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主要讲述了生物变异、生存斗争、杂种性质、地质记录的不完整性、生物分布等内容。在本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方式实现的,反对唯心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使当时生物学各领域的概念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书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生命科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由编者参考当前国内、外动物学最新的相关教材和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编写、修订而成。全书共分22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无脊椎、脊椎动物在内的共25个门的动物形态学、分类学和生态学,着重反映形态学和分类学最新研究成果。特别设立了无脊椎动物起源与演化、脊椎动物起源与演化及动物地理分布三个章节,介绍当前关于动物起源、进化和动物分子进化等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新成果。各章之前设有内容提要,章末设有思考题以供掌握、复习和巩固之用。
本书在《水处理生物学》(第五版)的基础上修改编写,对上一版的章节进行了梳理,增加了新的内容,部分章节增加了思考题。全书共分4篇,共17章,第1篇为水处理生物学基础,包括原核微生物、古菌、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微生物的生长和遗传变异、微生物的生态、大型水生植物;第2篇为污染物的生物分解与转化,包括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与转化、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主要微生物、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作用及其应用;第3篇为水质安全与生物监测,包括微生物的基本研究方法、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本书可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为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作者特制作了电子课件素材,如有需要,请写明书名,发邮件至cabpbeijing@126.com索取。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评价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干靓著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建成环境》应对高密度城镇化发展对自然生物栖息空间的侵蚀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生物生境系统的缺失,以人与其他生命体在城市中的和谐共生为目标,探讨城市生物的空间生态位需求,提出 多重生境 的概念,分析其类型、功能及供给潜力,以此为基础构建城市建成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 双视角 影响要素和 六维度 影响效应分析框架。本书进而以上海为例,在宏观和中微观两个尺度下解析以鸟类为主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初步构建城市建成环境生物多样性绩效评价模式及各类型生境的规划设计调控目标,*终提出基于城市建成环境生物多样性绩效提升的不同层级规划设计优化原则、策略和关键指标。 本书可为保护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在有限的土地资
本书由二十余所高校联合编写而成,系统全面地介绍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与内容。全书共14章,内容涵盖分子生物学数据库、序列结构与功能分析、基因表达与非编码RNA转录分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以及计算生物学等生物信息学中的重点问题。书中配有大量的二维码及部分视频资源,方便读者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查询与学习。
全书分昆虫生态学和害虫预测预报两部分。在昆虫生态学部分按照从微观到宏观发展的顺序,分述昆虫个体生态学、昆虫种群生态学、昆虫群落生态学、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系统地阐述了昆虫生态学基本原理,介绍了国内外**进展;在害虫预测预报部分,介绍了预测预报的基本理论、调查取样方法、损失估计、现代技术在害虫预测预报中的应用及我国农业政府部门害虫预测预报体系建设。每个章节后附有思考题和参考文献。
本书是列维-斯特劳斯在马塞尔·莫斯去世后为其文集《社会学与人类学》一书写的导言,之后由法国大学出版社以单行本出版。这部简要却影响深远的著作既是对莫斯著作和观念的精要概述,也是列维-斯特劳斯在学术观念渐趋成熟时期对自己的人类学理论的阐发,被视为结构人类学的宣言。本书在 是 以单行本出版,由青年学者谢晶翻译并作导读。 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 1872—1950)是20世纪法国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作为涂尔干的弟子,他曾与涂尔干合著《分类的几种原始形式》,并在涂尔干1917年去世后接任《社会学年鉴》主编,1931年成为法兰西公学的社会学讲席教授。莫斯的思想为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研究提供了启迪,对法国20世纪后半期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刻影响。
《风景园林植物学(上)》主要是风景园林植物学的总论部分,包括绪论、风景园林植物的分类与器官、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植物、景观营造与表现等章节。下册部分为植物各论,包括乔木、灌木、藤本、棕榈类、竹类等木本园林植物与水生、球根、宿根、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等。 《风景园林植物学(上)》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1.面向应用的植物分类 植物的一级分类以植物应用为导向,按照植物的应用特点分为大乔木、中乔木、小乔木,大灌木、低矮灌木,藤本植物,棕榈类植物,竹类植物,一二年生植物,宿根植物,球根植物,草坪地被植物,水生、湿生植物等。 2.突出专业特色的植物描述 目前工科院校所使用的植物教材多与农林院校相差无几,难以突出专业优势,学生和教师亟需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园林植物与应用教材。
本教材是为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技能训练方面编写的参考教材,涵盖了专业的基本技能、科研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师岗位技能、企业岗位见习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本教材内容分为7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训练,共计77个训练。整体布局本着从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与实际出发,沿着病虫害寄主的识别、病虫草害田间与室内诊断、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研究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研究报告的撰写、相关教师教学岗位的训练及毕业前企业岗位见习等方面训练的主线进行编写,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项目及训练内容。
现代生物技术革命使人们改造自然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正在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本书以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实例为主要素材,系统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发展趋势;从多个视角介绍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健康、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以及人类伦理道德乃至法律法规和人们思想观念等产生的深刻影响。本书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流畅,可读性较强,内容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下游加工过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基本理论与技术范畴。全书共分为10章,每章后面附有复习思考题供学生学习之用。
本教材主要包括植物的形态结构,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及系统演化,植物区系地理,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植物的生态适应,植物种群的特征及其动态,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与结构、群落生态、群落动态等,世界植被分布的规律及世界主要植被的环境特点、群落特征及其分布。
本书以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为主线,以结构生物学研究技术为基础,贯穿现代分子生物学原理,讲述结构生物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比较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的优势和局限,介绍结构生物学的新成果、新进展、今后发展的趋势及面临的挑战。内容涵盖绪论、核酸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结构生物学研究技术4部分23章。与国内外已经出版的同类书比较,本书增加了分子伴侣、第二遗传密码、蛋白质的错误折叠与疾病、蛋白质组学和质谱技术等新章节,并增加了一些*近几年出现的新概念。每章后有小结和思考题,全书后附有结构生物学名词索引和历年结构生物学相关领域Nobel奖获奖情况统计,以方便读者查阅。
全书分为两篇共13章,*篇介绍种子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包括植物细胞、组织结构;种子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和繁殖器官(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和发育过程。第二篇介绍了植物界的系统演化和分类,包括原核藻类、真核藻类、粘菌、真菌、地衣、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本书介绍了生物化学研究中重要的实验技术原理,包括纸层析技术、薄层层析技术、离子交换层析技术、凝肢过滤层析技术、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等。在介绍了每一种实验技术原理之后,都列举了数个应用该技术解决实际研究问题的基础实验,内容丰富,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做。另外,本书还增加了以蛋白质、酶、多糖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提取、纯化、定量、活性测定等为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实验,每一个综合性实验涵盖了多种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能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菌物是自然界中多样性十分丰富的一类生物,是目前生物学领域发展*快的学科之一。《菌物学》对菌物学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菌物学》共分14章,前6章为菌物生物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菌物的一般形态特征、繁殖、生理生化、遗传、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菌物代谢及其产物等内容。后8章为菌物分类学部分,主要按照**的菌物分类系统,阐述各主要菌物类群的一般形态和分类,并对其中重要的代表属种进行介绍。第七章为非真菌界菌物,包括原生动物界中的黏菌、根肿菌,藻物界中的卵菌、丝壶菌和网黏菌。第八章至第十三章分别介绍壶菌门、芽枝霉菌门、新丽鞭毛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的一般形态和分类。虽然无性型真菌不是一个分类学意义上的群体,由于其中好多类群是农林生产中重要的病原菌,《菌物学》把它单独作为一
本名录是上海植物现状全面调查及历史资料收集整理的*成果。为了获得手详细资料,课题组将上海市行政区范围内的17个区县划分为约320个5kmx5km的网格,详细调查每个网格中的植物,重点区域进行多次调查,拍摄所见全部植物的照片,并采集标本,记录生境、群落特征、GPS等基本数据。本研究历时3年,共计野外采集1300余人次,调查样方320余块,采集标本28000余号(所有标本存辰山植物标本馆,CSH),收集历史标本信息18000余条;其中,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植物分类学课题组野外采集标本500余人次,调查样地170块,采集标本8000余号,遍及上海西部和北部远郊地区;合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采集标本800余人次,调查样地150余块,采集标本20000余号,遍及上海近郊东部和南部地区。课题组获取复旦大学植物标本馆历史标本信息5300余条、上海科技馆植物标本馆标
本书为全国高等院校实验教学系列规划教材。全书分生命科学实验技术原理、实验内容及附录三个部分。*部分共十章,较系统介绍了电泳、层析、分光、离心、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几项常规技术,包括酵母双杂交、DNA重组、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基本理论,简要介绍了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一般原则。第二部分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化技术、酶工程等56个实验,涉及普通生物化学实验与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分子的分离、制备、纯化及分析鉴定技术。附录部分包括实验室的基本操作、试剂的配制与保存、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等,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本书紧紧抓住生态学作为“生存的科学”的本质特点,系统阐述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4个宏观生物组织层次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全书14章(不包括绪论),内容涉及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生物种群的数量动态和遗传特征,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服务和管理及其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全书集适用性、知识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于一体。
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简要叙述了生物统计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对象与作用以及生物学研究中抽样方法、资料的整理、特征数的计算、概率和概率分布、抽样分布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平均数的统计推断、 2检验、方差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化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协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与多元相关分析、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和多项式回归分析,同时对试验设计原理及对比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裂区设计、正交设计等常用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也进行了详细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