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四川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总结《化工原理》(科学出版社,2002)使用三年来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修订再版的。本书内容包括化工传递过程基础和化工单元操作两个部分,在简要阐述了流体介质中传递现象的物理本质、基本规律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各类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规律和设备的设计计算,力图体现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特色。全书分上、下两册,下册包括气体吸收,蒸馏,气、液传质设备,干燥,萃取和其他传质分离过程六章内容,并且每章末附有精选的习题。
本书在《现代催化研究方法》一书的基础上,根据催化与材料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状,及时充实新内容、扩大新领域,以“新编版”呈现。本书更注重新技术、新原理的引入和与生产实践相关联的实用性,并增加了能源科技等相关新领域的介绍。全书共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物理吸附和催化剂的宏观物性测定、透射电子显微镜、热分析方法、多晶X射线衍射分析、化学吸附和程序升温技术、催化过程的拉曼光谱方法、原位红外光谱方法;下册包括:核磁共振方法、表面分析技术基础、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电化学催化研究方法、扫描探针显微镜与纳米光谱技术。
本书兼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中“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两个分支学科,全面介绍了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在此基础上介绍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同时也对材料的功能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书共23章,包括原子结构与键合、晶体学基础、固体结构、高分子结构、晶体缺陷、扩散、金属的力学性质、位错和强化机制、失效、相图、相变、金属的性质及应用、陶瓷的性质及应用、高分子的性质及应用、复合材料、工程材料的加工工艺、材料的腐蚀与降解、电性能、热性能、磁性能、光性能等。
《固体催化剂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并从应用实例介绍了方法本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取材着眼于近10~20年来的**成果。全书共19章:上册主要内容有催化剂的宏观物性测定、分析电子显微镜方法、热分析方法、多晶X射线衍射、化学吸附和表面酸性测定、催化剂的动态分析方法、红外光谱方法、拉曼光谱方法、核磁共振方法:下册主要内容有顺磁共振方法、光电子能谱方法、XAFS方法、电极催化剂的原位红外方法、电极催化剂的原位拉曼方法、电极催化剂的表征方法、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同位素瞬变动力学方法、瞬变应答动力学方法及产物瞬时分析技术。
本书为“低维材料与器件丛书”之一。全书主要介绍量子点类材料的概念、合成、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除了针对经典半导体材料类的量子点进行介绍外,还对近年来发展的非经典半导体类量子点进行了介绍。在量子点的应用方面,不仅介绍了经典的发光,生物成像、检测、太阳能器件、光电器件等应用,而且针对近年来开展的量子点材料的催化特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此外,在内容上本书在新型量子点材料的研究进展,新型量子点材料的合成、性质及应用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讨论。对最近研究成果的举例讨论,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如何根据组分材料的性能数据,分析计算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破坏和强度。内容包括:预备知识、内应力计算、弹性性能预报、多达14种细观力学模型的精度对比、基体应力集中系数、破坏判据和单向复合材料强度、层合板的破坏和强度分析、界面开裂判定、基体原始性能测定、热应力计算与塑性理论等。读者只需具备材料力学、初等微积分、矩阵运算及复变量的基础知识,并熟悉Excel工具即可。作者仿材料力学的做法,通过封闭解析公式,将复合材料的各种破坏特性与所受外载相连,使得任意载荷下的复合材料强度都可以借助Excel工具计算得到。
本书为“低维材料与器件丛书”之一。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晶态多孔材料,具有丰富可调的组分和多孔结构。相较于早期围绕MOF材料的结构设计合成及常规性能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转向具有可控形貌的MOF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物和衍生物,有效地克服了MOF材料本身的缺陷,提升了MOF性能并赋予更多的功能性,它们在吸附与分离、载药、催化、储能、传感及环境保护等应用领域表现出独特的优势。本书系统介绍了纳米MOF材料及其复合物和衍生物的制备策略,以及其在诸多领域的应用,同时还着重阐述了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并对这类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做了前瞻。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气体吸附分离工艺与工程所涉及的相关技术进展,主要包括气体吸附分离基础、吸附分离的基本工艺过程、吸附分离装置的主要设备、吸附分离装置的控制系统及仪表、变压吸附工艺及工程应用、变温吸附工艺与工程应用、变压吸附工艺与其他分离工艺的工程耦合、变压吸附过程模拟计算、燃料电池用氢气的制备与纯化等内容,全面阐述气体吸附分离技术的设计基础与工程应用。
黄毅萍、许戈文等编著的《水性聚氨酯及应用》主要从合成、配方设计、性能测试、配方举例、应用举例等角度对水性聚氨酯涂料、涂层、胶黏剂、油墨、助剂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包括聚氨酯木器漆、聚氨酯橡塑涂料、聚氨酯防水涂料、水性氨酯油、聚氨酯功能涂料、聚氨酯防腐涂料、聚氨酯皮革涂料、聚氨酯织物涂层、聚氨酯油墨、聚氨酯化妆品、聚氨酯复合胶、聚氨酯鞋用胶、聚氨酯合成革用胶、汽车内饰胶、建筑用胶以及在新能源材料商的应用等。可供从事水性聚氨酯材料研发、生产技术人员及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首先介绍了增材制造技术概念、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工艺和材料种类以及发展趋势,然后按照工艺分类论述了光固化制造、叠层实体制造、熔融沉积制造、激光选区烧结、激光选区熔化、激光工程净成形、电子束选区熔化、三维喷印等增材制造技术,着重介绍了工艺原理、设备、材料、材料、工艺特点、关键技术及零件性能,论述了增材制造中的数据处理及快速制模技术,最后以系列实验论述相应增材制造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本书内容广泛,专业性突出,系统性强,内容新颖,形成了概念、技术细节和综合应用的有机整体。
本书针对高级氧化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问题,对不同活性物种的生成特征与规律、不同活性物种的活化强化理论与方法、不同高级氧化技术的性能特征与机制,以及不同高级氧化技术在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论述,并针对该领域目前尚需进一步解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本书主要内容为典型活性物种(如羟基自由基、硫酸根自由基、单线态氧等)的化学原理、基于不同氧化剂前驱体(包括过氧化氢、臭氧、过硫酸盐、亚硫酸盐和过氧乙酸)的高级氧化技术及其在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中的应用。
《March高等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与结构(原著第7版)(精)》是迈克尔B.史密斯教授编著的《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第7版,是高等有机化学的经典教材。该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通过有机化学日益发展的新方法、新技术系统地讲述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并讲述如何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来解释有机化学反应中的新现象。书中根据反应类型给出了大量的反应并收集了大量的文献。 本书适合作为高年级和研究生有机化学教材,低年级基础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师用书,以及有机化学工具书。
本书共分十一章。*章概述,主要介绍了《危险化学品目录(201版)》的出台背景、过程及原则,与《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进行了对比。第二章对重点法规标准做了介绍和解读。第三~八章分别对危险化学品装置安全设计、供应安全、储存安全、操作使用安全、检修安全、废弃处理的重点要求做了详细介绍。第九章介绍了危险化学品公示要求。第十章介绍了几个相关事故案例。附录主要提供了电力企业常见危险化学品识别清单、《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2017版)、某发电企业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培训合格证岗位清单(部分)及培训要求、常用化学品储存禁忌配存表和火电企业氨区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表。
本书系统介绍了废旧塑料资源综合利用的机理及方法。全书共分12章,首先总结和阐述了废旧塑料的分类、鉴别、分选、清洗、破碎、造粒、成型加工等方法及工艺设备;然后论述了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技术;最后详细阐述了
本书主要介绍了基于拓扑化学反应原理,开发面向生物成像、白光LED应用的新型发光材料的研究工作。本书讨论了拓扑化学反应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发光中心的局域结构及晶体场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光谱强度与发光位置的变化,并对结构与发光性能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本书可供离子掺杂荧光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与研究生阅读和参考。
合成科学是目标导向的创造物质的科学,在当前形势下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中国合成科学2035发展战略》主要从生物学促进的化学合成和化学促进的生物合成两个方面入手,研究和分析合成科学的历史、现状、挑战、机遇与趋势;指出需要通过化学与生物学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开拓跨学科前沿交叉的新空间以构建合成科学的新方向。本书为我国合成科学的持续、协调、跨越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