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经多年、多版本的磨砺沉淀,已成为一部享誉世界的自然地理学经典权威著作,兼具高端地理学科普特点。自原书英文版(第1版)出版发行以来,影响力和知名度遍及各大洲, 而且已有韩文版等其他版本译著先后问世。本书以地理学要素为开篇,以独特的编写结构对最新学科前沿动态及科技成果进行全方位系统展示。 本书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及高校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地理学知识科普体系。全书分为“大气能量系统”“水、天气和气候系统”“地表-大气的界面”“土壤、生态系统、陆地生物群系、地球资源与人口增加”四个部分,逻辑清楚严密,除了介绍每个人需了解的自然地理学科普知识之外,通过“地学报告”等栏目设置,以及在线测试资源和数字资源下载,为教师尤其是新任教师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和指导,从而使得本书将成为学生和教
本书是《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之一,是在1980 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的。根据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发掘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吸收最新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包括考古研究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方法,如抱粉分析、沉积物分析、树木年轮以及14C测定、遥感和卫星像片判读等,全面反映历史时期中国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变和发展的概貌。论述中国气候、植被、珍稀动物、主要河流、湖泊、海岸、沙漠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一步探讨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
《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系统理论与方法概要》针对黄河流域复杂的河流行洪输沙-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流域生态环境良性维持多维互馈关系,突出流域系统整体性,全面阐述黄河流域治理开发现状、治理方略与技术历史演变、发达国家河流治理历程与经验,诠释新形势下黄河流域系统治理的战略需求,剖析流域系统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关系,构建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系统理论方法,并介绍在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河势稳定控制、宽滩区滩槽协同治理、黄河泥沙资源利用及水沙调控等研究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本书系《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第一分册,也是本系列专著的综述。由郑度院士主编。内容包括5篇21章。第一篇,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概述。综合分析了中国自然环境的主要形成因素。分章阐述了气候、地貌、海洋、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动物地理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第二篇,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论述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案与系统。第三、四、五篇,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综述了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发展方向、治理途径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书中附有丰富的图表资料。
本书是著名湿地科学家William J. Mitsch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历史上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利用和湿地科学,以及一些国家和组织对湿地的定义,湿地在全世界分布的情况;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包括湿地的水文条件、土壤条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湿地的植被和演替;第三部分从地理分布、水文地貌、土壤、植被、消费者、生态系统功能等几方面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第四部分介绍了湿地的分类体系、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和管理,以及与湿地相关的法律和对湿地采取的保护活动;第五部分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湿地与气候变化、湿地建造与恢复、湿地对水质的净化。
《渤海、黄海和东海沉积有机碳分布图》(1:250万)是根据近三十几年在该海区获得的5796站沉积有机碳数据及相关地球化学和沉积学参数精心编制而成的**幅中国海区沉积有机碳分布图。图件及说明书系统地阐述了渤海、黄海和东海表层沉积有机碳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定量估算了现代沉积有机碳埋藏通量,阐明了有机碳的来源和收支,探讨了沉积有机碳分布及埋藏控制因素。图件初步展示了渤海、黄海和东海沉积有机碳“家底”,预期能为我国的‘‘双碳
本书立足学科前沿,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在论述地理学发展态势与前沿的基础上,系统阐述自然地理学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总体发展态势、关键科学问题与发展方向,论述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地理系统模型模拟等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任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和优先研究领域。全书紧扣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力图从学科发展战略层面展现当代自然地理学的前沿方向,以期服务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发展。
《波浪对海洋结构物作用的解析研究》系统阐述了波浪对典型海洋结构物作用的解析研究方法。*先介绍了流体运动基础知识和相关波浪理论,然后依次考虑薄板结构、矩形结构、周期性结构、垂直圆柱结构、水平圆柱和半圆形结构、圆球和半球形结构等典型结构,通过求解波浪对各类典型海洋结构物的作用问题,详细介绍了匹配特征函数展开法、*小二乘法、多项伽辽金方法、速度势分解方法、多极子方法、围道积分方法、宽间距近似方法等解析求解方法。对于某些物理问题,《波浪对海洋结构物作用的解析研究》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所有的物理问题,都给出了典型算例和计算结果,并讨论了一些重要的水动力现象和规律。
本书共分为6章。第一章介绍土壤的本质与特性和土壤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第二章阐述土壤食物网的结构、维持机制及生态功能;第三章阐述土壤食物网的能量流动与模型模拟;第四章阐述土壤食物网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第五章阐述土壤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管理;第六章讨论了土壤生态学研究新视角。
本书着重介绍西南河流源区水文监测体系、径流水源解析、地表关键要素变化及其径流效应、径流变化规律及其未来趋势、泥沙输移与灾害、全物质通量、生源物质循环及其对梯级水电开发的响应、径流适应性利用方法、径流适应性利用技术、空中水资源利用技术。
本书是一本关于黄河的综合性、系统性著作。全书分为九篇,共二十七章。以黄河约3亿年的地质地理史开篇,讲述了现代黄河面临的水资源、洪凌泥沙、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势与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工程方略,包括黄河干流水沙综合调控的七库骨干工程体系,作为国家水网主骨架的跨流域南水北调工程,黄河流域绿色水电能源开发以及对未来智慧黄河的憧憬,还从历史文化视角探讨了黄河变迁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为读者图文并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黄河过去、现状与未来。本书内容突出黄河的新变化与高质量发展,集自然、人文、科学、技术、工程为一体。
本书是《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之一,亦为《中国政区地理》的姐妹篇。作者试图运用新的观点、新的结构体系和**资料,建立一个较完整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地理学学科体系,填补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BR》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概念与原理,主要介绍社区的本质概念与意义,社区研究的对象、任务和内容,中国特色社区发展理论及社区的组织与管理;中篇为社区发展与差异,着重论述了中国的社会变迁与社区发展,包括古代、近现代、当代社区的发展,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社区发展与空间差异;下篇为改革与探索,主要对我国城乡社区管理模式、社区建设重点(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与社区保障、社区文化、生态、教育等)、社区规划等进行了论述,并提供了丰富的社区案例。
本书以广东省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对广东省常见多发岩溶塌陷的区域性时空分布规律、成因机理、稳定性评价、灾情特征、突发性岩溶塌陷的应急处置、监测预警及工程治理技术措施等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典型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 本书可供从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岩土工程或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工程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是《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之一,由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两篇组成。第一篇重点论述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形成的自然背景和历史演变过程,中国植物区系特征,中国种子植物属15个分布区类型及其35个变型的地理范围、区系组成及发生发展等,提出中国植物区系分区系统,划分出四大植物区,并进行详细介绍;第二篇重点分析影响中国植被形成和分布的自然地理要素,修订了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植被区划及其划分原则和依据,划分了中国八大植被区域,对主要植被类型的基本特点和八大植被区域自然地理特点及植被组合作了较详细论述,最后探讨植被地理学理论在诸方面的应用以及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植被响应。
本书综合过去30年来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演化和适应两个维度论述物种分布问题,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动物地理学内涵及范畴的学科专著,也是论述该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的科学专著。通过绪论和物种多样性,系统介绍本学科内涵、历史脉络以及生物学概念和理论;通过描述地理空间的环境分异和生物相以及环境的历史变迁,以阐述环境压力及其动态性。用部分兽类分布区的历史变迁和地质时期动物区系来展示动物分布区及区系的动态性,通过介绍当代世界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来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以及演化背景、当代环境与物种适应的统一性。最后结合作者的最新研究发现来探讨本学科在当代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价值。
《青藏高原盐湖资源环境变化调查与潜力评价》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成果之一,也是科考任务“资源能源现状与远景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聚焦于青藏高原盐湖资源变化的调查与相关研究,旨在服务于国家资源战略需求,为合理高效地开发与利用盐湖资源,保护盐湖系统生态环境,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青藏高原盐湖资源环境变化调查与潜力评价》共九章,包括此次科考的背景、意义、盐湖资源概况,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机制分析,典型成盐盆地古钾盐成盐条件及成矿潜力分析,深层卤水赋存特征、极端困难区现代盐湖资源潜力与微生物调查,重点盐湖开发区资源环境现状调查及关键战略元素物源示踪与成矿机制研究,以及盐湖科学数据的多源融合、集成与平台构建等内容。
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全面论述了数量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新进展,重点介绍了数量生态学的概念和重要分析方法的计算过程,对多种新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涉及数量生态学的各个方面,反映了数量生态学的发展概貌和最新发展水平,也反映了我国数量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全书共12章,分别介绍了取样与群落特征、数据处理、基础分析方法、种-面积关系、物种多度格局、物种多样性、种间亲和性、生态位、排序、数量分类、空间格局分析、植物群落的演替等。书后还有4个附录。
本书以*近30年来鄱阳湖考察和调查积累的基本资料为依据,研究了鄱阳湖地形地貌特征及其产生的水文生态效应,揭示了鄱阳湖水文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过程及其特征。综合运用水文学、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和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定量研究鄱阳湖浮游生物、湿地植被、底栖动物、鱼类和越冬候鸟等生物种群的分布、结构、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利用复杂系统理论,整合成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对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响应和反馈机制,提出了鄱阳湖枯水期**生态需水过程和保护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若干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