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了小城镇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的概念、分布、循环以及开发和利用等;地表水资源的形成、地表水资源的特点、地表水水质及取水、地下水资源的循环与特点、地下水取水;节水技术与管理;污水的再生与资源化利用;海水淡化与利用;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本书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可作为从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及环境工程专业的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及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公共物品的分割管理是当前学术领域的一个新难题。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土资源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其产权在分配使用上不能做到完全排他性,导致“公地公水悲剧”及公共产权流失,产生了准公共物品分割管理效应,出现了盲目开荒和无序引水的博弈,严重影响着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本书以塔里木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为例,以农业开发对水资源利用影响为切入点,在实证与调研的基础上,从公共物品管理视角,提出了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水土资源开发对策。
为缓解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刚性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从建立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组建水行政管理机构与体系、开展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进行水资源宏观分配、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政策等方面加强和改善水资源开发利用。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水资源节约保护力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已成为不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很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缓解中国水资源供需紧张形势的重要途径。为有效提高用水效率,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序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差异状况。进一步的,由于工业部门水资源消费量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所以要重点分析工业部门水资源利
本书研究的地域范围主要局限在浙江省境内的钱塘江流域:研究的时间范围上至浦江上山遗址文明时期,下迄民国时期,大约10000年的历史。该研究从钱塘江流域水利开发的起源分析入手,运用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水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分析了钱塘江流域历史时期水利开发的进展及其特点,阐述了该地区历史时期主要水利工程及其水利工程技术.探讨了该地区部分历史时期水利开发管理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本书除绪论外,分为九章。章简单介绍了西岔镇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概况,包括历史演进、自然环境、人口结构和家庭收入支出情况等。第二章简要说明西岔镇的水资源状况,以及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三章从整体上介绍全国及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状况,以对比西岔镇在全国所处的位置。第四章详细介绍西岔镇的水资源供给,包括西电灌区、引大灌区、机井水资源、山子墩水库等对西岔镇所提供的水资源量。第五章介绍西岔镇的水资源管理,主要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管理,其中包括阳面窑村的实际例子。第六章介绍水资源的需求情况,包括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等各方面的需求。第七章介绍西岔镇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特别详细论述了西岔镇各农作物用水成本及收益等,其中也包括阳面窑村的具体实例。第八章就第七章提到的问题,提出西岔镇未来水资源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面临严格的水资源约束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形势的 重要途径。由*飞*的《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在概述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基 础上,分析了水资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依 存关系,考察了导致工农业总体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 和工业部门水资源消耗强度变化的结构因素贡献与效 率因素贡献,估算了各省级行政区的边际水资源利用 价值,研究了工业行业水资源需求的长期演变和短期 变化特征,并提出了工业节水政策框架的转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