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巨大”,但我们的能源消耗也“巨大”,要比较这些“巨大”的东西,需要的是数字,而非形容词。本书令人信服地终止了媒体、政府和利益集团之间的种种争论。它提供了我们关心的数据和事实,并进行科学分析,使每个人都可以据此得出自己的观点。
抗生素耐药性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通过增殖和水平转移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与传播。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分布及传播机制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书围绕环境中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传播、风险等主题,简明扼要地概括和总结了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相关概念、研究历史及现状。本书基于抗生素抗性基因及耐药细菌在集约化养殖、人用抗生素、制药业等重要来源中的分布研究,讨论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及机制;着重探讨了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从“源”到“汇”的传播途径及潜在健康风险;对目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主要研究方法、健康风险评价及控制手段等若干前沿问题进行了概述。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BR》《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资源与环境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资源与环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的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资源与环境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言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郑策措施等。
本书系统介绍激光雷达技术及其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前沿发展,同时包括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典型研究实例。全书分为基础原理、技术方法、应用与前沿展望三大部分,共15章。*部分包括第1~3章,重点阐述激光雷达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扫描测距原理、数据获取工作流程和误差来源;第二部分包括第4~10章,详细介绍激光雷达森林生态应用的技术基础,针对森林生态关键参数阐述了激光雷达遥感定量分析方法,并就具体的参数提取给出了应用程序代码;第三部分包括第11~15章,结合实例阐述了激光雷达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热点,介绍了新兴起的移动激光雷达平台,力图反映激光雷达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其森林生态应用前景。本书从广阔的视角介绍激光雷达主动遥感技术在森林生态学多个分支领域的应用,对于遥感、生态、植被、气候、水文、环
《基础环境工程学》共分七篇: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环境问题及环境工程学的发展;第二至五篇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物理性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各种处理流程、处理方法技术等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做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阐述;第六篇介绍了环境工程设计基础及其应用,涉及环境工程设计的对象、范围、内容和特点等方面;第七篇为环境工程试验,从实验教学的角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也可供相关专业本科教学参考。
本书专注于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这一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详细介绍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深入探讨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潜在风险,讨论全球气候变暖现状、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机理、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的减排潜力、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的风险、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的岩石样品分析先进技术等内容。
《中国环境史(秦汉卷)》吸收反映秦汉环境史相关研究的成果,较全面地阐述了该时期的气候、生物、水、土地等生态资源的表现和变化,选取汉代疾病和环境与秦汉社会、东汉洛阳的自然灾害与环境考察、汉代河北地区的水旱灾害和水资源利用这3个个案,深入探讨了疫病与环境、都城兴衰与环境等问题。生态资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汉社会的走向和进程,秦汉时期生产和生活也改变着当时的生态环境,与之相关的生态观念规范和制约着时人的生产生活。
《中国环境史》共有6卷,本卷为第4卷,明清卷。 本卷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环境史研究方法,从 准静态 的视角把握环境与人之间互动调适的关系,探究 人与自然之互动关系 在明清时期的体现,具体包括:气候演变与人类生存环境变迁、动植物资源的损耗、人口格局的变动与环境、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水利事业的兴衰与水环境变迁、其他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变迁、自然灾害与环境变迁、明清环境思想与环保行为。
本书以武汉市为例,在收集相关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资料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多个角度系统分析武汉市近30年来城市化进程对气温的影响;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模拟武汉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城镇化及城市扩张对热场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刻画土地利用/覆盖特征及其变化对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的动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视角、多要素、多尺度、多层次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综合分析。本书部分插图配有彩图,封底扫二维码,进入“多媒体”,可查看彩图。
本书是原国土资源部“生态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全书可分理论方法篇和实例研究篇。在理论方法篇中,全面系统地分析重要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定义与特点,提出把表征生态系统的生态支撑力和衡量经济社会系统的社会经济压力作为判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两个层面,并对其相互作用机制和变化规律进行系统剖析,从而构建出重要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实例研究篇中,结合类型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围绕2010年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体系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划分析和区划发展对策建议探讨等,为实现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学术参考。
本书是在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并总结著者课题组独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以海洋宝库中海藻为主要材料来源,探寻海藻多糖结构与功能构建之间的内在关联,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海洋资源解决当今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系列难题;详细阐述了海藻细胞壁超分子结构解译、海藻基储能材料合成与器件设计、新型能量转换技术电催化剂开发、海藻基环境功能材料构筑,深入探索了海藻衍生生物炭的构建方法与活性调控机制等特色研究内容。本书在内容上紧密吻合海藻材料的发展前沿,阐述了界面工程、缺陷工程、单原子工程等调控策略在海藻高效高值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刘建昌、黄云生、肖文主编的《突发环境事件常见污染物甄别及处置》共分五章。 、二章简述突发环境事件产生原因及危害;第三章是本书的重点,在对九类污染物的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给出了所引起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分析材料。特别是结合201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 、 高 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6]29号),重点对入刑的8种重金属(类金属)进行了应急处置分析;第四章介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重点阐述应急监测流程及现场甄别污染物的方法;第五章介绍环境应急常用物资。
王效山、夏伦祝主编的《制药工业三废处理技术(第2版)》在 版的基础上,在简述制药工业三废的定义、分类、来源与特性,制药工业三废的组成,制药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中国环境污染防治法规体系和立法状况等内容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制药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技术,并结合制药工业三废综合处理,以工程实例形式说明了制药工业三废的综合处理技术、方法和控制工艺流程。 本书可供从事制药、化工、环境保护管理等工作的相关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药学、制药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
本书内容共10章。第1章简要介绍生态系统服务,第2章介绍生态系统服务修复框架,第3章给出生态环境基线确定方法,第4章介绍生态环境损害价值评估方法,第5章给出环境损害修复方案的筛选过程和方法,第6章进行环境损害修复效率分析,第7章进行环境损害评估的不确定性分析,第8~10章分别进行不同类别的案例分析。全书面向实际应用,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发展,环境监测目标日益复杂,本书既简要又系统地讲述了各种监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手段,力求从原理上讲明环境监测技术特点,能灵活运用于各种环境监测技术。本书以环境介质为主线,将仪器分析部分单列,注重环境监测的新进展。内容包括环境监测概述、常用仪器分析方法,水质监测和分析、环境空气及气体污染源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物理污染监测、在线环境监测新技术以及环境监测的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由李永峰、李巧燕、程国玲、郭意主编的《基础环境科学(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介绍了环境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科学的人文理论基础、环境科学的自然理论基础、环境科学的工程技术基础和环境科学的管理技术基础五个方面。由于环境科学涉及学科较多,知识面较广,所以本书本着简明扼要的宗旨,重点阐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本书主要适用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也可作为研究生及博士生的参考资料,或可供其他从事环境事业的科技、生产和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以植物和动物为主要对象,系统总结了种群生态学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预测了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广泛涉及种群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的多个方面:从种群观测、种群实验到种群模型,从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到协同进化,从生活史到种群动态,从种群统计到种群遗传和分化,从湿地到旱地,从草地到林地,从水生到陆生,从一般性主题到特定生物类群,从种群特征到生态保育和恢复。本书收集和综述的文献为近十年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包括我国的研究现状、进展及成就,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比较,学科发展建议等。
本书面向2035年,对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生态保护与修复、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环保产业技术、重大自然灾害预判与防控、全球环境变化与应对等9个子领域进行技术预见分析。邀请国内专家对9个子领域共计125项技术课题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研判和分析,遴选出25项关键技术课题并进行了展望。本书对我国生态环境领域技术预见研究、关键技术选择、重大科技决策和产业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作者立足不同经济发展成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基于我国当前升级资源开发利用、能源利用、城镇化、生态环境治理等多方面探讨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并对当前我国实施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财税政策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支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注意的重点区域和领域,结合国外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经验,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向的财税支持政策框架与措施研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供决策依据。
《土壤胶体磷储存与流失阻控》主要介绍了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中有关胶体促发的土壤磷流失现状,揭示了胶体作为中间介质对磷元素迁移的重要作用,探明了多种农田土壤胶体磷的流失潜能、阻滞系数及其差异性,考察了土壤酸度变化、保护性耕作与多样化轮作、降雨和磷肥输入、施加生物炭等土壤调理剂对土壤胶体磷释放及流失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土壤胶体磷流失的有效阻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