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纪录片同名图书由纪录片主创团队编写,图书在精编解说词基础上增加了丰富史料和300余幅高清图片,是典藏级国民植物科普书。 全书力图把跨越了46亿年历史长河,在中国境内形成的异彩纷呈的植物图景通过图文形式展现给大众。全书系统、完整地讲述了水稻、茶叶、竹子、桑树、大豆、柑橘、杜鹃等数十种植物是如何塑造中国文明,又如何影响世界的故事。这是一次对中国植物的朝圣之旅,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寻根行动,是一次对自然生灵的致敬,是一次对大众自然知识的普及,是一次关于生命之间如何平衡的思考。 文字,是经久不衰的艺术;图像,是佐证经典的方式。全书将纪录片以饱满的图文形式定格,这不只是一场植物的视觉盛宴,也是一次植物带给人类的灵魂震撼。以植物生命为尺度,渴望人们对生命做一次沉思。
本书根据藻类显微结构、光合色素组成和超微结构特征及分子系统学研究新成果、新观点,论述了藻类演化系统,并按13门分类系统,收录了我国已发表的绝大多数科、属及淡水习见的1572种(变种、变型)每一分类单元均有形态特征描述并附有检索表,每个物种附1幅至几幅图和分布的生态环境。本书还简要地论述了浮游藻类生态及水质监测问题。
本书挑选出了约300种世界各地的果实进行介绍,让读者了解到这些果实美丽、有趣的一面。在第1章“分类”中,按植物分类学上的科属对植物的果实进行了分组介绍。在第2章“传播”中,则是从植物为实现繁殖而采取的传播手段出发,根据果实移动方式的不同将果实进行了分组介绍。在第3章“形态”中,则着眼于果实的尖刺或凹凸不平和纹理等,或是将其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着重介绍果实们富有个性的形态。
自然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着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植物作为基础营养级与很多生物相互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与植物的互作滋生出病虫草害,而有益生物与植物的互作则滋养着植物健康生长。《植物与生物相互作用总论》共11章,总结了植物与真菌、卵菌、细菌、病毒、线虫、昆虫、寄生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植物与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共生关系,梳理了国内外在植物抗病虫分子育种应用、植物生物农药、抗病虫与高产协调的分子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植物与生物相互作用总论》由78位一线专家编撰,既有互作机制的系统阐述,又有实际应用的全面总结,系统展示了植物与生物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和发展前景。
本教材主要包括植物的形态结构,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及系统演化,植物区系地理,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植物的生态适应,植物种群的特征及其动态,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与结构、群落生态、群落动态等,世界植被分布的规律及世界主要植被的环境特点、群落特征及其分布。
本书介绍了植物功能性状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历史,梳理了植物功能性状的指标体系及其主要分类、制定了适用于植物功能性状的野外调查样地设置规范,以及植物不同器官的样品采集和测量技术规范。同时,本书原创性提出概念体系,如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生态系统功能性状、植物功能性状网络、基于功能性状的生产力预测框架等,实现了植物功能性状在复杂生态系统中的多维度拓展(单性状?多性状、单器官?多器官、单物种?多物种),形成了通过植物功能性状探究群落维持机制和生态系统功能优化机制的新思路,构建了以功能性状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和整合生态学研究的新理论框架。
物种灭绝是全球最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之一,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学研究如何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进而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综合,也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存潜力、维持机制及受威胁因素分析是保护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物种维持机制的研究已从现象描述以及单一的种群生态学研究,发展成为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综合性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本书分综论篇和专论篇,较全面地总结了珍稀濒危植物(尤其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与保护生物学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较系统地论述了珍稀濒危植物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的发展态势和研究前沿。综论篇以科学问题成章,旨在介绍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相关的一般性基础理论,专论篇以我国典型
《北京常绿阔叶植物》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概述了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概况,根据气候变化与植物变迁的思路,对北京地区常绿阔叶植物的引种历史、生长表现、园林应用及研究状况,进行了综合述评。各论部分共记载了北京常绿阔叶植物22科36属83种及种下分类单位。按乔木(含小乔木)、灌木(含灌木状乔木)、藤本、竹类、草本顺序排列,详细记述了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自然分布与栽培范围及其在北京的引种应用情况。对形态特征的记述,突出了这些植物在北京地区出现的适应性变化;对北京引种及应用的记述,包括了引种来源、引种时间、栽培分布、立地条件、生长表现、物候变化及冬季景观效果等内容。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general and monograph. In the general part, the situ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Beijing was summarized, the introduction history, growth p
《智能人工光植物工厂》是日本著名权威学者古在丰树教授(Toyoki Kozai)著作Smart Plant Factory: The Next Generation Indoor Vertical Farms的翻译版本,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云南农业大学、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联合翻译。《智能人工光植物工厂》介绍了人工光植物工厂的概念、特征、发展现状、业务成果,以及LED光源与其他先进技术等内容,涵盖了人工光植物工厂研发和业务的各个方面。
本书包含植物基因克隆、植物的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及分子检测和植物基因的分子遗传与生化研究三个部分,共27个实验,基本涵盖了植物基因工程的所有实验操作。本书简明扼要、由表及里、深人浅出地介绍了植物基因工程相关实验体系;既强调基础理论体系与实验技术的结合,也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先进性,语言的通俗性和科学性。
本书是一部论述中国维管植物系统演化的专著。著者利用多基因序列数据重建了中国分布的目、科、属的生命之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维管植物的分类系统。篇总论部分介绍了生命之树的概念、研究历史、建树方法和应用前景,以及中国维管植物的生命之树和系统排列等。第二篇按目、科演化顺序,以鉴别特征为线索,结合树图生动展示了中国分布石松类植物3目、蕨类植物11目、裸子植物7目和被子植物57目,共78目、328科、3114属维管植物的亲缘关系,各科、属鉴别特征,科内属、种数目和地理分布,各属配置了彩色照片或线条图。
本书主要介绍植物学拉丁文的发展历史、拉丁文字母的发音与拼读、拉丁文的词类、 植物命名法规和植物学名,以及植物的科名、属名、种加词的来源、特点与书写要求,通过举例详细解析植物形态和特征简介的拉丁文描述,以及中药材拉丁名的命名方法与结构组成。 另在附录中通过举例解释了《中国植物志》植物学名的文献引证,并附有植物学拉丁文常用词汇及常用词汇缩写。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AntonioZiosi博士为书中的拉丁文字母名称和读音,以及部分植物科名、属名、植物学名等进行了经典拉丁文配音,可扫描二维码进行听读。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植物学、生态学、林学、农学、园艺学、环境科学和中药学等专业的研究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参考。
鸡公山重量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境内。地处豫鄂两省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1 46'~31 52',东经114 01'~114 06'。保护区的南和东南部与湖北省广水市接壤,东西北三面与信阳市李家寨镇相连。保护区总面积2917 hm2,其中有林地面积2893.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9.2%;其他用地2.3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8%。护区区森林覆盖率为98%。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和优越的水热条件,使得区内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据记录,保护区内野生、逸生和能在本区露地越冬自行繁殖的种子植物共计有166科889属2316种及变种。本书以鸡公山自然保护区内常见的植物为对象,介绍其特征、分布及用途。
本书是一本备受推崇的植物鉴别参考书,结构清晰,条理分明,系统地呈现了 范围内有花植物的识别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植物识别工具。 本书内容涵盖植物花序的排列、繁殖方式、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同时详细探讨了物种分类与命名的科学依据。书内的插图不仅展示了广泛分布的园艺植物和常见的野生植物,还特别聚焦于澳大利亚东部与东南部的特有物种,内容翔实,富有科学价值。此外,书中对花的解剖学及其观察技术进行了深入剖析,旨在帮助读者通过花的结构细节进行精准的植物鉴别。 本书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中,涉及农业、园艺学、植物学、环境科学、景观设计及植物艺术等领域。它既是园艺专家、植物学学者的 工具书,也适合各类植物爱好者和业余研究者使用,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全面且易于操作的植物鉴定指南
?面对所爱之人逝去,我们该如何自愈??悲剧过后的明天,我们又该如何定义自己??人类学家龙?利特?伍恩在《寻径林间》中以一种既深刻又轻松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段关于旅程的故事,开始于作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爱人离世的崩溃时刻。 沉陷于悲痛中的伍恩无意间发现了树林间奇妙的蘑菇世界。她在独自寻找蘑菇的过程中重新感受到了快乐,与自然融为一体。她开始探索、学习,成为一名挪威认证蘑菇专家,同时逐渐走出悲伤,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伍恩对真菌和户外世界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洞察,书中包含关于蘑菇的多样性、饮食文化及现有误区等知识,也记录了人在亲人去世后自我疗伤时可能会经历的困难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