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与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教材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本书共12章,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具有前沿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反映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全面总结环境微生物电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现状。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电化学理论基础、电活性微生物的理论基础、环境中的电活性物质、电活性微生物表征技术、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微生物电化学与碳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氮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铁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硫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重金属转化、微生物电化学与有机污染物降解等。
退役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回收与资源化再生技术在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技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BR》本书结合国内外锂离子电池技术及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锂离子电池回收与资源化驱动因素及其关键材料失效机理分析,系统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回收与资源再生综合利用技术、电解液回收与无害化技术、电池回收效益成本与市场可行性分析等,并对电池回收领域的学术动态解析、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总结展望。
本书介绍了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阐述了大量在工作和实践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国际经验,包括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及类型、污染物归趋和迁移、水文地质、法律经济和风险评估等基础内容,以及场地特征识别、修复技术应用等实践案例,同时围绕可持续性修复进行了前瞻性理论方法和经验介绍。
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对保障受纳水体水质安全、提升水资源回用效率意义重大。经常规处理后的废水共存基质依然复杂,残留重金属形态各异,难以通过传统技术进一步深度去除,亟须发展经济高效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技术。本书围绕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的实际需求,主要内容包括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态势和常规处理技术概述、水中重金属的基本形态及其分析方法、基于选择性吸附分离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方法、基于氧化还原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方法、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组合技术与工程应用等。
《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从破解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出发,在全面分析梳理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现状与新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基础上,从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理论、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和应用实践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和归纳凝练支撑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的理论基础、总体技术体系框架、*新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以及成功应用典型案例,可为水环境污染精细监测、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提供理论、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支持和成功案例的经验借鉴。另《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附有彩图资源,扫封底二维码可见。
资源与环境科学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资源与环境科学2035发展战略》系统阐述了该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论述了水循环与水资源、土壤与土地科学、油气与煤化石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生态系统科学、环境科学与技术、区域可持续发 展、自然灾害风险、遥感与地理信息等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发展战略, 提出了推动中国资源与环境科学发展的资助机制与政策建议。
王贝贝、段小丽主编的《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儿童卷0-5岁)(精)》共12章。第1章是编制说明,介绍了编制《手册》的背景目的、工作过程、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等。第2~12章是《手册》的主体内容,根据参数类别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为第2~5章,是摄入量参数,包括呼吸量、饮水摄入量、饮食摄入量、土壤/尘摄入量;第二部分为第6~10章,是时间活动模式参数,包括手/物口接触参数(手/物口接触频次和接触时问)、与空气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室内外活动时间、交通出行方式和时间、与烟气接触时间)、与水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洗澡时间、游泳时间等)、与土壤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土壤接触时问),与电磁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与手机、电视、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接触时间等);第三部分为 1~12章,是其他参数,包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环境化学主要基于化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为目标,是一门研究污染物的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宿、转化与代谢、毒性效应与健康影响及其削减控制的原理与技术学科。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化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规模、实现国家目标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化学已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化学前沿》连续出版物邀请我国环境化学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40多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入选者撰稿。《BR》本书与前两辑内容互为补充,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及国家重大需求增添了相关内容,比如“双碳”、新污染物监测及管理等,力求反映和代表我国目前环境化学领域的工作
本书旨在提供一本系统阐述水质与水征指标及其研究方法的参考书。在系统介绍水质与水征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常规水质指标、有机组分特征、化学污染物指标、生物污染物指标、生物毒性指标、化学稳定性指标和生物稳定性指标等,阐述了各指标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典型条件下的指标取值范围、水质要求、测定方法、研究课题和典型研究案例;阐述了污水处理特性和污水膜污堵潜势评价方法;介绍了水质研究的基本思路、实验设计和数据获取、解析解读与表征方法等。
实现美丽上海建设目标,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坚持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将为美丽上海建设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与美丽上海建设,是一项涉及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生态治理、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综合性任务,需要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治理、气候变化适应等领域着力推动价值协同、功能协同、创新协同、政策协同和区域协同。
2020年8月15日王金南院士在安吉召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第一次相对完整地提出,为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需要大力发展生态产品第四
核能的快速发展和核电的利用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物,有效地将环境中放射性核素进行分离和富集,对于环境治理、维护生态稳定和公共安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可调控性,通过功能化可以改变其物理化学特性,纳米尺度所具有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更有助于放射性核素污染的修复。近年来,各种纳米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MXene)材料、纳米零价铁(nZVI)基材料、碳基纳米材料、生物质材料等在放射性废水污染防护治理中的有效应用,被广泛探究。本书重点介绍放射性核素的污染及上述纳米材料在污染防护与治理领域的应用。封底二维码附有全书彩图,读者可扫描观看。
本书是对中国沙漠/沙地自然环境现状和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研究的阶段性系统梳理。以中国北方八大沙漠、四大沙地为核心研究区,本书通过分析近数十年来的各类观测数据,详细阐述沙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编绘12幅新的风沙地貌类型图,并据此分析风沙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以沙区地层剖面为主要依据,论述沙漠/沙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和可能的驱动机制,剖析非地带性沙丘的特征及其成因。本书不仅提供了反映中国沙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过程的百余个新增剖面的详细信息,还整编了已发表的典型地层资料以供对比。书中全面展示了我国北方沙漠、沙地所保留的晚更新世以来的较湿润时期的地层证据,立体呈现了我国沙区环境之巨变。
全书共分五篇,分别为历史沿革与基本理论分析、 准则与欧盟准则研究、气候披露与漂绿行为研究、 实践与典型案例分析、中国准则制定战略与挑战。 衷心希望本书能够为学界和业界了解 外ESG/可持续披露准则的历史演变、前沿动态和热点难点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的重要内容,弘扬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工匠精神,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生态环境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市场监管总局6部门共同举办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活动自2019年4月正式启动以来,全国31个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军队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集体练兵、全力保障省级赛选手选拔工作。本届大比武活动坚持开门比武,全国共有来自1390家生态环境监测(检测)机构的6198名技术人员报名参加省级赛,本书为各省比武试题的汇总,出版目的是锻炼监测队伍,提升监测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