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梳理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以来水文情势的新变化、实时预报调度中面临的新需求及实时预报调度过程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系统分析三峡水库上下游洪水特性,对实时预报方法与关键技术、入出库流量计算方法与代表性及三峡水库调洪计算方法、实时运行水位动态控制技术等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结合实时预报调度实践,总结提炼形成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期实时预报调度关键技术。本书提出的关键技术均应用于三峡工程调度实践,在类似工程中具有参考价值和推广意义。
本书全面梳理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以来水文情势的新变化、实时预报调度中面临的新需求及实时预报调度过程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系统分析三峡水库上下游洪水特性,对实时预报方法与关键技术、入出库流量计算方法与代表性及三峡水库调洪计算方法、实时运行水位动态控制技术等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结合实时预报调度实践,总结提炼形成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期实时预报调度关键技术。本书提出的关键技术均应用于三峡工程调度实践,在类似工程中具有参考价值和推广意义。
《水利水电工程对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评价》以全新的视角提出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和基于基线评估的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建立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构建区域生态承载力概念模型和计量模型,探讨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机制,揭示梯级水电开发对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强度与范围,找出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同时,发展并完善调水工程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提出基于基线评估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标准和方法。
本书以城镇给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工艺及设备为主线,主要介绍了管道修复预处理设备、管道检测技术与设备、注浆修复工艺及设备、原位固化修复工艺及设备、紫外光固化修复工艺及设备、机械制螺旋缠绕修复工艺及设备、热塑成型修复工艺及设备、喷涂修复工艺及设备、穿插法修复工艺及设备、碎(裂)管法管道 新技术及设备、非开挖修复其他通用设备,旨在为读者呈现非开挖现有工艺特征和专用设备。 本书具有贯穿技术、标准和施工的特色,对施工技术与装备进行了深入解析,可供给排水领域的科研人员、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市政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引汉济渭秦岭引水隧洞工程,全长98.3km, 埋深2012m,是人类 次从底部横穿世界十大山脉之一的秦岭山脉,其深埋超长世界 ,施工单机连续掘进20 km,同为世界 长。隧洞工程的总体布局、规划、实施难度 , 独头通风距离达14642m, 贯通测量距离27.26km, 外鲜有类似案例,同时高地应力、岩爆、高岩温、软岩变形、深层地下水等特殊地质问题也对工程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本书通过13个章节对引汉济渭秦岭引水隧洞工程从规划、设计、施工的角度进行记录与说明,其中第1章为绪论,第2至第7章为隧洞设计施工,第8至 3章为工程所遇到的关键问题及技术措施,尽可能详尽的还原工程的实际建设过程。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手册》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2013)编写,共分为6篇,主要包括:水利水电工程制图基础、勘测图、水工建筑图、水力机械图、电气图、金属结构图等。手册在SL73—2013的规定内,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各专业工程制图的特点及工程实践,对水利水电工程制图进行了较全面地阐述和示例性说明,并紧密跟踪工程设计制图技术的发展趋势,简要介绍了水利水电工程三维设计技术。
刘灿学、徐广涛、李红春等编著的《水电站机电安装工程基础知识》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全书》第四卷《金属结构制作与机电安装工程》中的 分册。本书系统阐述了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和施工中 的基本知识,除文字叙述外,还附有大量插图、表格和计算公式,便于理解和实际应用。 主要内容包括:水电机电安装工程发展综述、施工组织设计、基本安装工艺、金属切割与焊接、设备的防腐、设备的起重和运输、水电机电安装常用材料和水电机电安装工程相关知识等。附录中还列出了在安装过程中常用的物理单位换算,以及力学、电工、热工计算公式和其他相关的辅助资料,便于在工程施工中随时查阅。 本书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和 技术工人的工具书,也可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科研、设计、建设及运行管理和相
高拱坝是水电站枢纽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坝肩边坡开挖关乎水电站枢纽的安全。因此,总结重大水电工程实践经验,提出高拱坝边坡开挖稳定控制理论框架,成为确保水电站高拱坝工程安全性的迫切需求。本书聚焦水电站高拱坝边坡的卸荷力学、演化机理、稳定性分析和工程治理措施等关键问题,结合理论分析、室内外试验、原型观测和数值反馈展开介绍,建立了单因素与多因素指标综合划分岩体质量评价体系,提出含断续节理的岩质边坡数值模拟方法,实现了岩质边坡数值仿真与变形监测实时互馈,形成了高拱坝边坡开挖安全控制技术,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独特性。
本书运用理论研究、数理统计、数值模拟、物理模型等手段,突出河流系统整体性,引入系统理论方法,搭建流域系统科学基本框架;剖析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的战略需求,构建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系统理论与技术体系;提出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系统理论方法和自然 -社会协同的滩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管控机制。为实现黄河下游河道河流系统行洪输沙-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多维功能的协同发挥奠定理论基础,拓展传统泥沙学科的研究范式,推动学科发展。
本书运用理论研究、数理统计、数值模拟、物理模型等手段,突出河流系统整体性,引入系统理论方法,搭建流域系统科学基本框架;剖析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的战略需求,构建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系统理论与技术体系;提出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控制系统理论方法和自然 -社会协同的滩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管控机制。为实现黄河下游河道河流系统行洪输沙-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多维功能的协同发挥奠定理论基础,拓展传统泥沙学科的研究范式,推动学科发展。
本书是为了适应当前水利水电建设I陕速发展和贯彻《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等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和验收规程规范的需要而编写的。 本书共分五章,主要内容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简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装、调试专业简介,主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验收与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简介,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执行标准中注意的问题。另外,附录中还收入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试行)》(sL239—1999)、《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sl。336--200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
本书概述了岩石边坡设计原则和边坡工程地质基础,并对地质构造和数据进行了解释;介绍了岩石风化和边坡稳定性、现场勘察和地质数据收集等;探讨了岩石边坡不同破坏模式;总结了岩石边坡抗震稳定性分析、数值分析、爆破、岩石边坡加固以及变形监测的新技术和方法等; 简要例举了数个岩石边坡工程应用案例。《岩石边坡工程》自1974年首版面世以来,凭借其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和实用的案例分析,被广泛认定为岩土工程师 的参考书籍。 本书的出版不仅为中文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学术资源, 为我国岩土工程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是该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
本书针对抽水蓄能机组调节系统 建模与辨识、 控制策略与状态评估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以抽水蓄能水-机-电耦合复杂系统分析、系统科学与人工智能理论为基础,按照模型构建、参数辨识、控制优化、系统集成的递进式结构体系进行全面阐述。
本书以城镇给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工艺及设备为主线,主要介绍了管道修复预处理设备、管道检测技术与设备、注浆修复工艺及设备、原位固化修复工艺及设备、紫外光固化修复工艺及设备、机械制螺旋缠绕修复工艺及设备、热塑成型修复工艺及设备、喷涂修复工艺及设备、穿插法修复工艺及设备、碎(裂)管法管道 新技术及设备、非开挖修复其他通用设备,旨在为读者呈现非开挖现有工艺特征和专用设备。 本书具有贯穿技术、标准和施工的特色,对施工技术与装备进行了深入解析,可供给排水领域的科研人员、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市政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