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四川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总结《化工原理》(科学出版社,2002)使用三年来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修订再版的。本书内容包括化工传递过程基础和化工单元操作两个部分,在简要阐述了流体介质中传递现象的物理本质、基本规律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各类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规律和设备的设计计算,力图体现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特色。全书分上、下两册,下册包括气体吸收,蒸馏,气、液传质设备,干燥,萃取和其他传质分离过程六章内容,并且每章末附有精选的习题。
本书兼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中“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两个分支学科,全面介绍了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在此基础上介绍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同时也对材料的功能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书共23章,包括原子结构与键合、晶体学基础、固体结构、高分子结构、晶体缺陷、扩散、金属的力学性质、位错和强化机制、失效、相图、相变、金属的性质及应用、陶瓷的性质及应用、高分子的性质及应用、复合材料、工程材料的加工工艺、材料的腐蚀与降解、电性能、热性能、磁性能、光性能等。
《固体催化剂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并从应用实例介绍了方法本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取材着眼于近10~20年来的**成果。全书共19章:上册主要内容有催化剂的宏观物性测定、分析电子显微镜方法、热分析方法、多晶X射线衍射、化学吸附和表面酸性测定、催化剂的动态分析方法、红外光谱方法、拉曼光谱方法、核磁共振方法:下册主要内容有顺磁共振方法、光电子能谱方法、XAFS方法、电极催化剂的原位红外方法、电极催化剂的原位拉曼方法、电极催化剂的表征方法、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同位素瞬变动力学方法、瞬变应答动力学方法及产物瞬时分析技术。
本书为“低维材料与器件丛书”之一。全书主要介绍量子点类材料的概念、合成、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除了针对经典半导体材料类的量子点进行介绍外,还对近年来发展的非经典半导体类量子点进行了介绍。在量子点的应用方面,不仅介绍了经典的发光,生物成像、检测、太阳能器件、光电器件等应用,而且针对近年来开展的量子点材料的催化特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此外,在内容上本书在新型量子点材料的研究进展,新型量子点材料的合成、性质及应用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讨论。对最近研究成果的举例讨论,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如何根据组分材料的性能数据,分析计算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破坏和强度。内容包括:预备知识、内应力计算、弹性性能预报、多达14种细观力学模型的精度对比、基体应力集中系数、破坏判据和单向复合材料强度、层合板的破坏和强度分析、界面开裂判定、基体原始性能测定、热应力计算与塑性理论等。读者只需具备材料力学、初等微积分、矩阵运算及复变量的基础知识,并熟悉Excel工具即可。作者仿材料力学的做法,通过封闭解析公式,将复合材料的各种破坏特性与所受外载相连,使得任意载荷下的复合材料强度都可以借助Excel工具计算得到。
本书首先介绍了增材制造技术概念、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工艺和材料种类以及发展趋势,然后按照工艺分类论述了光固化制造、叠层实体制造、熔融沉积制造、激光选区烧结、激光选区熔化、激光工程净成形、电子束选区熔化、三维喷印等增材制造技术,着重介绍了工艺原理、设备、材料、材料、工艺特点、关键技术及零件性能,论述了增材制造中的数据处理及快速制模技术,最后以系列实验论述相应增材制造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本书内容广泛,专业性突出,系统性强,内容新颖,形成了概念、技术细节和综合应用的有机整体。
本书共10个章节,分别是材料的结构、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的成型与加工技术、材料焊接技术、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本书从材料的结构到材料的特性,再到材料的制备,深入浅出地介绍材料学。本书结合AR技术,便于教师讲解及学生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结构模型,同时配套相应的微课视频资源,便于教师实施翻转教学或学生自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铝合金的分类、组织、性能、熔炼、液态成形、固态成形、表面处理及其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化工、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图片和表格等形式详细介绍了各种铝合金的制备成形方法,以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铝合金的工程应用。本书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内容全面,图文并茂,数据翔实,实用性强,是一本具有参考价值的技术资料。 本书可供机械、电子电气、化工、建筑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以供相关院校师生和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令,2002年颁发并执行)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危险化学品非生产性环节的安全管理要点进行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危险化学品安全标签、危险化学品包装的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经营的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安全管理等。 本书可作为危险化学品行业包装、经营、运输、储存、使用环节管理与技术人员的工作、学习参考用书。
“化工产品手册”第六版新增加分册。主要介绍的混凝土外加剂产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化学物质,如硫酸钠、羧甲基纤维素等,这类化学物质都有登记号[CAS],其组成、性质、质量标准、制法、用途,安全性等都比较确定;第二类是聚合物或缩合物,如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等,其化学组成确定,但属于有一定分子量分布的高分子材料,这类物质一般无登记号[CAS],但有国家、行业或地方企业标准,其性质、质量标准、制法、用途和安全性也确定,需表明引用标准号等;第三类属于混合物(例如防水剂等),或者是商品名称,如AE系列原油降黏剂,其组成可写“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物”,其他信息尽量齐全。可供水泥混凝土生产、施工、销售、教学及科研人员参考。
由张惠燕主编的《生化分离技术》主要以“项目化课程”为主线的主要结构安排,力求体现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教程由六个项目及每个项目下3-4个任务和相关知识链接组成。六个项目依次为:利用沉淀技术对物质进行分离、利用萃取技术对物质进行分离、利用离子交换技术对物质进行分离、利用膜技术对物质进行分离、利用层析技术对对物质进行分离、利用干燥技术对物质进行分离。
由侯滨滨主编的《精细化工配方常用原料手册》列举了精细化工配方中常用的原料954余种,主要涉及无机、有机、高分子、有机溶剂、工业填料、化学助剂等种类。用其可以混配出数以千计的各种精细化学品。书中每个品种以表格形式总结其物化性质、安全性、应用性能、生产方法及质量指标。可供精细化工及应用领域如食品、化妆品、洗涤剂、皮革、造纸、金属加工、石油加工、环保卫生等从业人员参考。
??本书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包括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概要、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与安全事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知识与技术和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典型案例。?? 本书可供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农民工和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从业人员学习、使用。 本书由北京化工大学万平玉教授主编,金鑫、王志华、陈咏梅、于书平副教授参与编写,金鑫主审。
《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化学原理与酶学机制》首先概述了天然产物的主要类别,然后详细讨论了六种不同类别天然产物形成的化学逻辑,并介绍了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和机制, 对基因组依赖和非基因组依赖的天然产物发现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本书作者是 上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领域 的学者,图书内容丰富,对学科发展的把握和领悟比较准确。本书的信息量 大,对于那些有兴趣 好地理解天然产物是如何由简单的初级代谢合成砌块组装而成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来说,它都是一本 的教材和工具书。
《化验员实用操作指南》共十一章,内容包括化验室组织与管理、天平及使用、定量分析误差及数据处理、化学检验常用玻璃器皿、化验室常用其他用品、化学检验用水、化学试剂与溶液配制、试样的采集与处理、化学检验中的分离与富集技术、常用物理常数的测定及化验室安全知识。《化验员实用操作指南》主要介绍了上述相关内容的基本知识及操作方法和要求,注重新标准和新技术的应用,适用于从事化学检验的岗位工作人员和技术研究人员及开设分析类专业院校的师生选用。
杨铁金主编的《分析样品预处理及分离技术(第2版)》对样品的预处理和分离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讲述,主要内容有分析样品的准备与预处理、沉淀分离技术、萃取分离技术、离子交换分离技术、液相色谱分离技术、电泳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泡沫浮选分离技术。此次修订增加了实际样品处理技术、生物样品的沉淀分离技术、溶剂萃取新技术、微萃取技术与加压及旋转薄层色谱分离技术等内容,也对 版中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修订。但由于书中篇幅有限,书中只原则性介绍了相关内容,具体样品的处置还需进一步参考相关文献或技术手册。 本书适用于各层次的分析测试工作者,也可供从事其他有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
微污染、冬季低温低浊、雨季高浊等地表水存在的现象给地表水源水厂的运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影响了出水品质。传统絮凝沉淀工艺不能对此类水体中的悬浮物进行有效去除,在净水技术领域亟需一种能够高效去除地表水中杂质的絮凝沉淀技术。本书所介绍的净水技术可以解决此类问题,目前该技术已在我国的多家水厂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忠华主编的《典型精细化学品质量控制分析检测(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群重点建设教材)》针对精细化工企业品质控制(QC)岗位的要求,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依据,选择浙江省内主要精细化工企业的典型产品的生产质量控制和主要质量指标检验方法为学习重点,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实施教、做、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本课程的学习项目是从助剂、油脂、表面活性剂、香精香料、日化产品、胶黏剂、涂料等产品生产质量检验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但并不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复制,而是以原辅材料检验、中控分析、成品检验及环境检测等生产环节为重点,将其按国标的规范、组织教学与学习要求对具有技术含量的任务进行修正的结果。课程强调产品生产质量检验工作的整体性设计,构建系统的“应用性知识体系”。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
金属产品的清洗除锈、金属设备的清洗防锈是腐蚀控制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 李金桂、袁训华编著的这本《绿色清洗与防锈技术》全面介绍了多年来在我国形成的清洗剂、除锈剂、防锈剂及其所用的缓蚀剂,内容包括作用机理、选定原则、实施要点、注意事项等。结合绿色清洗与环保工艺,重点介绍了除锈、清洗和防锈工作中的关键技术,列举了部分典型的工艺配方。 本书可供金属产品的生产、机械设备的维修、专业清洗技术人员、工人、管理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