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微生物学》从微生物基因组学、环境微生物、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代谢产物及其分子调控、微生物进化与多样性、微生物菌种选育等方面,就当前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 《高等微生物学》可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中国哺乳动物分布》次将中国现已查明的兽类500多个种及五种的分布情况,以地图和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每一种动物都其分布图及其对应的文字叙述(中英文对照),对学名、亚种名、分布范围、栖息环境以及在国外的分布简况;少数类群还对其变动情况,等等,都作了面全的阐述。本书类群还对其变动情息环境以及在国外的分布简况;少数类群还对其变动情况,等等,都作了全面的阐述。本书为兽类学的研究与应用提人工了系统而切实的最基础的资料,对(1)分析研究中国兽类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2)从分布上检查和发现并解决动物分类学上的问题;(3)跟踪和研究中国兽类分布与变迁;(4)国家研究制定保护与利用兽类资源;(5)有害动物的防治及自然疫源病的研究;(6)古生物及历史生物地理学的研究;(7)国家生物多样性保
本书参考了大量学术著作和国内外文献,系统收集了中国锈菌、条黑粉菌和黑粉菌的物种名称。截至2016年,我国已报道锈菌1目15科70属(包括5个无性型属)1244种,条黑粉菌1目6科10属71种,黑粉菌1
《中国热带真菌》是一部反映中国热带真菌资源、分类、分布及其用途的专著。 ????中国热带地区包括海南的和广东、广西、云南、西藏、台湾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地理条件,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植被类型、植物资源和充足的水资源,哺育着多姿多彩、多种多样的真菌种类,是中国真菌资源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 ????中国热带真菌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室内测定、宏观与微观特征相结合,重点调查与一般调查相结合,详细记录不同季节、不同生态类群与植被特征、物种数量与海拔高度等原始科学数据,依据相关文献资料与标本实物,对中国热带真菌物种资源多样性、区系地理成分进行研究与评价,探讨热带森林与真菌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是以作者吴兴亮、戴玉成、李泰辉、杨祝良、宋斌于野外考察所
《微生物基础技术》以微生物基础技术为体系框架,按照理论和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将内容设置为显微技术、消毒与灭菌技术、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微生物形态鉴别技术、微生物生长测定技术、微生物育种技术和菌
菌物是自然界中多样性十分丰富的一类生物,是目前生物学领域发展*快的学科之一。《菌物学》对菌物学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菌物学》共分14章,前6章为菌物生物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菌物的一般形态特征、繁殖、生理生化、遗传、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菌物代谢及其产物等内容。后8章为菌物分类学部分,主要按照**的菌物分类系统,阐述各主要菌物类群的一般形态和分类,并对其中重要的代表属种进行介绍。第七章为非真菌界菌物,包括原生动物界中的黏菌、根肿菌,藻物界中的卵菌、丝壶菌和网黏菌。第八章至第十三章分别介绍壶菌门、芽枝霉菌门、新丽鞭毛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的一般形态和分类。虽然无性型真菌不是一个分类学意义上的群体,由于其中好多类群是农林生产中重要的病原菌,《菌物学》把它单独作为一
庄文颖主编的《中国真菌志(第48卷火丝菌科)(精)》对我国子囊菌门真菌中的火丝菌科进行了全面的形态学和系统分类研究,共记录38属140种;对科和属的 外分类研究概况进行了评述,并提供了每个种的形态描述、图示和必要的讨论,以及中国已知种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上述类群主要为潮湿的林区中植物残体、腐殖质层、土壤、动物粪便等基物上的腐生真菌,部分种类与高等植物共生形成菌根,部分具有分解木质纤维素的能力。 本书可供生物学、菌物学、自然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是由微生物基因组学开创者们撰写,重点介绍了10年来微生物学转向全基因组序列研究的进展,包括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历史、作为基因组学工具的生物信息学、核心功能、微生物基因组的进化、微生物基因组的调查和基因组数据库的应用共6个部分。所有内容均涉及本学科前沿,作者们现身说法,深入浅出,既能使初涉微生物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生们感兴趣,又能使在微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们参考,是微生物学专著中的精品。
本书涵盖了微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实验技术,除经典实验技术外,还有森林保护、植物保护、食品、发酵、环境、土壤及农林方面的微生物实验技术。全书共5篇21章,第一篇基础方法,包括经典实验技术;第二篇生物防治微生物及制品,包括杀虫、杀菌和除草微生物及其制剂;第三篇食品微生物及其发酵产物,包括食品微生物检测、发酵微生物的测定、食用菌的制种技术;第四篇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及其物质转化,包括土壤、环境微生物和物质转化;第五篇微生物学研究的一些新技术。
本教材分十部分,部分介绍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条件。第二部分介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观察;第三部分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第四部分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生长量的测定;第五部分为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第六部分为微生物遗传和育种;第七部分为细菌的血清学鉴定;第八部分为分子微生物学基础;第九部分为应用微生物学实验。共55个实验。第十部分为附录,包括微生物学实验常用数据和材料。本教材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材,可供高等学校植物科学和生产类、生物类各专业及科研、生产单位相关人员参考。
《应用微生物技术》作为制药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用书,改变了原先学科体系的编写思路,将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微生物技术有机融合,特别是将作者近几年冲刺重量精品课程中积累的经验及新理念融入教材的编写,强调了
本书是高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规划教材之一,结合“微生物检定工考核大纲”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 版)等,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了七个教学项目,分别从水、空气、食品、土壤等样品中分离得到不同种类微生物并进行初步鉴别,实训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框架。相关理论包括了微生物形态结构、繁殖代谢、生长控制、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生态,分类鉴定等知识。 本教材适用于高职院校和技工院校应用生物技术类、食品类、药品类等与微生物检定工相关的专业全日制教学和业余培训,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和实践操作人员使用。
微生物资源是一类现实和潜在用途很大的可再生生物资源,不仅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食品及环保等各个领域。目前微生物资源已形成了6项产业: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制药、微生物食品、微生物能源和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本书从以上各个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资源的应用,系统化、基础化、时代化、新颖化是本书的特点。 本书可作为生物学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教材,也适合高等院校学生扩充知识面和了解学科前沿的需要,是一本对微生物较全面的应用介绍方面的书籍。
由陈敏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形态观察,培养基配置,消毒 技术,菌种的分离、培养、鉴定和保藏,微生物的生长测定,遗传诱变育种,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以及乳酸菌发酵,沼气发酵,益生菌分离,发光细菌毒性检测等应用微生物的实验内容。《微生物学实验》共介绍21个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8个,综合性实验6个,研究性实验7个。 《微生物学实验》具有体系科学、特色鲜明、知识丰富、简明易懂等特点,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枝术等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或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