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改编自特刊书《从太阳到生命:地球生命起源编年史》,由二十多位国际专家合著,国内权威学者团队合译,是目前国内外天体生物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以追溯地球生命的起源为主线,将各学科领域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成果整合在一起,从天体生物学视角重新审视了早期生命的起源这一古老的话题,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使得地球孕育出生命的14个重大事件:太阳诞生、地球形成、晚期重轰击、最早生命形式的出现 阅读本书,读者将依次化身为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化学家、生物化学家、生物学家,重构从45.7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至5.4亿年前的寒武纪大爆发这段时期的地球起源和地球生命诞生的故事。
本书以ArcGIS Pro为实验平台,由浅至深、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各个功能模块的基本原理、主要工具及详细操作方法。包括ArcGIS Pro基础操作和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具体涉及空间数据采集与组织、编辑、转换与处理、可视化与地图编制、矢量空间分析、栅格空间分析、三维建模与分析、网络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建模、遥感图像处理、时空模式挖掘等。含有应用实例,使读者能即学即用、举一反三,进而提高GIS的应用技能。 本书可作为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材、空间分析与空间规划等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GIS应用技能大赛参考书。
本书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原理与方法作了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涵盖土壤微生物学科的常规研究方法与新型实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实验室设置与常规操作、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处理;土壤微生物的计数与分析、鉴定与保藏、多样性分析、生物过程测定、原位研究,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应用技术等。 本书既是一本工具书,也可作为实验教学参考书,可供从事土壤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农学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和本科生等参考。
湿地生态系统是介于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之间,水体、土壤与生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特殊地理综合体,同时兼有水陆两种系统的特点。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同步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其独特的生态功能是不可替代的。本书系统阐述湿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全面汇总和梳理国内外湿地生态学研究进展,并总结当前我国湿地生态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同时详细介绍湿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功能、生态过程、演化规律及其与理化因子和生物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机制及生态效应等;并提出针对我国湿地生态学研究的展望。本书可供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及湿地科学的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及从事湿地保护的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主要讲解了利用星载雷达图像测量地表高程和形变的方法及其相应原理,包括利用雷达干涉测量(InSAR)生成DEM和测量地表形变、时序InSAR方法(PSInSAR、STUN、PSP、StaMPS、SBAS、QPS、SqueeSAR)、像元偏移量追踪以及SAR绝对定位技术,并给出了示例。着重对InSAR、时序InSAR方法的每个步骤都进行了清晰的介绍。此外,书中以船舶检测为例,生动介绍了雷达的成像原理及其目标的散射特性,为理解基于雷达的测量方法提供了知识基础。 本书可供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等专业的研究生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阅读。
《固态表面,界面与薄膜》这本书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探讨了表面与界面的物理问题。在早期的版本中,表面和薄膜的制备,原子结构、形貌,振动态与电子输运性质,以及吸附的基础知识均被论及。表面和界面的电子态,半导体空间电荷层和异质结等内容由于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纳米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性也被重点论述。本书还增加了特殊的章节重点描述界面和薄膜的集体耦合行为,如超导电性和磁学,而磁学的讨论中又包括了巨磁阻和自旋矩传输机理等重要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在信息技术中均具有重要价值。在第六版中,自旋-轨道耦合对于表面态的影响首次被讨论,对近来研究较热的、对自旋电子学具有重要价值的拓扑绝缘体材料也被讨论。因此,新版本还专门论述了满足严格定义的自旋取向的新型拓扑保护表面态,尤其是,在早期版本中被忽略的一些重要的、
本书以作者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主体,辅以图表、照片说明等多种视觉呈现,充分展现对三江源国家公园中黄河源地区的行走、考察、论述、演绎,以及事件、风景、体验所体现的丰富情境。本书能初步展示黄河源的多重魅力:雪域荒漠的惊险雄奇,动植物世界的勃勃生机,高原藏民的朴实神秘 以田野笔记加博物学的旅行体验方式和书写方式,观察、研究与思考三江源国家公园里的山水、动植物,在公园内发生的现实与历史,以及具有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和其他价值的一切。 从时间的维度上,全面反映三江源国家公园中黄河源的过去与现在,从人类活动大规模介入前的三江源,到被不合理人类活动破坏的三江源,再到自然保护区诞生与国家公园建立后三江源的面貌。从空间的维度上,以山、水、人为切入点: 山 是昆仑山主脉及其支脉可可
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下7个二级学科之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全球环境挑战下,生态恢复的科学理论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本书是生态恢复科学和实践的精炼简介,总结了生态恢复领域的最新话题,先介绍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的必要性,然后介绍生态恢复的原理,再针对不同的要素和重点需要恢复的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总结了立法和资金在生态恢复重建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等。本书适合恢复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学生入门阅读,并能为生态恢复的践行者实施落地项目提供借鉴和引导,具备实操性。
地理建模与模拟是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系统及环境进行抽象与表达的过程,是地理学长久以来的主要研究方法。当前,开放科学的兴起以及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地理建模与模拟的变革。本书聚焦于新时代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开发,综合分析了现有开放科学趋势下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构建及应用模式,重点讨论了现有开放网络环境下地理分析模型与数据治理环境、共享环境、建模环境、运行环境的开发与构建方法等关键内容,为新一代网络空间开放式地理建模与模拟提供实操案例,为地理模拟器的实现提供支撑。 ? 阐述了开放科学理念影响下的地理建模与模拟相关技术 ? 介绍了开放网络环境下地理建模与模拟实践及案例 ? 展望了地理建模与模拟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书可供地球系统科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生及相关
为什么人类会腰痛? 为什么鸟类有羽毛? 为什么希腊人在晚上会将马车轮子卸下来? 为什么一座吊桥即便开通了8条车道也不至于倒塌? 为什么堤坝可以阻拦或释放巨大的水量? 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高楼大厦、桥梁等,都要承受一定的机械力度,使其不易被折断或倒塌。结构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事物中都存在一种结构。当我们思考结构的问题时,我们不仅要考虑为什么建筑物和桥梁不会坍塌,为什么飞机不会解体,也要考虑虫子为何长成那种形态,蝙蝠为什么能飞过玫瑰花丛而保持翅膀完好无损。 这本书将解答你的这些疑问。你将发现,生物的生存需求和人类的设计需求如何推动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科技、生活中存在的结构都各有其存在的道理。
作者作为曾长期从事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士,在十余年的工作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业务素材,对 外地理标志保护的历史和发展进程以及现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结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分析研究,从地理标志保护实务的角度分析了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围绕与地理标志直接相关的11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了分析探讨,提炼归纳了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对于实现有关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并辅以实例说明,希望有助于读者 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深化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认识。 本书中的案例主要引自 外文献,也有一部分源于论坛演讲或专业会议交流材料。个别案例发生时间距今已有十余年,其发展现状或有差异,有关案例仅说明当时情况。
本书从时代发展背景和社会需求出发,分析了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层层递进。首先,介绍了创新地理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从 、中国、河南、开发区等不同尺度阐述了科技创新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其次,从创新城市、智慧城市等应用角度介绍了创新的影响;再次,介绍了科技政策的演变及作用。 ,介绍了创新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本书是一部较为通俗易懂的创新地理学教。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是一本以地理为视角,以将各大文明联结一体的大航海时代为切入点,解读世界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人航海线路的开拓为行文脉络,通过地形图和航海图,
本书立足于空域研究急剧变革的时代背景,聚焦地理学视角下的空域研究,为动态空域配置创建一组数据/通信传输支持的协同作用模型,旨在解决释放空域容量、提高空域利用率的有关问题,推动 空域配置与管理形式的转变,丰富经济地理学流理论的内涵。《BR》 全书共分9章。第1章和第2章阐述空域、人类-空域关系、空域系统等概念,综述时空连续数据支持下空域资源配置的研究进展,归纳地理学视角下空域研究的优势:航迹数据分析和航迹时空图开发。第3章至第7章分别以空中廊道、机场终端空域、多机场系统以及我国正在实施的空中大通道等为空域单元,聚焦于航空流网络结构和运行结构两个主题,进行了理论和方法论研究,其中第4章是延续第3章专门分出高密度空中廊道进行的典型案例研究。第8章和第9章关注空域研究的两个特殊方面:城市超低空空域
本书基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对浙东地区的典型传统聚落——前童古镇,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前童古镇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空间演变、民居建筑群和装饰艺术等几个维度,剖析其空间特征,并从文旅发展与传统聚落保护传承相融合的视角,对前童古镇的规划设计开展讨论,总结相关规划和措施的实施现状,提出前童古镇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本书的论述既不失专业性又顾及普及性,结合前童古镇现状综合分析它的空间特征、文化内涵和发展模式。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适合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为文化地理学、遗产保护、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存在异常,出现了部分碳同位素倒转,碳同位素的异常导致了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来源一直存在争议。与此同时,碳同位素倒转的成因机制也未明晰。为了揭示下古生界油型气的来源及其与碳同位素异常之间的关系,本书系统研究了上古生界灰岩的地化特征,并进行了上古生界灰岩与盐下碳酸盐岩的源岩吸附气实验。选取灰岩发育区及盐下天然气的样品,对比研究了其地球化学特征。为了分析碳同位素倒转的成因,研究了靖边气田南部地区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比了靖边气田南、北部地区,榆林气田与靖边气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油型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本书主要面向从事石油及天然气领域工作的教师、学生及该领域相关研究人员。
以帆船为主的航海时代,风是一把双刃剑。风信是航海的动力,风涛则是航海的祸患。因此,帆船在险恶的西北太平洋上航行, 如同在刀尖上起舞。本书以明清时期厦门湾为中心,以泉州府、漳州府和 府为研究区域,围绕着同一个海洋地理剖面,即海岸带-海峡-岛屿-远洋,分十个案例探讨季风、热带气旋控制下闽南民众的海上生活,是中国历史海洋地理研究的 成果。研究证明:随着 环境的变化,作为人类生活舞台之一的海洋地理环境,虽然各个要素或有程度不等的变化,但不是影响人类行为的 因素。因为即便是在传统时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适应能力也丝毫不弱。与之相对照,人类社会本身,尤其是 行为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要远大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明清时期,中国的海疆和西北边疆一样,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涨落,基本上随着 对边疆经略的重视
本书在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下,运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开展了对小五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青杨天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年龄结构与数量动态、种群的自然更新、小枝功能性状、繁育系统以及树轮生长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海拔梯度上青杨雌雄群体之间的差异。其研究成果为植物种群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是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这些变化规律对该类植物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包头市南海湿地风景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的一环,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南海湿地风景区是我国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一块典型的黄河滩涂湿地,属于高纬度黄河湿地。南海湿地风景区位于 鸟类“中亚迁徙线”与“东亚和澳大利亚迁徙线”片区交界带,是 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一站,鸟类是其主要的保护对象。同时,南海湿地风景区属于城市中的湿地,为包头市提供了宝贵的生态财富,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景色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 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包含了,包头市南海湿地风景区的历史沿革;包头市南海湿地风景区的性质、功能、特点;南海湿地风景区在包头市、东河区的价值和作用;包头市南海湿地风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包头市南海湿地风景区坚持贯彻落实“依法治湿”理念等内容。
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从未被我们真正地欣赏过,人们尚未充分领略它的美好。BBC历时4年拍摄的鸿篇巨制——纪录片《地球脉动》(Planet Earth),通过开创性的拍摄技术,用镜头记录下了地球上那些美妙至极又令人惊叹的神奇画面。本书是纪录片《地球脉动》的同名图书,也是对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自然历史类影像项目的永恒记录。本书对我们的地球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展示了400多幅从纪录片中精选出的画面,这些画面中既有各类自然奇景,也有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野生动物,同时还展现了部分人类从未记录过或拍摄过的动物行为。 请做好准备,让我们随着 故事感的画面,开始一段特别的世界自然栖息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