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调控》对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调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模型构建、理论和应用研究。从水量、水质、水生态空间和水流 新等方面, 构建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诊断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诊断评价的多属性综合评价理论。从载荷均衡出发, 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人口-负荷-能力评价模型、水资源承载力模拟系统动力学预测与调控模型;建立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复杂指标集和多层次熵权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结合投入产出平衡原理及水资源系统理论构建了区域水资源调控模型。并将所建立的理论和模型,应用于北京市、吉林省、河北省等地区,并为各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提出了对策建议。
本书从区域水土流失过程及其影响因子出发,利用地面调查、野外试验、遥感观测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进行水土流失及其环境因子调查和分析,构建区域水土流失过程数学模型。以ArcGIS Engine组件为基础,在微软的.NET Framework 4.0下,用C#语言设计与开发区域水土流失过程模型系统,完成大中尺度流域(区域)水土流失过程模拟与分析,并在典型流域进行应用,分析大中尺度流域水土流失过程中径流泥沙变化规律和径流泥沙对降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在此基础上,对大中尺度流域次暴雨条件下土壤侵蚀与泥沙沉积过程模型与模拟进行探索。
本卷分为“总述”和“大事记”两部分。 “总述”为各分卷之统领,全面、系统而又简要地记述了中国运河开凿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及其特点,介绍了历代运河管理制度的变迁以及运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聪明才智和坚韧毅力。 “大事记”以时间为线索,简要记述自古迄今与中国运河有关的重要事项,勾画中国运河的历史轨迹,展现运河发展的脉络。主要内容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运河开凿及变化,与运河相关的工程设施修建情况,运河管理机构的置废迁移,主要职司长官的 迭,历代运河水源管理及通运制度的变化,与运河相关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有关运河的重要著作、诏令、奏议、文件、政策法规,与运河直接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等。
本书主要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水资源 短缺的京津冀地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退水及微污染河湖水体的水质特征,以污水资源化利用、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构建大型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提升生态景观效果。根据不同的工艺功能,把湿地系统划分成18种人工湿地工法,并集成了11个京津冀地区湿地工程的营造应用案例。本书对人工湿地的建设, 好地呈现中国湿地设计之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参考,也可作为人工湿地工程设计人员、湿地运营维护人员,以及从事环境管理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借鉴。
本书针对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水库水沙运动和泥沙淤积特征发生显著改变,产生的一系列水生态环境效应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系统分析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前后库区水流动力特性和泥沙淤积特性;从水库蓄水后水质参数的变化,营养物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赋存状况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三峡水库水沙变化所产生的水环境效应;基于水库蓄水后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等重点生物群落的现存量和群落特征变化,探索水沙变化的水生态效应;研发基于水沙调控的水库调度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工程的调度运行、水库减淤、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黄河天然时期多年平均来沙量16亿t(陕县,1919~1960年),天然径流量559亿m3(花园口,1919~1975年)。然而,在年均降水量基本正常的2000~2014年,黄河年均来沙量只有2.7亿t,天然径流量仅456亿m3,水沙减少程度远超过1919~2000年的任何时期,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刘晓燕主编,刘昌明总主编的《黄河近年水沙锐减成因(精)/水科学前沿丛书》采用遥感调查、实地查勘、实测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降雨和水沙变化,以及水库、淤地坝、林草植被、梯田、灌溉引水、河道冲淤和煤矿开采等主要下垫面因素进行了全面调查,基本查清了黄河近年水沙锐减的原因和各因素贡献。 本书可供从事相关领域研究、规划、管理、设计和治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阅读与参考。
本书以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全面地展示了在大型引调水工程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首先,深入探讨了大型引调水工程作为关键的战略性水源工程,在解决水资源短缺与资源优化配置、区域水环境改善,以及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其次,重点关注引调水工程水资源优化调配与水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第三部分涉及引调水工程河道穿越施工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第四部分则聚焦于引调水工程施工工法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第五部分包括引调水工程管道工艺技术与性能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一部分涉及引调水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运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本书针对内蒙古“一湖两海”(呼伦湖、岱海和乌梁素海)流域水资源时空演化及生态退化机理问题,总结了团队围绕内蒙古“一湖两海”区域水资源、水生态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间关系、湖泊水量水质时空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湖泊水量水质动态耦合与生态退化机理及湖泊地表水-地下水互馈机制与贡献及水资源、水生态承载力间的协同效应等研究的新成果新认识,意在破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驱动下的“一湖两海”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演变机制,攻克“一湖两海”流域水循环过程的精细刻画技术方法和寒早区流域冰封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承载提升技术方法难点。综合性解析内蒙古“一湖两海”全流域全过程水量水质水生态耦合机制是本书的重要创新,体现了水质、水量、水生态统筹协调的湖泊保护治理理念。 本书围绕内蒙古“一湖两海
本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对河湖水系连通面临的水资源、防洪、环境、生态、哲学、经济和法律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对典型案例进行了研究。 全书分为三篇,主要内容包括:探讨了河湖水系连通的概念、内涵和驱动机制,构建了河湖水系连通的理论框架,探讨了规划设计层面和运行管理层面的关键技术,讨论了河湖水系连通的总体布局和国家战略,分析了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实施对水资源、防洪、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全面剖析和研究了河湖水系连通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依托关中地区和山东潍坊典型案例,分别研究了连通的环境影响、生态效应、法规建设和经济效益,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我国河湖水系连通的基本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我国河湖水系连通的总体战略格局。 本书可供水利工程管理和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也可作为水文
针对南方湿润区水资源总量丰沛但分布不均且用水强度高的特点,提出了至2030年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分阶段目标,制定了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及总量控制性指标,明确了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总体布局及管理措施,制定了重点领域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提出了下游区域对流域入境水的水资源量和质的要求以及重点跨流域或区域调水方案。针对南方湿润区降水频率与径流频率时空不同步现象,提出了运用典型年型水资源配置结果反映不同来水频率下的水资源配置情况的方法,对丰富和完善丰水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描述了各种类型的城市街道应该如行雨洪管理,以创造的公交街道,支持社区发展并满足城市中心的巨大交通需求。 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第1章为作为生态系统的街道,第2章为雨洪规划,第3章为雨洪街道,第4章为雨洪要素,第5章为合作与绩效。本指南是多位城市交通专家和雨洪专家共同合作的结果,指明了各类型的街道如何将雨洪管理技术与可持续的多模式交通相结合,旨在帮助城市设计者重新认识水的价值,行更高的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