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四川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总结《化工原理》(科学出版社,2002)使用三年来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修订再版的。本书内容包括化工传递过程基础和化工单元操作两个部分,在简要阐述了流体介质中传递现象的物理本质、基本规律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各类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规律和设备的设计计算,力图体现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特色。全书分上、下两册,下册包括气体吸收,蒸馏,气、液传质设备,干燥,萃取和其他传质分离过程六章内容,并且每章末附有精选的习题。
本书兼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中“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两个分支学科,全面介绍了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在此基础上介绍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同时也对材料的功能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书共23章,包括原子结构与键合、晶体学基础、固体结构、高分子结构、晶体缺陷、扩散、金属的力学性质、位错和强化机制、失效、相图、相变、金属的性质及应用、陶瓷的性质及应用、高分子的性质及应用、复合材料、工程材料的加工工艺、材料的腐蚀与降解、电性能、热性能、磁性能、光性能等。
《固体催化剂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并从应用实例介绍了方法本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取材着眼于近10~20年来的**成果。全书共19章:上册主要内容有催化剂的宏观物性测定、分析电子显微镜方法、热分析方法、多晶X射线衍射、化学吸附和表面酸性测定、催化剂的动态分析方法、红外光谱方法、拉曼光谱方法、核磁共振方法:下册主要内容有顺磁共振方法、光电子能谱方法、XAFS方法、电极催化剂的原位红外方法、电极催化剂的原位拉曼方法、电极催化剂的表征方法、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同位素瞬变动力学方法、瞬变应答动力学方法及产物瞬时分析技术。
本书旨在通过全面提升安全素养、规范安全行为和增强有机合成安全知识,切实有效地避免有机合成研发实践中事故的发生。 全书共四篇。第一篇安全原理,从社会规范着手,论述了安全学原理性理论与安全文化;第二篇安全管理,主要阐述了如何强化化学实验室的人、物(机)和环境的安全管理;第三篇危险化学品安全,分述了八类危险化学品及化学废弃物的性质和安全防范;第四篇安全操作,分述了各类有机合成危险反应、各类事故的原因,以及如何做到安全操作,避免化学实验室事故的发生。
本书为“低维材料与器件丛书”之一。全书主要介绍量子点类材料的概念、合成、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除了针对经典半导体材料类的量子点进行介绍外,还对近年来发展的非经典半导体类量子点进行了介绍。在量子点的应用方面,不仅介绍了经典的发光,生物成像、检测、太阳能器件、光电器件等应用,而且针对近年来开展的量子点材料的催化特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此外,在内容上本书在新型量子点材料的研究进展,新型量子点材料的合成、性质及应用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讨论。对最近研究成果的举例讨论,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如何根据组分材料的性能数据,分析计算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破坏和强度。内容包括:预备知识、内应力计算、弹性性能预报、多达14种细观力学模型的精度对比、基体应力集中系数、破坏判据和单向复合材料强度、层合板的破坏和强度分析、界面开裂判定、基体原始性能测定、热应力计算与塑性理论等。读者只需具备材料力学、初等微积分、矩阵运算及复变量的基础知识,并熟悉Excel工具即可。作者仿材料力学的做法,通过封闭解析公式,将复合材料的各种破坏特性与所受外载相连,使得任意载荷下的复合材料强度都可以借助Excel工具计算得到。
《化工制图习题集/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以《化工制图》的章节安排为依据,参照相关课程的内容编排、深浅程度,有针对性地提供了适量的练习题,题的难度由浅人深,题量的安排根据课程内容的主次适当做了增减,力争做到与教材内容协调统一。《化工制图习题集(本科药学配教)》中,在不同的章节还安排了适当的大图练习题,主要锻炼和培养学生绘制图纸的能力。 《化工制图习题集/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是《化工制图》教材的有力补充,充分考虑到制图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辅助实践练习的特点,通过按照章节设置的大量习题,力求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为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教材内容,提供有力的
《复合材料手册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第1卷):结构材料的表征指南》是《复合材料手册》(以下简称CMH 17)的第1卷,主要包括用于确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体系及其组分,以及~般结构元件性能的指南。即试验计划、试验矩阵、取样、浸润处理、选取试验方法、数据报告、数据处理、统计分析以及其他相关的专题,并对数据的统计处理和分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还包括了产生材料表征数据的一般指南,以及将相关材料数据在CMH 17中发布的特殊要求。
近十年来,国内外生物技术药物无论在技术还是上市产品方面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在创新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过程中,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研究是保证其安全有效、顺利通过审评审批并成功上市的重要环节。 本书共分土、下两篇。上篇系统介绍了生物技术药物的上游研发、中试工艺、质量标准、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及评价相关的共性技术问题;下篇介绍了12类生物技术药物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质量控制要点和技术要求,特别增加了新产品的质量研究策略及新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本书首先介绍了增材制造技术概念、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工艺和材料种类以及发展趋势,然后按照工艺分类论述了光固化制造、叠层实体制造、熔融沉积制造、激光选区烧结、激光选区熔化、激光工程净成形、电子束选区熔化、三维喷印等增材制造技术,着重介绍了工艺原理、设备、材料、材料、工艺特点、关键技术及零件性能,论述了增材制造中的数据处理及快速制模技术,最后以系列实验论述相应增材制造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本书内容广泛,专业性突出,系统性强,内容新颖,形成了概念、技术细节和综合应用的有机整体。
《玻璃强化及热加工技术》(作者李超)是玻璃加工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主要介绍了玻璃的热弯、物理钢化、化学钢化、特殊钢化、施釉、热熔、封接等玻璃深加工技术,包括基本知识、加工工艺、加工设备及其操作、产品质量检测等。 《玻璃强化及热加工技术》可供从事玻璃的热弯、钢化、施釉、热熔、封接等生产加工的技术人员,一线操作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共10个章节,分别是材料的结构、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的成型与加工技术、材料焊接技术、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本书从材料的结构到材料的特性,再到材料的制备,深入浅出地介绍材料学。本书结合AR技术,便于教师讲解及学生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结构模型,同时配套相应的微课视频资源,便于教师实施翻转教学或学生自学。
《注塑模具设计实用教程(第2版)》为第二版,主要特点是所选模具结构优选齐全,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配有大量的模具结构实例,是一本能较真实反映中国模具发展很快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注塑模具发展水平的教材。《注塑模具设计实用教程(第2版)》语言简洁,表格和公式等技术资料翔实,并附有很多实用性强的模具设计经验数据和资料。《注塑模具设计实用教程(第2版)》图例丰富,尤其是配有大量立体图,使模具结构更加形象具体,简明易懂。 《注塑模具设计实用教程(第2版)》分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为基础篇,详细介绍了与注塑模设计相关的塑料知识、塑料制品结构知识和注塑成型与注射机知识。中篇为模具结构篇,详细介绍了注塑模八大组成部分的设计内容、设计要点,以及快速发展的热流道注塑模设计,双色注塑模设计、气体辅助注塑模设计和叠层注
本书以塑料注塑成型技术和成型工艺为主线,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塑料注塑成型基础知识,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注塑成型专业技术读物。 本书共分九章,书中首先阐述了注塑成型基础知识,介绍了注塑成型过程和常用塑料的基本特性,接着详细论述了注塑成型工艺参数的设置,对注塑制品的质量缺陷及其影响因素,解决措施作了详细分析。简要论述了特殊注塑成型、常用塑料的注塑工艺、注塑成型设备、注塑成型模具等几个方面的知识,最后介绍了塑料制品的二次加工和注塑件产品质量控制方面的知识。 本书内容实用,图文并茂,很多内容是注塑成型生产技术及科学管理知识的经验总结,可作为注塑工厂的培训教材及注塑技术人员的自学教材,也可供塑料加工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量控制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以炼焦生产工艺为主线,以问答的形式。对炼焦用煤、煤焦检验和焦炭质量、配煤技术、炼焦生产操作、焦炉热工、焦炉维护、焦炉自动化技术、焦炉环保和焦炉生产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总是作了简明扼要的问答。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问力求有针对性,答案力求实用性,内容上侧重于对炼焦新技术的介绍,比如配型煤炼焦技术、煤调湿技术、配煤专家系统、捣固炼焦技术、热回收焦炉、7.63m3大窖焦炉、焦炉加热专家系统、干熄焦技术等,这些都是炼焦从业人员希望掌握的知识。 本书适合焦化行业工程技术人员使用,可作为焦化工人的培训,也可作为冶金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培训教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铝合金的分类、组织、性能、熔炼、液态成形、固态成形、表面处理及其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化工、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图片和表格等形式详细介绍了各种铝合金的制备成形方法,以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铝合金的工程应用。本书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内容全面,图文并茂,数据翔实,实用性强,是一本具有参考价值的技术资料。 本书可供机械、电子电气、化工、建筑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以供相关院校师生和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首先概述了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及聚乳酸的发展历程,然后简要介绍了聚乳酸的合成及生产方法,并从热性能、化学性质、力学性能、流变性能、降解与稳定性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聚乳酸的各项性能特点,介绍了聚乳酸的注塑及3D打印等成型加工技术、改性及应用, 还为读者提供了聚乳酸的环境评估和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 标准清单。本书全面介绍了聚乳酸的各项性能特点及相关的产品特性,有助于研究人员在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前全面了解该聚合物的基本信息。 本书适于高分子材料相关专业的师生,从事聚乳酸产品开发、生产的科研人员及企业的技术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