到了一些普适性的结论,对于指导开发海洋资源和维护海上主权 有使用价值与科研价值。
本书以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为切入点,以提高我国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能力为研究目标,旨在深化对风暴潮灾害风险系统的认识,科学评估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构建一套科学、适用、符合我国沿海地区灾害特征的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 本书面向 尺度、省尺度和县尺度三个不同尺度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需求,选择全国沿海、河北省和上海市金山区开展了 尺度、省尺度和县尺度三个不同尺度的实证研究,并进行总结,对风暴潮灾害风险技术方法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通过收集闽江口及周边海域的历史海图资料、闽江流域长时间序列的水沙通量资料、近年来开展的水文泥沙观测和环境评价等资料,建立了潮流和盐水入侵数值模型,分析了近40年来闽江入海水沙的砾石变化、入海营养盐特征、水文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对沿海地区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了近百年来闽江口及周边海域海岸及水深地形变化特征,模拟了不同情况下的盐水入侵范围,阐明了闽江入海物质变化对河口典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了闽江口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本书在介绍海藻生物资源以及海藻活性物质的基础上,介绍了褐藻、红藻、绿藻等海藻作为海洋蔬菜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以及经过提取、分离、纯化、改性等加工技术制备的海藻源膳食纤维及其应用,在总结膳食纤维及其健康功效的同时全面阐述了海藻特有的褐藻胶、卡拉胶、琼胶、岩藻多糖以及经过改性得到的海藻胶寡糖、海藻酸丙二醇酯等海藻源膳食纤维的来源、结构、性能和应用,系统总结了海藻源膳食纤维促进消化系统健康、预防慢性疾病、降低肿瘤发生率、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减肥、抗衰老等健康功效。
海洋中的内孤立波通常是由强潮流通过水下底地形变化陡峭的海脊等原因所激发产生的大振幅非线性内波。它从生成源地向近海传播的过程中,其引起的上百米量级的振幅和巨大波致流会对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及水下航行等构成严
治理是当前世界政治的重要特征, 化的不断发展直接推动了 治理的水平与质量。作为 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治理直接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书重点分析了海洋多维合作、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以及现代科技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者提出,海洋治理需要世界各国协同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公平、包容的 海洋秩序,维护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