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光子技术在电信通信、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传感、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的持续发展,光子技术与电子技术的融合有望最终取代电子技术。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硅光子技术,从光无源器件到光有源器件,从功能结构设计到芯片制造,从制造到测试,从器件回路到系统回路,从理论分析计算到仿真等,涵盖器件结构原理、设计、制造、封测、仿真等全流程,结合大量实例详细说明硅光子从器件到系统各个环节的关键要素,并辅以仿真计算源代码供学习和参考。本书共四篇,第1篇介绍硅光子发展及其应用,包括硅光子研究现状、技术挑战和发展机遇;第2篇介绍光无源器件,包括光学材料和光波导、基本功能结构和光输入/输出结构;第3篇介绍光有源器件,包括光调制器、探测器和激光光源;第4篇介绍系统设计
硅基光电子学是作者遵循半导体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规律,在微电子、光电子、光通信领域数十年教学科研成果的总结。本书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基础篇由第1章~第10章组成,包括绪论、硅基光电子学基本理论、硅基光波导、硅基光无源器件、硅基光源、硅基光学调制、硅基光电探测、硅基表面等离激元、硅基非线性光学效应、硅基光电子器件工艺及系统集成等。应用篇由第11章~第18章组成,包括硅基光通信和光互连、硅基光交换、硅基光电计算、硅基图像传感、硅基片上激光雷达、硅基光电生物传感、硅基光信号处理、硅基光电子芯片的设计与仿真等。
本书系统介绍了超快激光的相关原理与技术、常用器件及典型应用。全书共12章,第1和第2章概述了超快激光的发展与特性,使读者能够快速地对超快激光有大致了解;第3章叙述了测量飞秒激光脉冲的主要方法;第4和第5章讲述了激光锁模的原理与技术及典型的超快激光光源,通过该内容读者可进一步增强对超快激光的认识;第6和第7章介绍超快激光的频率变换与展宽,通过该技术不仅可极大地丰富超快激光可覆盖的波段,也能有效地扩宽光谱宽度;第8和第9章是有关飞秒激光的非线性脉宽压缩、相位锁定、同步及相干控制与合成的内容,是实现少周期及光波电场可控极端脉冲的重要技术;第10章介绍了基于啁啾脉冲放大原理的飞秒超强激光技术与装置;第11章是目前超快科学的最前沿??阿秒脉冲的原理与技术;最后一章结合典型案例介绍了超快激光的多学科应用。
本书是一本介绍飞秒激光加工原理、技术和应用的著作。全书分20章。第1章和第2章是飞秒激光脉冲产生和放大的原理以及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第3~6章是飞秒激光加工系统、干涉技术、脉冲整形技术;第7章是表面加工技术;第8章是双光子聚合技术;第9~19章是内部加工技术;第20章是溶液中制备纳米颗粒技术。
本书系统介绍了红外与太赫兹探测器件中的电子信息理论、物理内涵、光学知识,以及器件制备与应用中所涉及的材料、结构和制冷系统等多方面的内容,对红外与太赫兹器件制备、应用研发以及实际工程使用人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全书分为5个部分,包括红外与太赫兹探测基础、红外热探测器、红外光子探测器、红外焦平面阵列以及太赫兹探测器与焦平面阵列。其中红外热探测器部分单列了气动探测器一章,红外光子探测器部分分列了多种近十年开始进入成熟期的器件类型,太赫兹探测器从原来的一章扩充为一个部分,并对近期的一些进展做了详细的介绍。
采用激光相干合成技术,一方面能在保持光束质量的同时,提高激光器的输出功率(能量);另一方面,相干合成装置的模块化结构,克服了热造成高能激光平均亮度下降的影响。目前激光相干合成技术已经成为高能激光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激光加工及军事应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书从介绍激光相干合成理论的基础知识出发,全面、系统地讲述半导体、光纤和固体激光器的相干合成技术。全书共6章:第1章介绍激光相干合成的理论基础;第2章介绍激光相干合成技术及装置;第3章介绍半导体激光器相干合成;第4章介绍光纤激光器相干合成;第5章介绍固体激光器相干合成;第6章介绍其他激光器的相干合成。
本书以微纳光学传感机理与技术为基础,系统总结了作者十余年来在微纳光学传感领域的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各类基于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PR)波导、定向耦合器、马赫-泽德干涉仪(MZI)与光子晶体的新型传感器件及技术的仿真、设计和应用方案。这些微纳光学传感机理的提出拓展了一些崭新物理现象的应用领域。同时,这类具有新型物理机理的微纳光学传感技术能够实现传统光学传感器件无法达到的高灵敏度、高灵活性、低成本和小型化。
2001年,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教授基于实验结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 聚集诱导发光 (aggregation-inducedemission,AIE)概念。这一概念顺应分子聚集这一自然过程,丰富了光物理和光化学的基础理论,是一个少有的、由我国科学家引领、多国科学家跟进的新研究领域。本书邀请活跃于该领域的部分作者撰写。全书共9章,以翔实的图表与文献报道,深入浅出地向读者系统介绍了AIE的发展历程和机理、多种AIE体系以及AIE在化学传感、生物诊断与治疗、光电器件等领域的应用。
本书总结了作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近期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高速光电子器件测试和微波封装设计方面的实用技术,先进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兼备。全书共12章,内容包括半导体激光器、光调制器和光探测器三种典型高速光电子器件的微波封装设计,网络分析仪扫频测试法、小信号功率测试法、光外差技术等小信号频率响应特性测试方法及测试系统校准方法,数字和模拟通信光电子器件大信号频率响应特性测试方法,光电子器件本征响应特性分析和应用,光谱与频谱分析技术,光注入技术及其应用。
硅基光电子学是作者遵循半导体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规律,在微电子、光电子、光通信领域数十年教学科研成果的总结。本书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基础篇由第1章~ 0章组成,包括绪论、硅基光电子学基本理论、硅基光波导、硅基光无源器件、硅基光源、硅基光学调制、硅基光电探测、硅基表面等离激元、硅基非线性光学效应、硅基光电子器件工艺及系统集成等。应用篇由 1章~ 8章组成,包括硅基光通信和光互连、硅基光交换、硅基光电计算、硅基图像传感、硅基片上激光雷达、硅基光电生物传感、硅基光信号处理、硅基光电子芯片的设计与仿真等。
硅光子技术在电信通信、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传感、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的持续发展,光子技术与电子技术的融合有望 终取代电子技术。《BR》本书详细地介绍了硅光子技术,从光无源器件到光有源器件,从功能结构设计到芯片制造,从制造到测试,从器件回路到系统回路,从理论分析计算到仿真等,涵盖器件结构原理、设计、制造、封测、仿真等全流程,结合大量实例详细说明硅光子从器件到系统各个环节的关键要素,并辅以仿真计算源代码供学习和参考。本书共四篇,第1篇介绍硅光子发展及其应用,包括硅光子研究现状、技术挑战和发展机遇;第2篇介绍光无源器件,包括光学材料和光波导、基本功能结构和光输入/输出结构;第3篇介绍光有源器件,包括光调制器、探测器和激光光源;第4篇介绍系统设计
本书为 聚集诱导发光丛书 之一。本书由活跃在聚集诱导发光与分析化学交叉前沿研究领域的多位科研工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科学研究成果与经验,对聚集诱导发光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进行全面详细的描述。主要内容包括:荧光基本原理和聚集诱导发光探针介绍、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用于化学传感与分析、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用于生物传感与分析、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用于公共安全分析及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的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等。
《光机系统设计(原书第4版)》分两卷、共19章。本书为卷Ⅰ,由11章和附录组成:第1章光机设计过程;第2章环境影响;第3章材料的光机性质;第4章单透镜安装技术;第5章多透镜组件安装技术;第6章光窗、整流罩和滤光片的设计和安装技术;第7章棱镜设计和应用;第8章棱镜安装技术;第9章小型反射镜的设计和安装技术; 0章挠性装置的运动学设计和应用技术; 1章光机设计界面分析。 本书提供的技术内容与实例能够对军事、航空航天和民用光学仪器应用中的设计概念、具体设计、开发、评价和使用提供有益指导。 本书可供在光电子领域中从事光学仪器设计、光学设计和光机结构设计的设计工程师、光机制造工艺工程师、光机材料工程师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参考用书。
中红外激光以位于大气传输窗口、包含大量分子吸收峰等特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光谱学、生物医疗、遥感、国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本书以前沿科研成果为题材,系统介绍了中红外光纤气体激光器的研究现状及产生技术。内容包括中红外激光概述、空芯光纤发展现状、中红外光纤气体激光理论、基于粒子数反转的中红外光纤气体激光(乙炔、二氧化碳、溴化氢和一氧化碳气体激光)和基于受激拉曼散射的中红外光纤气体激光(甲烷和氘气气体激光)等,共八章。全书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结合激光领域的新成果、新问题将中红外气体激光技术进行了透彻翔实的分析与呈现。
硅基光电子学是作者遵循半导体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规律,在微电子、光电子、光通信领域数十年教学科研成果的总结。本书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基础篇由第1章~ 0章组成,包括绪论、硅基光电子学基本理论、硅基光波导、硅基光无源器件、硅基光源、硅基光学调制、硅基光电探测、硅基表面等离激元、硅基非线性光学效应、硅基光电子器件工艺及系统集成等。应用篇由 1章~ 8章组成,包括硅基光通信和光互连、硅基光交换、硅基光电计算、硅基图像传感、硅基片上激光雷达、硅基光电生物传感、硅基光信号处理、硅基光电子芯片的设计与仿真等。
本书是一本介绍飞秒激光加工原理、技术和应用的著作。全书分20章。第1章和第2章是飞秒激光脉冲产生和放大的原理以及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第3~6章是飞秒激光加工系统、干涉技术、脉冲整形技术;第7章是表面加工技术;第8章是双光子聚合技术;第9~19章是内部加工技术;第20章是溶液中制备纳米颗粒技术。
《光机系统设计(原书第4版)》分两卷、共19章。本书为卷Ⅰ,由11章和附录组成:第1章光机设计过程;第2章环境影响;第3章材料的光机性质;第4章单透镜安装技术;第5章多透镜组件安装技术;第6章光窗、整流罩和滤光片的设计和安装技术;第7章棱镜设计和应用;第8章棱镜安装技术;第9章小型反射镜的设计和安装技术; 0章挠性装置的运动学设计和应用技术; 1章光机设计界面分析。 本书提供的技术内容与实例能够对军事、航空航天和民用光学仪器应用中的设计概念、具体设计、开发、评价和使用提供有益指导。 本书可供在光电子领域中从事光学仪器设计、光学设计和光机结构设计的设计工程师、光机制造工艺工程师、光机材料工程师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