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四川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总结《化工原理》(科学出版社,2002)使用三年来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修订再版的。本书内容包括化工传递过程基础和化工单元操作两个部分,在简要阐述了流体介质中传递现象的物理本质、基本规律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各类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规律和设备的设计计算,力图体现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特色。全书分上、下两册,下册包括气体吸收,蒸馏,气、液传质设备,干燥,萃取和其他传质分离过程六章内容,并且每章末附有精选的习题。
本书由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五所院校的有关教师共同编写,是在唐培堃教授所编《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等教材的基础上的新编教材。《BR》全书共七章:绪论,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精细化学品的合成路线设计,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工艺及设备,精细化学品的绿色合成新技术,精细化学品的商品化,精细化学品生产安全与环保。界定精细化学品的内涵,简介精细化工的基础理论和共性问题,用典型的案例串联全书各章节的内容。重点介绍了精细化学品的合成路线设计和精细化学品商品化,概述了精细化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强调了精细化学品生产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化工分离工程是我国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本书在内容上以传质分离过程开发为主线,论述有关的工程问题,如分离方法的选择、分离流程的择优和节能、分离操作和设备的设计计算、分离设备的传质特性和强化以及分离操作的实验研究方法、中试组织、工程放大、简要的化共过程模拟等。本书阐明原理时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论述的内容和选例密切结合共程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次修订增选了几个近年来极具发展潜力的分离过程,在每章末选编了若干思考题和计算题,并完善了教学课件供教师选用。
本书共10个章节,分别是材料的结构、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的成型与加工技术、材料焊接技术、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本书从材料的结构到材料的特性,再到材料的制备,深入浅出地介绍材料学。本书结合AR技术,便于教师讲解及学生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结构模型,同时配套相应的微课视频资源,便于教师实施翻转教学或学生自学。
本书共8章,包括绪论、物性数据的查取与计算、板式精馏塔的工艺设计、精馏塔辅助设备的设计和选型、精馏塔的自动控制、塔设备的机械设计、化工流程图及设备图的绘制、化工过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用于精馏塔设计。本书以板式精馏塔的工艺设计及设备设计为主线,通过辅助设备的设计与选型引入换热、流体输送等单元操作,通过精馏塔操作参数的控制引入化工自动控制方法。通过“基本概念+设计实例”的编排形式,将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化工设备、化工过程自动控制、化工制图、化工过程模拟等课程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旨在将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来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精馏塔的工艺设计中还引入了Excel及Origin软件的计算及图形处理功能,使数据计算更加准确、快捷,图形的处理更加精确、规范。本书还附有Excel计算泡点的程序、Origin绘制负荷性能
高鹤编著的《玻璃冷加工技术》是玻璃加工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比较全面详细介绍了玻璃的清洗、切割及钻孔、研磨及抛光、雕刻、贴膜与涂膜、化学蚀刻、丝网印刷、彩绘与镶嵌等玻璃冷加工技术,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的阐述,实用性较强。 《玻璃冷加工技术》可供从事玻璃冷加工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为高等工科院校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材。全书分三篇,共19章。第一篇工程力学基础,包括:静力学基础,平面汇交力系,平面一般力系,直杆的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及扭转,弯曲,复杂应力状态及强度理论;第二篇化工容器及设备,包括:化工设备常用材料,容器设计基础,外压容器设计,容器零部件,管壳式换热器,塔设备,搅拌反应器;第三篇机械传动装置,包括:带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轮系及减速器,轴、轴承和联轴器。本书重点突出,概念准确,在讲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内容与化工机械技术发展同步。
金属产品的清洗除锈、金属设备的清洗防锈是腐蚀控制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 李金桂、袁训华编著的这本《绿色清洗与防锈技术》全面介绍了多年来在我国形成的清洗剂、除锈剂、防锈剂及其所用的缓蚀剂,内容包括作用机理、选定原则、实施要点、注意事项等。结合绿色清洗与环保工艺,重点介绍了除锈、清洗和防锈工作中的关键技术,列举了部分典型的工艺配方。 本书可供金属产品的生产、机械设备的维修、专业清洗技术人员、工人、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杨铁金主编的《分析样品预处理及分离技术(第2版)》对样品的预处理和分离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讲述,主要内容有分析样品的准备与预处理、沉淀分离技术、萃取分离技术、离子交换分离技术、液相色谱分离技术、电泳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泡沫浮选分离技术。此次修订增加了实际样品处理技术、生物样品的沉淀分离技术、溶剂萃取新技术、微萃取技术与加压及旋转薄层色谱分离技术等内容,也对 版中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修订。但由于书中篇幅有限,书中只原则性介绍了相关内容,具体样品的处置还需进一步参考相关文献或技术手册。 本书适用于各层次的分析测试工作者,也可供从事其他有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