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姆城和瓦拉纳西的古代的辉煌,到东京和圣保罗的拥挤的都市圈,城市是我们*伟大的创举之一。然而,在21世纪之初,随着城市成为了半数以上的世界人口的家园,人们越来越为其无节制的扩张及其对这个星球的不利影响而担忧。在气候变化以及对世界资源不断增加的需求产生作用的同时,这种漫无节制的发展正在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态系统,从*深的海洋,到*的山峰。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在发展中世界,我们如何能够使世界上的城市更具可持续性?我们如何能够为新的城市地区应付未来的环境挑战做好准备?
本书的主旨在于从生活满意度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这就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为什么要研究我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其二,为什么要从生活满意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非价值量的价值化: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评估模型》由李钢等编著。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中国社会正在实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增长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更加关注当代与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更加关注个体的幸福感。在这种背景下,是否会促进经济增长已经不是一项政策是否应推出的维度。《非价值量的价值化: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评估模型》将一项政策对环境、物价、就业、社会公平的影响统一转换为价值量,实现对非价值量的价值化转化。从而可以终用一个量纲来衡量一项政策的“好坏”,进而进行政策决策。
王伟光等编著的《应对气候变化报告》由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分析、低碳投融资研究以及直接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资深专家撰稿,追踪国际气候谈判的*进程,深入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充分展示低碳金融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效传递中国政府推动低碳金融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思路。《应对气候变化报告》对读者了解和认识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理解和把握国家低碳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对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王天义主编的《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滤液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为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多年来在渗滤液处理工艺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全书共分12章,系统总结了渗滤液的预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好氧生物处理技术、脱氮处理技术、深度处理技术、污泥与臭气处理技术,以及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方法等。本书介绍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处理技术细化到渗滤液处理工艺的每个单元以及工程安装和调试、运营等,内容系统、完整、案例内容翔实。 读者对象: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行业相关设计、建设、调试、管理人员等;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人员等。
在本书的《总报告》中,李楯先生回顾了中国生态环境概况,接着提出一个重大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政府和公民,分别做了什么工作?并提出新的环境-生态政策的基础理念: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正视污染和生态恶化对健康的影响,在国家法律的阶位层级,确认和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和环境权;关注和尽力保障环境公平;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权利。 在上一年绿皮书中,我们首次提出中国各地的水资源争夺其实是一种社会与政治危机。在今年的“特别关注”中,郭巍青教授与同事将研究深化,分析水资源争夺的两个案例,清晰地得出结论:传统地方保护主义的水资源争夺,在经济发展与政治锦标赛体制的多重因素下,演变成了水利工程、政治利益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水资源的政治经济学。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生态I不境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傅帅雄*的《生态文明取向的工业区域布局研究》研究的是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书提出生态文明取向下工业区域布局的基本指导思想,重点强调工业的优化布局除了要考虑到工业文明下强调的基于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原则、存在的聚集经济效应和缩小区域差距之外,还应该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并将其与经济发展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