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与应用》围绕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发展历程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与应用等内容,详细介绍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技术体系、检验方法修订研究情况和发展历程,对检验方法标准修订依据、原则、变化情况等进行了描述,对饮用水中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金属和非金属等无机物指标、有机物指标、微生物指标、放射性指标等相关水质分析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对检验方法的研制依据、原理、适用性和应用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高光谱遥感综合了影像学和光谱学等学科优势,可实现对水体环境状况的空间分布和光谱特征的统一探测,为水体环境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手段。高分5号卫星高光谱遥感数据在光谱分辨率和信噪比等技术指标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为提高水环境参数反演精度和实现内陆水体环境的业务化遥感监测等提供了新的契机。本书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的,共分为10章,主要论述高光谱遥感辐射传输机理、水环境参数反演算法和遥感应用示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内陆水体业务化遥感监测和高分5号等国产卫星的遥感资料处理系统开发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围绕三峡水库及其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改善水库水环境问题,提出“联合水库、动态过程、调和效益、协作调度”的生态环境调度研究新思路,研发改善三峡库区水环境的水库群多目标联合调度技术,开展基于三峡水库水环境改善的水库群联合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形成依托重大水利工程的水环境长效治理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三峡水库水环境特征和污染负荷评估;三峡水库水环境对水库调度的响应关系;三峡水库及下游水环境对水库群调度的响应模型及解算方法;基于库区水源地安全保障的水库群联合调度技术;基于三峡水库下游生态环境改善的联合调度技术;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及联合调度方案;水库群联合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及调度示范。
本书系统梳理研究团队近10年开展的水库蓄水调度相关研究,总结实际调度经验,针对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蓄水面临的理论障碍和技术瓶颈,通过揭示流域年内来水规律,分析枯水判别条件,在确保枢纽工程安全、保障流域安全的基础上,优化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水库的蓄水进程,协调梯级水库蓄水方式,缓解长江中下游用水压力,并进一步提升梯级水库群综合利用效益。本书提出的相关技术成果对协调上下游水库汛末蓄水时机、进一步挖掘水库群联合蓄水调度潜力、合理安排水库群蓄水进程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指导意义。
面向水资源系统常态与应急综合管理的目标,《区域水资源系统临界特征值识别与综合调控技术》研究了如何科学界定、客观识别水资源系统的临界状态,定量描述变化环境对水资源系统状态的影响,提出水文过程临界特征值的评价方法,并以水库系统和地下水系统作为管理的关键抓手,提出两个系统临界状态识别方法及调控路径。后基于流域水资源系统临界特征值识别,提出适用于我国实践需求的常态与应急管理模式与实施路径。
本书旨在系统介绍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开发利用、规划管理、节约保护以及水能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水资源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水资源的涵义、特点以及我国水资源概况,为读者提供了对水资源及其重要性的初步认识。第2章至第7章深入探讨了水资源的调査评价、开发利用、规划管理、节约保护和生态补偿等方面内容。第8章详细介绍了水能资源的估算、水电站开发布置和水能计算等关键技术。第9章系统介绍了水库特性、兴利调节的作用及分类,以及兴利调节计算的时历列表法和图解法等内容。 0章着重介绍了防洪与兴利结合、发电与灌溉结合以及生态与环境调度等多种水库调度方式。 1章探讨了水库群联合调度的目标、模型以及应用实例。
本书对比分析长江和密西西比河的物理水文生态过程、鱼类等水生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水体的化学物质交流过程等,探讨长江和密西西比河水生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驱动因素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响应的异同。此外,本书分析水利工程建设、捕捞、航运、工农业、城镇化等人类活动对密西西比河水生生态系统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影响,并与长江水生生态系统受到的人类活动干扰和影响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长江和密西西比河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水生生态系统响应的差异。通过借鉴国际大型河流密西西比河的保护经验和开展长江与密西西比河两大河流的水生态比较研究,本书提炼出一套针对长江流域特征的水生生物保护和生态修复措施。本书部分彩图附彩图二维码,见封底。
“汉江哺育整个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地,共约6000万人口。到 ,北京市民打开厨房水龙头,每一滴水中都有70%来自汉江,而在天津则是全部。” 《汉水的身世》是一本融合自然、历史、现实、人文与现实的非虚构力作,写出汉水作为一条古老江河的时代感和生命感,关注它自身和它的子民、环境、历史与现实。全书分五章: 章南水北调的宏图,以作者与母亲河的感情为出发点,揭示汉水的身世变迁和她在南水北调背景下的承担与命运,点明她对于中国的意义;第二章移民的望乡,看见汉水移民的牺牲付出与生活现实;第三章航道的兴衰,写汉江的航运史,包括沿江水手、纤夫、帆船、码头、商号的变迁,在历 漕运的地位、与水坝的关联,以及“黄金水道”的未来;第四章“鱼与渔”的惆怅,以长江汉江十年禁渔为背景,谱写献给汉水鱼类和渔
《水系连通性变异下长江荆南三口水资源态势及调控机制》介绍了河湖水系连通的基本概念和连通性机制,通过分析荆南三口水系连通度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揭示出水系连通性变异下荆南三口水资源态势。采用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Morlet小波、Mann-Kendall趋势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水资源年内、周期和趋势变化规律,运用游程理论识别研究区水文干旱特征,对比分析了水系连通变异下该地区水文干旱历时、水文干旱强度与水文干旱峰值的变化特征,并剖析了变异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构建基于水资源安全的SD模型,模拟不同情境下水资源供需状况,提出了实施基于水资源安全的调控措施。 《水系连通性变异下长江荆南三口水资源态势及调控机制》可供从事水资源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研究人员阅读,还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本科与研究
本书在借鉴国内外水资源环境经济统计和核算的最新理论和技术进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了以水务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的数据采集和统计体系,建立了包括水资源实物量账户、排放账户、混合和经济账户、资产账户、质量账户在内的上海市水资源核算体系;探索完成了作为账户核算技术辅助和水资源管理需求的涉水对象分类名称及代码、信息采集和应用体系、混合账户技术规程、水资源评估体系、水资源白皮书和信息支持系统;开展了2005年和2007年水资源统计核算。本书以统计为基础、以核算为手段、以应用为目标,建立起一整套符合上海实际、拥有规范要求、具有推广价值的统计核算体系,不仅为上海市水务管理部门推进水资源统计核算工作、建立现代水务统计体系和实施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基础信息支撑和统计示范,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和相关部门
1.水资源检测和管理,是生态恢复和保护的重头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推行河长制度,也是为了给从根本上保护水资源提供了制度保障。 2.本书从技术层面提供了水资源监管的有效手段,即建立观测点,自动、连续、及时、全天候地检测水资源的具体情况,为了落实水资源治理和保护,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3.本书通过对山东省地表水自动检测系统进行介绍,梳理了该省在经过了多年的技术实践和改进调试后,形成的一套有效的自动检测系统。该系统可为其他省区进行地表水资源的监测、管理和治理时,提供可资借鉴的系统管理方法,并且以具体案例形式介绍了各种自动检测项目的具体方法、检测过程和取得的成果,为其他各省的水资源,特别是地表水的监管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剧增,水安全问题逐步成为我国各大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有效地解决水问题、实现水安全,各城市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实践。当前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存在理论研究匮乏、重项目轻系统统筹的问题。本书遵循“研究源起——理论研究——模型构建——实证分析——策略提出”的逻辑思路,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探讨城市水系统安全评价模型理论构建、水安全问题识别分析、水安全问题导向的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策略等问题。理论构建部分,基于对水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解析,应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水生态四个方面构建城市水安全评价综合模型,并明确了各系统评价的范围、指标、方法。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对城市水安全状况进行分区、分级、分类问题识别,划
本书精选了作者发表的70篇论文,反映了近20年来在研究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方面的主要成果。这些论文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10个专题:河湖生态模型,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生态水工学理论框架和研究进展,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生态流量和水库生态调度,水资源管理和应急管理,河湖调查监测与健康评估,学习与借鉴,哲学思索与文化蕴涵,人物缅怀。这些论文基本涵盖了河湖保护与修复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方法,也反映了生态水利工程学由初期阶段到日臻完善的发展脉络。“我的学术生涯”回顾总结了作者从事科研工作50年的学术轨迹和治学经验。 本书可供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学与生态工程、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等领域的科研、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汉江哺育整个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地,共约6000万人口。到 ,北京市民打开厨房水龙头,每一滴水中都有70%来自汉江,而在天津则是全部。” 《汉水的身世》是一本融合自然、历史、现实、人文与现实的非虚构力作,写出汉水作为一条古老江河的时代感和生命感,关注它自身和它的子民、环境、历史与现实。全书分五章: 章南水北调的宏图,以作者与母亲河的感情为出发点,揭示汉水的身世变迁和她在南水北调背景下的承担与命运,点明她对于中国的意义;第二章移民的望乡,看见汉水移民的牺牲付出与生活现实;第三章航道的兴衰,写汉江的航运史,包括沿江水手、纤夫、帆船、码头、商号的变迁,在历 漕运的地位、与水坝的关联,以及“黄金水道”的未来;第四章“鱼与渔”的惆怅,以长江汉江十年禁渔为背景,谱写献给汉水鱼类和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