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具有独特的气候、水文和地形地貌特征,也是世界上冰川和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域。本书将长期野外观测、室内实验模拟和模型模拟研究相结合,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生境特征对江河碳氮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①分析青藏高原典型江河主要水化学特征及化学风化过程,解析河流有机质和硝酸盐的来源;②研究青藏高原河流关键氮循环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对高海拔条件的适应性,进而剖析其对氮转化的影响;③研究青藏高原江河碳循环产物甲烷的排放模式,剖析其物理化学和微生物驱动机制,并评估其甲烷排放对全球江河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④研究青藏高原江河氮循环产物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排放模式与机制,并综合剖析河道内外环境条件对其的影响。
《长江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2021.综合卷》包括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现状篇、综合评价篇和发展篇。现状篇,在对推动内外经济双循环、提升创新能力、创建绿色低碳城市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政策、法律法规梳理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综合评价篇,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评价、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评价三部分内容。 发展篇,从城市群协同联动发展、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科技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了展望和探讨。
本书从气候变化那些事、哪些场景产生碳、什么技术能减碳、零碳技术总动员、零碳少年在行动五个章节全景式地为少年朋友们展现了零碳科技的总体技术体系以及各项技术概况。希望本书能让少年朋友们了解零碳科技并激发对它的兴趣与热爱,为构建零碳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城市区域多中心空间发展的减霾绩效及政策》结合我国城市区域空气污染治理学术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和热点,及时回应当前我国城市区域污染治理难题。 《中国城市区域多中心空间发展的减霾绩效及政策》在理论研究及国内外实践经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城市群和城市两种地理空间尺度,不仅定量测度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程度,而且还采用计量经济手段考察多中心化程度对雾霾污染、污染产业布局及家庭能耗的影响,从而检验城市区域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减霾机制及绩效,旨在为我国城市区域空间规划和城市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提升提供学术支撑,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我国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环境绩效理论。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一直是世界各国环境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既要从法律、制度的层面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又要从技术、原理出发,根据危险废物的物质属性明确管理要求,从根本上防控环境风险。本书系统梳理了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分析了开展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估和全过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简要概述了国内外危险废物风险评估和全过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的现状,并对未来在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环境风险评估和全过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技术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显著提高我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提供借鉴。
《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以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为对象,从物种资源调查及保护出发,总结作者团队多年调查成果,阐述海南岛主要河流鱼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物种资源现状,并根据资源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先介绍海南岛主要河流地理特征、自然资源,阐明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接着按照不同水生生物类别分别叙述调查内容和方法,然后对各大流域水生生物的组成、分布格局及多样性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后对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的出版有助于推进海南省水生生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可为海南省淡水生生态保护提供借鉴。
《机器人环境监测和化学羽流追踪技术》一书,对机器人环境监测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化学羽流追踪进行了系统介绍,主要内容包括羽流模型和仿真、飞蛾行为仿生的化学羽流追踪策略设计和优化、自主水下机器人追踪化学羽流和定位羽流源头的飞蛾行为仿生算法设计和实现、自主水下机器人基于多传感器和基于多自主水下机器人的化学羽流追踪策略和算法、自主水下机器人深海热液羽流追踪、自主机器人追踪化学羽流并对其时空分布进行测绘估计,以及化学羽流追踪机器人系统。 本书适用于从事化学羽流追踪、机器人环境监测及自主机器人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了解环境监测机器人学和化学羽流追踪的研究参考用书。
本书系统总结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劳动价值理论、权益价值理论、效用价值理论、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生态价值论和外部理论等,通过多尺度区域的GEP核算研究,探索GEP核算成果的实践应用,为各级行政区域GEP统计制度建立和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评估提供思路借鉴。对案例核算结果 新至2021年度,增加了GEP的应用研究:包括生态产品总值(GEP)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研究、基于生态产品总值(GEP)的区域生态保护关键区选择研究等。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内容包括3个部分,分10章进行阐述。**部分(第1章)为高寒草地概述,重点阐述高寒草地及其特征。第二部分(第2~9章)为研究地概况和试验方法及扰动对高寒草地的影响,重点阐述干扰、施肥、降水变化、积雪变化、温度升高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草地特征、高寒草地灌丛化。第三部分(第10章)为高寒草地管理,重点阐述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
《碳普惠行动:全方位规划与实战指南》一书,旨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本书系统性地介绍了碳普惠机制的理论基础、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及未来规划,同时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展示了碳普惠在推动个人、小微企业及社区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本书共分3 篇,第1篇理论篇,主要包括碳普惠基础知识、碳普惠政策支持、碳普惠标准制定、碳普惠发展问题与对策、碳普惠长远规划;第2篇实践篇,包括碳普惠操作模式、碳普惠实施路径、碳普惠应用场景;第3篇案例篇,包含5个经典案例。本书适合政府决策者、企业管理人员、环保组织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广大公众阅读。政府可从中获取政策制定与优化的灵感,企业能学习如何融入碳普惠体系以提升竞争力,环保组织能发现新的动员策略,科研人员可深化相关领域研究,公众则能通过了解碳普
城市既是资源压力与气候影响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技术革新和解决方案的缔造者。《城市与区域资源代谢低碳管理》从代谢的视角来系统性思考和探索城市及城市群的低碳资源管理问题。*先,《城市与区域资源代谢低碳管理》对城市代谢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与指标、追踪模型和应用场景等进行阐述;其次,以国内外城市和城市群中的能源、水资源、碳代谢过程与耦合关系为研究重点,从流量与结构、网络模式与功能、跨边界耦合效应等层面综合评估城市低碳表现;*后,基于成果提出未来展望和政策建议,为城市与区域的资源低碳可持续利用和协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华能 三色 文化为引领,严格落实企业生态环保主体责任,推进企业环保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断提升企业生态环保标准化管理水平,特组织有关单位专家编制火电、水电、新能源、煤炭等系列企业生态环保管理指导手册,2022年出版发行火电企业指引手册,2023年组织编写完成了水电、新能源、煤炭生态环保管理指导手册。 本手册水电炭企业生态环保管理指导手册,主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环保管理标准,结合水电企业产业特点,提出了水电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内容及执行标准要求,为基层煤炭企业负责人和环保管理人员提供了管理依据,也为新上岗的环保
《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从破解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出发,在全面分析梳理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现状与新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基础上,从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理论、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和应用实践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和归纳凝练支撑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的理论基础、总体技术体系框架、*新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以及成功应用典型案例,可为水环境污染精细监测、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提供理论、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支持和成功案例的经验借鉴。另《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附有彩图资源,扫封底二维码可见。
祁连山生态系统在维护我国西部生态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河西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在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效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祁连山及河西地区的经济社会长期发展问题,通过对区域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探索区域发展的瓶颈问题,梳理区域重点产业与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针对性地提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议,探索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之路。
《南岭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从南岭山地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向读者展现了南岭的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新进展,同时也探索了第四纪冰川对南岭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评估了位于广东的南岭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南岭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南岭山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南岭山地以及类似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坚守黄河治理一线30余年,针对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长期致力于治河基本理论与重大水利工程设计运用技术研究。本书是作者于2017年以来在深入认识黄河下游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行业视角,回应社会、学界对宽滩多沙河流治理的诸多疑虑,逐步形成的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思考、理论探索和试点规划实践的总结,并介绍了从黄河下游治理与保护的历程和现状出发,不断深化黄河下游复合功能认识与约束结构解析,形成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理论,开发一系列关键技术,从国土空间管控及法律协调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保障制度体系,在三个典型宽滩河段滩区开展试点规划实践的成果。
本教材按照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先后顺序、处理工艺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系统讲解,既有生活污水处理,又有工业废水处理,还配备大量图表、实物照片、工程设计案例,采用中英文混合编写方式,常规的前沿性专业知识,水处理方法、原理、分类采用英文编写,处理工艺流程、设备组成、工艺对比分析、设计计算案例、例题采用中文编写,便于基础差的学生深刻理解,课后复习;每章后面附有思考题和练习题,便于学生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有助于提高英文水平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和进行后续的课程设计。 本书不仅适合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作为教材,还可作为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近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同时也适用于相关科研人员作为参考用书。 为便于教学,作者特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电子课
本书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由公里格网到分省、国家,定量揭示老挝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地域特征,为促进老挝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