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经多年、多版本的磨砺沉淀,已成为一部享誉世界的自然地理学经典权威著作,兼具高端地理学科普特点。自原书英文版(第1版)出版发行以来,影响力和知名度遍及各大洲, 而且已有韩文版等其他版本译著先后问世。本书以地理学要素为开篇,以独特的编写结构对最新学科前沿动态及科技成果进行全方位系统展示。 本书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及高校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地理学知识科普体系。全书分为“大气能量系统”“水、天气和气候系统”“地表-大气的界面”“土壤、生态系统、陆地生物群系、地球资源与人口增加”四个部分,逻辑清楚严密,除了介绍每个人需了解的自然地理学科普知识之外,通过“地学报告”等栏目设置,以及在线测试资源和数字资源下载,为教师尤其是新任教师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和指导,从而使得本书将成为学生和教
本书是《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之一,是在1980 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的。根据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发掘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吸收最新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包括考古研究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方法,如抱粉分析、沉积物分析、树木年轮以及14C测定、遥感和卫星像片判读等,全面反映历史时期中国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变和发展的概貌。论述中国气候、植被、珍稀动物、主要河流、湖泊、海岸、沙漠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一步探讨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
三十年来“全球变化”的研究,把地球科学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连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地球内部和表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在影响着人类享用的环境与资源,而这就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本书是在二十年教学科研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前五章介绍各圈层的构成与来历,后五章讨论不同时间尺度的地球系统演变,最后两章介绍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全书以圈层间相互作用为主题,重点突出机理追究和问题探讨,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
本书是*1998年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地理专业课程重大调整之后,为新设置的 自然地理学 课程而编写的教材。根据课程调整的要求,全书既注意保持自然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注意涵盖被取消的课程在地理专业中所需的内容,结构合理、内容新颖、资料丰富、图文并茂、针对性强,突出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强调环境意识,贯穿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全书共11章,包括: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行星地球;地壳;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为保护人类居住星球的健康和子孙后代的生存,1989?1990年,一支由六个国家六名队员组成的国际科学考察队首次徒步穿越了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秦大河为中方队员。本书记录了这次人类有史以来穿越南极活动策划、筹备、训练及实施的全过程,读者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人类此次代价高昂的南极穿越所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考察队员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科学家精神和友谊,而且可以领略到南极洲的自然风光和绮丽的冰雪世界。根据秦大河穿越南极日记绘制的包含217个宿营地的详细的行进线路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现了这一段历时220天、跋涉5896公里的艰险征程。本书还将穿越过程的精彩章节录制了声音文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扫码听书。
本书是4北京大学地理教学丛书》之一。全书革统介绍了G1S 的基本理论、功能实现和应用技术,共包括五个部分,其中收忌了黑内外有关GIS技术和应用的主盖新研究成果,同时得最前2若有导读,便于读者阅读使用。
《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系统理论与方法概要》针对黄河流域复杂的河流行洪输沙-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流域生态环境良性维持多维互馈关系,突出流域系统整体性,全面阐述黄河流域治理开发现状、治理方略与技术历史演变、发达国家河流治理历程与经验,诠释新形势下黄河流域系统治理的战略需求,剖析流域系统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关系,构建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系统理论方法,并介绍在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河势稳定控制、宽滩区滩槽协同治理、黄河泥沙资源利用及水沙调控等研究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本书是著名湿地科学家William J. Mitsch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历史上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利用和湿地科学,以及一些国家和组织对湿地的定义,湿地在全世界分布的情况;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包括湿地的水文条件、土壤条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湿地的植被和演替;第三部分从地理分布、水文地貌、土壤、植被、消费者、生态系统功能等几方面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第四部分介绍了湿地的分类体系、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和管理,以及与湿地相关的法律和对湿地采取的保护活动;第五部分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湿地与气候变化、湿地建造与恢复、湿地对水质的净化。
本书是一本关于黄河的综合性、系统性著作。全书分为九篇,共二十七章。以黄河约3亿年的地质地理史开篇,讲述了现代黄河面临的水资源、洪凌泥沙、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势与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工程方略,包括黄河干流水沙综合调控的七库骨干工程体系,作为国家水网主骨架的跨流域南水北调工程,黄河流域绿色水电能源开发以及对未来智慧黄河的憧憬,还从历史文化视角探讨了黄河变迁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为读者图文并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黄河过去、现状与未来。本书内容突出黄河的新变化与高质量发展,集自然、人文、科学、技术、工程为一体。
本书立足学科前沿,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在论述地理学发展态势与前沿的基础上,系统阐述自然地理学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总体发展态势、关键科学问题与发展方向,论述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地理系统模型模拟等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任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和优先研究领域。全书紧扣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力图从学科发展战略层面展现当代自然地理学的前沿方向,以期服务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发展。
《波浪对海洋结构物作用的解析研究》系统阐述了波浪对典型海洋结构物作用的解析研究方法。*先介绍了流体运动基础知识和相关波浪理论,然后依次考虑薄板结构、矩形结构、周期性结构、垂直圆柱结构、水平圆柱和半圆形结构、圆球和半球形结构等典型结构,通过求解波浪对各类典型海洋结构物的作用问题,详细介绍了匹配特征函数展开法、*小二乘法、多项伽辽金方法、速度势分解方法、多极子方法、围道积分方法、宽间距近似方法等解析求解方法。对于某些物理问题,《波浪对海洋结构物作用的解析研究》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所有的物理问题,都给出了典型算例和计算结果,并讨论了一些重要的水动力现象和规律。
《生态学基础(第5版)》在出版后的50年内,始终是好的教学参考书,它影响了全世界几代生态学家。本版坚持了经典的整体论方法,强调基于等级理论的多层次方法,注重将生态学原理用于解释人类面临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发展历史,生态系统概念与系统能量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调节因素与过程,种群、群落、景观、区域、全球生态学,生态系统发育,生态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思维。 适合做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是值得专业人员保存的经典论著。通过探索生态足迹、全球气候变化、土壤和火生态、复合种群动态、种群遗传学、生物多样性、中性理论和景观可持续性等主题,您将在生态学领域里获得更为完整的视野。通过真实世界的实例,您还将学会如何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资源管理、保护生物学、生态
本书系《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第一分册,也是本系列专著的综述。由郑度院士主编。内容包括5篇21章。第一篇,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概述。综合分析了中国自然环境的主要形成因素。分章阐述了气候、地貌、海洋、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动物地理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第二篇,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论述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案与系统。第三、四、五篇,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综述了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发展方向、治理途径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书中附有丰富的图表资料。
本书着重介绍西南河流源区水文监测体系、径流水源解析、地表关键要素变化及其径流效应、径流变化规律及其未来趋势、泥沙输移与灾害、全物质通量、生源物质循环及其对梯级水电开发的响应、径流适应性利用方法、径流适应性利用技术、空中水资源利用技术。
作者作为曾长期从事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士,在十余年的工作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业务素材,对 外地理标志保护的历史和发展进程以及现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结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分析研究,从地理标志保护实务的角度分析了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围绕与地理标志直接相关的11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了分析探讨,提炼归纳了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对于实现有关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并辅以实例说明,希望有助于读者 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深化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认识。 本书中的案例主要引自 外文献,也有一部分源于论坛演讲或专业会议交流材料。个别案例发生时间距今已有十余年,其发展现状或有差异,有关案例仅说明当时情况。
本书综合过去30年来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演化和适应两个维度论述物种分布问题,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动物地理学内涵及范畴的学科专著,也是论述该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的科学专著。通过绪论和物种多样性,系统介绍本学科内涵、历史脉络以及生物学概念和理论;通过描述地理空间的环境分异和生物相以及环境的历史变迁,以阐述环境压力及其动态性。用部分兽类分布区的历史变迁和地质时期动物区系来展示动物分布区及区系的动态性,通过介绍当代世界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来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以及演化背景、当代环境与物种适应的统一性。最后结合作者的最新研究发现来探讨本学科在当代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价值。
本书是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材和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教材,以地球历史的发展及生命进程为重点,吸取了当前国内外的最新资料和有关研究成果,讲述了从宇宙大爆炸到生命起源及生物的发展历程,将亿万年前至数十万年前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通过既专业又通俗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在引人入胜的学习中不知不觉步入史前生命王国,取材新颖,编排适当,图文并茂,便于教学。
黄土高原河谷沟壑地区是我国人居环境开发*早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水土流失*为严重、生态*为脆弱的地区,一方面面临着生态脆弱适宜建设地区面积有限长期困扰,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城镇扩张的内在需求。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分形地貌体系之间的平衡,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书结合大量操作图片辅助说明和实际案例的分析论证,既具有技术展示的科学性,学术研究的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操作实践性,既可面对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同时也可面对对GIS技术应用感兴趣的广大普通读者。
《未来土地利用模拟模型及资源环境应用》提出一种多类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LUS)模型,耦合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共同影响,突破了传统CA模型只能模拟城市用地的局限。*先,介绍FLUS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大尺度高分辨率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并分析未来全球城市扩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其次,阐述SSPs-RCPs耦合情景的未来全球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拟,探讨未来全球陆地碳储量变化;再次,论述基于FLUS模型和“双评价”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后,对FLUS软件及应用实例进行详细介绍,帮助读者迅速学习地理模拟系统理论并进行软件实操。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定律》意欲确立人类学的基本研究原则,研究“在于忠实那些被忽视较低的文明等级,以及从较低等级走向较高文明的过程,人类学不仅是让人类知道自己是什么,而且要让人类知道他是如何成为当下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人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本书凭靠殖民传教士积累的文献,主要论述了美洲—澳洲—大洋洲—非洲—亚洲诸种族生活。本书从“人类种族的情形、领域以及数量”,“自然种族在人类中的位置”,“自然,文明兴起与传播”,“语言”,“ ”,“科学与艺术”,“发明与发现”,“农业与畜牧业”,“服饰”,“习俗”,“家庭与社会习俗”,“ ”等方面论述“人类学的原则”。
空间与行为关系的研究正成为理解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空间与社会现象的关键。作为由中国学者编写的系统研究行为地理学的专著,本书聚焦于地理学行为论方法的内涵与外延,解说行为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发展方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