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基于数字水网的京津冀水资源综合调控平台研究与应用》紧扣多源信息融合、数字水网构建、综合调控平台研发、业务内容库建立和水资源调控业务化服务等内容,提出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大数据价值化服务技术方法体系,构建京津冀水资源一体化数字水网并对其进行可视化集成,研发基于云服务架构和数字水网的京津冀水资源综合调控平台,创建面向主题服务的京津冀水资源业务化服务模式,搭建京津冀水资源调控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业务化服务,为京津冀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与安全保障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本书以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全面地展示了在大型引调水工程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首先,深入探讨了大型引调水工程作为关键的战略性水源工程,在解决水资源短缺与资源优化配置、区域水环境改善,以及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其次,重点关注引调水工程水资源优化调配与水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第三部分涉及引调水工程河道穿越施工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第四部分则聚焦于引调水工程施工工法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第五部分包括引调水工程管道工艺技术与性能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一部分涉及引调水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运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本书旨在系统介绍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开发利用、规划管理、节约保护以及水能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水资源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水资源的涵义、特点以及我国水资源概况,为读者提供了对水资源及其重要性的初步认识。第2章至第7章深入探讨了水资源的调査评价、开发利用、规划管理、节约保护和生态补偿等方面内容。第8章详细介绍了水能资源的估算、水电站开发布置和水能计算等关键技术。第9章系统介绍了水库特性、兴利调节的作用及分类,以及兴利调节计算的时历列表法和图解法等内容。 0章着重介绍了防洪与兴利结合、发电与灌溉结合以及生态与环境调度等多种水库调度方式。 1章探讨了水库群联合调度的目标、模型以及应用实例。
本书为“流域水污染治理成套集成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全书以制药行业废水全过程水污染控制为主线,主要介绍了制药行业水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需求,制药行业水污染管理与控制技术发展历程与现状,凝练制药行业重大水专项形成的关键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示范,系统展示了重大水专项在制药行业水污染控制技术方面的进展。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制药行业废水处理处置及污染控制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环境与工程、市政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为缓解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刚性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从建立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组建水行政管理机构与体系、开展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进行水资源宏观分配、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政策等方面加强和改善水资源开发利用。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水资源节约保护力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已成为不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很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缓解中国水资源供需紧张形势的重要途径。为有效提高用水效率,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序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差异状况。进一步的,由于工业部门水资源消费量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所以要重点分析工业部门水资源利
本书研究的地域范围主要局限在浙江省境内的钱塘江流域:研究的时间范围上至浦江上山遗址文明时期,下迄民国时期,大约10000年的历史。该研究从钱塘江流域水利开发的起源分析入手,运用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水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分析了钱塘江流域历史时期水利开发的进展及其特点,阐述了该地区历史时期主要水利工程及其水利工程技术.探讨了该地区部分历史时期水利开发管理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收集流域干支流1956~2010年长系列降水、蒸发、径流、输沙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水沙来源及气候的时空分布情况,利用水文法、水保法及VIC模型等方法对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对渭河水沙的影响做出了定量计算.结合渭河流域实际情况,从河道输沙用水、生态基流用水以及河流水污染稀释用水等方面分析渭河生态环境需水量,提出河流健康的标志以及衡量河流健康主要指标,对渭河流域水资源系统进行健康诊断;基于"三条红线"需求,建立流域水量水质耦合配置模型,考虑渭河流域不同调控措施,计算了现状和规划水平年配置方案
《水系连通性变异下长江荆南三口水资源态势及调控机制》介绍了河湖水系连通的基本概念和连通性机制,通过分析荆南三口水系连通度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揭示出水系连通性变异下荆南三口水资源态势。采用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Morlet小波、Mann-Kendall趋势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水资源年内、周期和趋势变化规律,运用游程理论识别研究区水文干旱特征,对比分析了水系连通变异下该地区水文干旱历时、水文干旱强度与水文干旱峰值的变化特征,并剖析了变异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构建基于水资源安全的SD模型,模拟不同情境下水资源供需状况,提出了实施基于水资源安全的调控措施。 《水系连通性变异下长江荆南三口水资源态势及调控机制》可供从事水资源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研究人员阅读,还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本科与研究
本书系统介绍了小城镇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的概念、分布、循环以及开发和利用等;地表水资源的形成、地表水资源的特点、地表水水质及取水、地下水资源的循环与特点、地下水取水;节水技术与管理;污水的再生与资源化利用;海水淡化与利用;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本书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可作为从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及环境工程专业的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及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是近年来传统水利工程在结合城市建设、生态理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本书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概况、生态水系规划、生态需水量估算、工程总体安全设计、生态护岸设计、城市河湖防渗设计、蓄水建筑物设计、水环境保障措施、河湖健康评价等方面,结合工程实践,对城市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做了系统全面的总结和阐述。 本书为水利设计人员及管理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可作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的技术参考用书。
针对南方湿润区水资源总量丰沛但分布不均且用水强度高的特点,提出了至2030年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分阶段目标,制定了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及总量控制性指标,明确了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总体布局及管理措施,制定了重点领域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提出了下游区域对流域入境水的水资源量和质的要求以及重点跨流域或区域调水方案。针对南方湿润区降水频率与径流频率时空不同步现象,提出了运用典型年型水资源配置结果反映不同来水频率下的水资源配置情况的方法,对丰富和完善丰水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季冰、林上炎编著的这本《南方滨海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南方滨海区典型区域 东江流域下游东莞市为研究区域,探究南方滨海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与对策、建立适用于该区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探求区域水资源系统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求解方法,并通过建立该区域多水源、多用户、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以实现优化配置区域的水资源。针对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大系统多目标优化的问题,本书将多目标遗传算法引入到水资源优化配置中,通过对算法编码、遗传算子、惩罚函数等的改进,使算法适应复杂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强化节水,构建多水源联合调度系统的南方滨海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思路与对策;在区域水资源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南方滨海区的多水源性、多用户性、多目标性、多层次性、多时段
本书分理论篇、技术篇、实践篇3个主要篇目以及前言、附录等,其中,理论篇包括精细管理现实需求、精细管理理论基础、水利工程精细管理理论体系等章节;技术篇包括标准体系、精密监测、精细管理、数字化应用等章节;实践篇包括推进实施、典型案例和成效分析等章节。阐述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支撑以及探索实践,为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和经验借鉴。本书提出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模式、重点任务、实现路径。围绕管理任务、管理标准、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评价和管理平台,细化目标任务、明晰工作标准、规范作业流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考核评价、构建信息平台,形成系统化推进措施。
《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报告》系《抢先发售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之一,系统介绍了抢先发售全国水利普查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的方法与主要成果,主要包括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城乡居民生活、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
《中国城市水价2006》内容涉及水价、法律、经济、财务、供水工程、融资、机构、管理及社会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全书共分14章:第1章介绍项目背景、目标、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第2章分析中国城市供水价格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章介绍国际上水价的制定、管理经验,包括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智利等国家的案例分析;第4-8章回顾中国《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分析法律依据、机构设置、供水需求、节约用水、承受能力、支付意愿等各种因素对水价的影响,介绍供水企业财务分析和成本控制的理论、方法与经验,并就《办法》的实施提出了建议;第9-13章介绍张家口、福州、成都、上海、深圳等5个试点城市的水价调研结果,并提出深化改革的意见与建议;第14章介绍城市水价计算的方法、模型及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