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1998年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地理专业课程重大调整之后,为新设置的 自然地理学 课程而编写的教材。根据课程调整的要求,全书既注意保持自然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注意涵盖被取消的课程在地理专业中所需的内容,结构合理、内容新颖、资料丰富、图文并茂、针对性强,突出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强调环境意识,贯穿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全书共11章,包括: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行星地球;地壳;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安全始终犹如明灯一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为我们提供安全的保障。它们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更是我们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时不可或缺的坚实后盾。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应急科普与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这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思考其创新发展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急科普与安全文化:应急科普创新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这部著作应运而生。《应急科普与安全文化:应急科普创新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精心汇编了一系列关于应急科普与安全文化的文章,旨在通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深入探讨应急科普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向。这些文章不仅涵盖了应急科普的兴起与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基地
本书全面介绍了健康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验设计;详细说明了健康地理学研究常用的数据、方法与技术,包括数字健康技术、空间信息技术、数理统计模型、人工智能方法、复杂模型系统等;展示了上述理论与方法在疾病风险因素、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以及医疗服务配置等主要健康研究领域的前沿应用案例;阐述了从环境暴露到疾病发生的关键过程和机理,并提出了跨越地理信息、公共卫生和社会科学应用领域的前沿问题。 本书可供、地理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学科高校师生及科研人员,以及疾病预防、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从业人员参考。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信息化已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网络安全也面临着复杂形势与巨大风险的严重挑战。在此背景下,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首次将网络安全提升到法律高度,2019年12月1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2.0标准正式实施,实现了新技术、新应用防护对象和安全保护领域的全覆盖,突出技术措施与整体策略,强化 一个中心,三重防护 的安全防护体系,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工业控制系统、大数据等相关新技术新应用全部纳入保护范畴,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广泛的技术适用性、完备的测试评价体系、可行的行业推广应用。 早在 十五 期间,地震系统已通过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建设进入了 网络到台站,IP到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定律》意欲确立人类学的基本研究原则,研究“在于忠实那些被忽视较低的文明等级,以及从较低等级走向较高文明的过程,人类学不仅是让人类知道自己是什么,而且要让人类知道他是如何成为当下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人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本书凭靠殖民传教士积累的文献,主要论述了美洲—澳洲—大洋洲—非洲—亚洲诸种族生活。本书从“人类种族的情形、领域以及数量”,“自然种族在人类中的位置”,“自然,文明兴起与传播”,“语言”,“ ”,“科学与艺术”,“发明与发现”,“农业与畜牧业”,“服饰”,“习俗”,“家庭与社会习俗”,“ ”等方面论述“人类学的原则”。
空间与行为关系的研究正成为理解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空间与社会现象的关键。作为由中国学者编写的系统研究行为地理学的专著,本书聚焦于地理学行为论方法的内涵与外延,解说行为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发展方向与
华北地震区是中国东部强震活动的主要地区,地震活动水平较高,震级和频率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京津冀区域地处华北地震区北部,区内受多组北北东向、北西西向断裂带的影响,构造活动强烈,且该区域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地震安全不容忽视。有记载以来我国发生M 8.0地震18次,其中包含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除此之外,京津冀地区大地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1967年河间一大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宁河地震,1998年张北地震等,震级均在6.0(含6.0)级以上,伤亡人数多,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自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来,更多人开始关注地震并期待获取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调研发现,京津冀地区多数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已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学习,一些学校定期组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特别是每年以5月12日防灾减灾日为契机,疏散演练和科普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定律》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民族志》第一卷的长篇导言,探讨的主题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定律”;二是拉采尔晚年(1901年)发表的长文《生存空间:一项生物地理学研究》,这篇长文通常被视为其
本书基于民俗文化地理学的角度,以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调研、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审读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法,以特征概述—机理分析—保护与开发为主线,从类型特征、空间分异、数字化表达、基因景观、感知与认同、开发与利用等多角度系统分析了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生成与演化规律,提出拯救和保护客家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策略,让客家民俗文化一代代传承绵延下去。本书首先从自然地理概况和社会人文概况系统介绍了赣南地区的基本情况;接着对赣南客家民俗文化进行了分类,并系统介绍了各种民俗文化事项的基本情况;然后从县域角度分析了客家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异规律以及民俗文化数字化,并介绍了赣南民俗文化数字地图的制作过程和功能; 从景观基因的角度分析了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基因提取与识别,讨论了民俗文化的景观
书号:9787030633507 书名: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三版) 定价:59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教材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至第六章为第一部分?,光波传播的经典理论,约10万字;第七章至第九章为第二部分,光场的量子性,约3.5万字;第十章至第十五章为第三部分,光场的统计特性,约10万字;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为第四部分,光波辐射理论,约2.5万字;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三章为第四部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理论,约4万字。具体目录如下:第一章光波的电磁理论,第二章光波衍射的标量波理论,第三章光波在介质界面的折射与反射,第四章光波导,第五章光在晶体中的传播,第六章光在非线性介质中的传播,第七章光场的量子化,第八章光场的量子态,第九章光子场,第十章随机变量,第十一章随机过程,第十二章光场的一阶统计特性,第十三章光场的相干性,第十四章光场的高阶相干性,第十五章光电探测的半经典理论,第十六章偶极子辐射的经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过程中,由于内外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现象。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跨越三级阶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复杂的地质运动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黄河流域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黄河流域涵盖了三大类、十三类地质遗迹类型,本书选取其中九类典型地质遗迹进行介绍。本书采用典型地质遗迹照片、素描图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黄河流域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带领读者从地球科学的角度领略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和地质地貌景观,希望通过本书能提升读者对地质遗迹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本书适合对地球科学感兴趣的青少年和普通读者阅读。
《精细化城市雨洪模拟研究》从工具研发和应用分析两个层面对城市雨洪研究进行了具体地阐述,通过综合水文气象精细化观测和物理过程模拟,揭示了建筑物尺度汇流过程对城市水文响应的影响机理和规律,深化了建筑物水文效应的科学认识,有力提高了城市雨洪模拟精度;基于产汇流过程提出了城市雨洪模拟的次网格参数化方案,在保证精度基础上提升了城市雨洪模拟的效率;基于高时空分辨率X波段雷达降雨监测数据,揭示了不同分辨率降雨输入对降雨时空特性表征及洪水过程模拟的影响。本书可供水文、气象等相关专业从业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涉水专业院校师生和对水利事业感兴趣的社会大众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