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具有独特的气候、水文和地形地貌特征,也是世界上冰川和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域。本书将长期野外观测、室内实验模拟和模型模拟研究相结合,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生境特征对江河碳氮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①分析青藏高原典型江河主要水化学特征及化学风化过程,解析河流有机质和硝酸盐的来源;②研究青藏高原河流关键氮循环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对高海拔条件的适应性,进而剖析其对氮转化的影响;③研究青藏高原江河碳循环产物甲烷的排放模式,剖析其物理化学和微生物驱动机制,并评估其甲烷排放对全球江河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④研究青藏高原江河氮循环产物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排放模式与机制,并综合剖析河道内外环境条件对其的影响。
《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以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为对象,从物种资源调查及保护出发,总结作者团队多年调查成果,阐述海南岛主要河流鱼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物种资源现状,并根据资源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先介绍海南岛主要河流地理特征、自然资源,阐明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接着按照不同水生生物类别分别叙述调查内容和方法,然后对各大流域水生生物的组成、分布格局及多样性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后对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的出版有助于推进海南省水生生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可为海南省淡水生生态保护提供借鉴。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内容包括3个部分,分10章进行阐述。**部分(第1章)为高寒草地概述,重点阐述高寒草地及其特征。第二部分(第2~9章)为研究地概况和试验方法及扰动对高寒草地的影响,重点阐述干扰、施肥、降水变化、积雪变化、温度升高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草地特征、高寒草地灌丛化。第三部分(第10章)为高寒草地管理,重点阐述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
《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从破解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出发,在全面分析梳理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现状与新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基础上,从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理论、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和应用实践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和归纳凝练支撑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的理论基础、总体技术体系框架、*新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以及成功应用典型案例,可为水环境污染精细监测、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提供理论、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支持和成功案例的经验借鉴。另《水环境污染精准溯源与精细管控》附有彩图资源,扫封底二维码可见。
《南岭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从南岭山地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向读者展现了南岭的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新进展,同时也探索了第四纪冰川对南岭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评估了位于广东的南岭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南岭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南岭山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南岭山地以及类似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坚守黄河治理一线30余年,针对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长期致力于治河基本理论与重大水利工程设计运用技术研究。本书是作者于2017年以来在深入认识黄河下游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行业视角,回应社会、学界对宽滩多沙河流治理的诸多疑虑,逐步形成的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思考、理论探索和试点规划实践的总结,并介绍了从黄河下游治理与保护的历程和现状出发,不断深化黄河下游复合功能认识与约束结构解析,形成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理论,开发一系列关键技术,从国土空间管控及法律协调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保障制度体系,在三个典型宽滩河段滩区开展试点规划实践的成果。
本书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由公里格网到分省、国家,定量揭示老挝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地域特征,为促进老挝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流域管理是有效应对目前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退化等问题的可行模式,但在目前的流域管理研究与决策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无效信息收集、模型滥用等。为此,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流域管理决策模式,就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智能流域管理研究》基于仿生学原理,提出了智能流域管理概念,构建了包含 大脑篇 因果关系之机理表达 、 智慧篇 优化之决策 和 感官篇 流域信息的获取、集成与反馈 等在内的关键技术体系,并结合案例展示了模型方法在国内外流域决策中的应用。 《智能流域管理研究》可供环境科学、生态学、流域科学、湖沼学等学科的科研人员、高等学校师生及政府部门有关人员阅读和参考。全书由刘永、邹锐、郭怀成总体设计并主笔。
生态环境问题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我国跨行政区的地理形态分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区际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协调与联动现象。因而,如何平衡不同地区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协调不同地区的生态、经济等利益,是生态补偿必须正视的问题。《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在分析区际生态补偿模式、区际生态补偿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区际生态补偿各方利益博弈进行分析,建立区际生态补偿的一般机制,并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区际生态补偿的机制进行了特别分析,*后构建了区际生态补偿制度框架。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和低碳供应链的构建与发展。低碳供应链作为多元化主体构成的链式结构,其协同减碳与低碳韧性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和“双碳”背景下的重要议题。本书立足全球气候治理与国内低碳转型双重维度,聚焦多主体协同视角下的供应链低碳治理难题,系统构建“理论框架-方法创新-政策设计”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从基础理论、网络设计、竞争策略、模式选择、规制政策、决策建议六个角度,探索供应链协同减碳与低碳韧性研究问题。其特色是从多学科融合和交叉研究的角度,以多主体协同减碳和提高低碳韧性为研究核心,开展低碳供应链多主体协同减排模式、网络设计多目标不确定规划、竞争策略选择、减碳渠道模式、碳规制政策和协同减碳决策建议的相关问题研究,并分别从运营和监管两个层面,围绕协同减排、网络设计
全书共10章,第1章从建筑生命周期角度阐述建筑固废资源化的重要性,指出与建筑固废资源化相适应的产业化运营是重要保障;第2章介绍 外建筑固废资源化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组织机构,指出我国建筑固废资源化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3R1H”建筑固废资源化原则;第3章提出了建筑固废资源化规划的概念和意义,着重说明了减量化的重要性,指出建筑固废要经过科学的前端处理,为后续资源化提供便利;第4章梳理了 外成熟的建筑固废资源化工艺及装备,介绍了现行主要资源化处理模式,并提出了移动-固定混合模式;第5~7章分别从再生原料、再生建材和再生结构三个方面详细总结了“废料一原料”的基础研究及工程运用,详细论证了建筑固废资源化的经济性、安全性和可行性;第8章从产业链构建、产业化推广和产业化应用案例三个方面说明了建筑固废资源化产业链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效率视角下环境管理决策问题的系统总结。本书应用管理学、经济学等有关理论与方法,以能源环境为背景,系统性地研究节能减排效率分析、资源循环再利用效率分析以及考虑环境因素的资源配置等问题。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系统架构环境管理决策问题的基础理论框架,全面描述中国区域环境效率的种种表现,深刻揭示中国区域环境效率的本质特征,实现理论的深化和政策的突破。本书的研究结论对提高中国区域节能减排效率、资源循环再利用效率以及促进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根据作者所在课题组近年来在石墨烯材料环境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 外新的科研进展编写而成。从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能出发,介绍了石墨烯材料在水处理、土壤治理、气体探测和空气净化等领域的应用,对石墨烯基环境材料的发展趋势及应用进行了展望。本书尽可能使用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述,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本书既有基础理论的介绍,也有专业应用技术的总结。本书不仅可作为材料与纳米科技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适用于对石墨烯材料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
社会广泛关注CO2减排,利用绿氢将CO2加氢转化为甲醇、甲烷、低碳烯烃等产品,既可实现CO2资源化,又可减排CO2,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氧化碳加氢》共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CO2加氢技术概论,CO2加氢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评价方法,CO2加氢制甲烷、甲醇、低碳烯烃、汽油及其他产物,新兴CO2加氢技术,总结与展望。书中简要介绍了CO2加氢制备上述产物的背景、现有催化剂研究进展及工业化进展,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重难点突出。 本书可作为碳中和相关领域从业人员在CO2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入门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环境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
本书为“流域水污染治理成套集成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本书在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成果基础上,结合现场调研和相关文献,吸收石化行业水污染控制技术进展,以重点石化、化工装置和炼化一体化企业为对象,按照“源头减量-过程资源化减排-末端处理”的水污染全过程控制的技术理念,对水污染控制技术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主要介绍了石化行业废水特征与防治政策、石油炼制废水分质处理与循环利用、有机原料生产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合成材料生产水污染全过程控制、石化综合污水达标处理与回用和炼化一体化企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优化等技术与典型案例,旨在为石化行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提供技术指导和案例借鉴。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石化、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废水处理处置及污染控制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
本书系统剖析了我国跨域大气生态环境整体性协作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 外 研究成果与实践进展,从研究框架构建、协作治理区域范围优化与等级划分、协作治理机制与模式设计、监测网络布局优化、协作治理机制与模式的解决方案等方面,综合应用多种理论方法构建系列量化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适合我国情境的跨域大气生态环境整体性协作治理机制、模式及其解决方案。本书内容丰富,既有系统的理论性,也有突出的实践性,反映了跨域大气生态环境整体性协作治理理论与实践的 动态和发展趋势。 本书可供环境与生态管理、环境经济领域的有关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企业界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经济、管理、环境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