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四川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总结《化工原理》(科学出版社,2002)使用三年来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修订再版的。本书内容包括化工传递过程基础和化工单元操作两个部分,在简要阐述了流体介质中传递现象的物理本质、基本规律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各类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规律和设备的设计计算,力图体现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特色。全书分上、下两册,下册包括气体吸收,蒸馏,气、液传质设备,干燥,萃取和其他传质分离过程六章内容,并且每章末附有精选的习题。
《高分子薄膜加工原理》为“材料先进成型与加工技术丛书”之一。高分子薄膜种类繁多,应用面非常广,涉及的制备技术有很多种类。使用不同的高分子材料,通过不同的薄膜加工方法制备的高分子薄膜制品性能会有很大差异,实际的应用领域及用途也不尽相同。从物理原理出发,理解高分子薄膜加工对实际的薄膜制造,特别是高端薄膜制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分子薄膜加工原理》聚焦高分子薄膜加工原理,涵盖了高分子薄膜加工过程中涉及的基本物理问题,包括流变、结晶、相分离、结构重构及退火。除此之外,介绍了研究高分子薄膜加工原理的同步辐射原位检测装置与方法。*后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来展示如何将加工原理应用到实际薄膜加工过程中。
本书在《现代催化研究方法》一书的基础上,根据催化与材料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状,及时充实新内容、扩大新领域,以“新编版”呈现。本书更注重新技术、新原理的引入和与生产实践相关联的实用性,并增加了能源科技等相关新领域的介绍。全书共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物理吸附和催化剂的宏观物性测定、透射电子显微镜、热分析方法、多晶X射线衍射分析、化学吸附和程序升温技术、催化过程的拉曼光谱方法、原位红外光谱方法;下册包括:核磁共振方法、表面分析技术基础、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电化学催化研究方法、扫描探针显微镜与纳米光谱技术。
本书兼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中“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两个分支学科,全面介绍了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在此基础上介绍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同时也对材料的功能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书共23章,包括原子结构与键合、晶体学基础、固体结构、高分子结构、晶体缺陷、扩散、金属的力学性质、位错和强化机制、失效、相图、相变、金属的性质及应用、陶瓷的性质及应用、高分子的性质及应用、复合材料、工程材料的加工工艺、材料的腐蚀与降解、电性能、热性能、磁性能、光性能等。
《高分子气凝胶复合材料》为“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丛书”之一。《高分子气凝胶复合材料》深入总结了高分子气凝胶复合材料理论基础、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应用等相关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酚醛树脂气凝胶、生物质气凝胶、聚酰亚胺气凝胶、异氰酸酯气凝胶等高分子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的成型原理、制备方法、表征手段、结构及性能,*后对高分子气凝胶复合材料在保温隔热、吸附、吸声/隔音、药物缓释、能源存储和电磁屏蔽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论述。
《固体催化剂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并从应用实例介绍了方法本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取材着眼于近10~20年来的**成果。全书共19章:上册主要内容有催化剂的宏观物性测定、分析电子显微镜方法、热分析方法、多晶X射线衍射、化学吸附和表面酸性测定、催化剂的动态分析方法、红外光谱方法、拉曼光谱方法、核磁共振方法:下册主要内容有顺磁共振方法、光电子能谱方法、XAFS方法、电极催化剂的原位红外方法、电极催化剂的原位拉曼方法、电极催化剂的表征方法、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同位素瞬变动力学方法、瞬变应答动力学方法及产物瞬时分析技术。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如何根据组分材料的性能数据,分析计算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破坏和强度。内容包括:预备知识、内应力计算、弹性性能预报、多达14种细观力学模型的精度对比、基体应力集中系数、破坏判据和单向复合材料强度、层合板的破坏和强度分析、界面开裂判定、基体原始性能测定、热应力计算与塑性理论等。读者只需具备材料力学、初等微积分、矩阵运算及复变量的基础知识,并熟悉Excel工具即可。作者仿材料力学的做法,通过封闭解析公式,将复合材料的各种破坏特性与所受外载相连,使得任意载荷下的复合材料强度都可以借助Excel工具计算得到。
本书旨在通过全面提升安全素养、规范安全行为和增强有机合成安全知识,切实有效地避免有机合成研发实践中事故的发生。 全书共四篇。第一篇安全原理,从社会规范着手,论述了安全学原理性理论与安全文化;第二篇安全管理,主要阐述了如何强化化学实验室的人、物(机)和环境的安全管理;第三篇危险化学品安全,分述了八类危险化学品及化学废弃物的性质和安全防范;第四篇安全操作,分述了各类有机合成危险反应、各类事故的原因,以及如何做到安全操作,避免化学实验室事故的发生。
《化工制图习题集/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以《化工制图》的章节安排为依据,参照相关课程的内容编排、深浅程度,有针对性地提供了适量的练习题,题的难度由浅人深,题量的安排根据课程内容的主次适当做了增减,力争做到与教材内容协调统一。《化工制图习题集(本科药学配教)》中,在不同的章节还安排了适当的大图练习题,主要锻炼和培养学生绘制图纸的能力。 《化工制图习题集/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是《化工制图》教材的有力补充,充分考虑到制图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辅助实践练习的特点,通过按照章节设置的大量习题,力求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为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教材内容,提供有力的
《复合材料手册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第1卷):结构材料的表征指南》是《复合材料手册》(以下简称CMH 17)的第1卷,主要包括用于确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体系及其组分,以及~般结构元件性能的指南。即试验计划、试验矩阵、取样、浸润处理、选取试验方法、数据报告、数据处理、统计分析以及其他相关的专题,并对数据的统计处理和分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还包括了产生材料表征数据的一般指南,以及将相关材料数据在CMH 17中发布的特殊要求。
《热塑性聚合物微孔发泡原理与技术》为 材料先进成型与加工技术丛书 之一。微孔聚合物是指聚合物基体内含有大量微米级泡孔结构的一类高分子材料,不仅可实现聚合物构件的轻量化,而且赋予聚合物构件或制品隔热、隔声、缓冲和吸附等诸多功能,适应轻量化和功能化材料及构件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需求。但微孔发泡成型加工工艺过程及参数调控难度大,影响构件的轻量化、使用性能和外观质量。阐明微孔发泡成型原理和凝聚态结构演变行为、建立成型过程工艺控制方法与模具技术、实现其构件的高质高效成型加工,已成为学术与工程界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热塑性聚合物微孔发泡原理与技术》详述了热塑性聚合物微孔发泡成型原理及机理,提出了成型加工的新工艺新方法,旨在为解决轻量化高性能聚合物微孔发泡构件成型加工难题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指导
本书为“低维材料与器件丛书”之一。全书主要介绍量子点类材料的概念、合成、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除了针对经典半导体材料类的量子点进行介绍外,还对近年来发展的非经典半导体类量子点进行了介绍。在量子点的应用方面,不仅介绍了经典的发光,生物成像、检测、太阳能器件、光电器件等应用,而且针对近年来开展的量子点材料的催化特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此外,在内容上本书在新型量子点材料的研究进展,新型量子点材料的合成、性质及应用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讨论。对最近研究成果的举例讨论,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近十年来,国内外生物技术药物无论在技术还是上市产品方面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在创新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过程中,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研究是保证其安全有效、顺利通过审评审批并成功上市的重要环节。 本书共分土、下两篇。上篇系统介绍了生物技术药物的上游研发、中试工艺、质量标准、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及评价相关的共性技术问题;下篇介绍了12类生物技术药物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质量控制要点和技术要求,特别增加了新产品的质量研究策略及新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本书为“低维材料与器件丛书”之一。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晶态多孔材料,具有丰富可调的组分和多孔结构。相较于早期围绕MOF材料的结构设计合成及常规性能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转向具有可控形貌的MOF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物和衍生物,有效地克服了MOF材料本身的缺陷,提升了MOF性能并赋予更多的功能性,它们在吸附与分离、载药、催化、储能、传感及环境保护等应用领域表现出独特的优势。本书系统介绍了纳米MOF材料及其复合物和衍生物的制备策略,以及其在诸多领域的应用,同时还着重阐述了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并对这类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做了前瞻。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气体吸附分离工艺与工程所涉及的相关技术进展,主要包括气体吸附分离基础、吸附分离的基本工艺过程、吸附分离装置的主要设备、吸附分离装置的控制系统及仪表、变压吸附工艺及工程应用、变温吸附工艺与工程应用、变压吸附工艺与其他分离工艺的工程耦合、变压吸附过程模拟计算、燃料电池用氢气的制备与纯化等内容,全面阐述气体吸附分离技术的设计基础与工程应用。
本书首先介绍了增材制造技术概念、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工艺和材料种类以及发展趋势,然后按照工艺分类论述了光固化制造、叠层实体制造、熔融沉积制造、激光选区烧结、激光选区熔化、激光工程净成形、电子束选区熔化、三维喷印等增材制造技术,着重介绍了工艺原理、设备、材料、材料、工艺特点、关键技术及零件性能,论述了增材制造中的数据处理及快速制模技术,最后以系列实验论述相应增材制造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本书内容广泛,专业性突出,系统性强,内容新颖,形成了概念、技术细节和综合应用的有机整体。
黄毅萍、许戈文等编著的《水性聚氨酯及应用》主要从合成、配方设计、性能测试、配方举例、应用举例等角度对水性聚氨酯涂料、涂层、胶黏剂、油墨、助剂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包括聚氨酯木器漆、聚氨酯橡塑涂料、聚氨酯防水涂料、水性氨酯油、聚氨酯功能涂料、聚氨酯防腐涂料、聚氨酯皮革涂料、聚氨酯织物涂层、聚氨酯油墨、聚氨酯化妆品、聚氨酯复合胶、聚氨酯鞋用胶、聚氨酯合成革用胶、汽车内饰胶、建筑用胶以及在新能源材料商的应用等。可供从事水性聚氨酯材料研发、生产技术人员及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参考。
制药工程是以药学、化学、生物技术、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综合所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具有自己广阔的研究领域。本次制药工程专业规划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将在总结上一轮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吸取近年来制药工程专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完善制药工程专业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以期能够面向行业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用人单位的需要,以提高所培养的制药工程师的胜任力为核心。在保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足够、适用的前提下,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融入,秉承“精化基础理论、优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深化素质教育、突出专业特色”的原则来构建合理的教材体系,服务新工科建设,融合体现新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