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2021.综合卷》包括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现状篇、综合评价篇和发展篇。现状篇,在对推动内外经济双循环、提升创新能力、创建绿色低碳城市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政策、法律法规梳理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综合评价篇,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评价、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评价三部分内容。 发展篇,从城市群协同联动发展、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科技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了展望和探讨。
《中国城市区域多中心空间发展的减霾绩效及政策》结合我国城市区域空气污染治理学术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和热点,及时回应当前我国城市区域污染治理难题。 《中国城市区域多中心空间发展的减霾绩效及政策》在理论研究及国内外实践经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城市群和城市两种地理空间尺度,不仅定量测度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程度,而且还采用计量经济手段考察多中心化程度对雾霾污染、污染产业布局及家庭能耗的影响,从而检验城市区域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减霾机制及绩效,旨在为我国城市区域空间规划和城市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提升提供学术支撑,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我国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环境绩效理论。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一直是世界各国环境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既要从法律、制度的层面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又要从技术、原理出发,根据危险废物的物质属性明确管理要求,从根本上防控环境风险。本书系统梳理了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分析了开展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估和全过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简要概述了国内外危险废物风险评估和全过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的现状,并对未来在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环境风险评估和全过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技术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显著提高我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提供借鉴。
《机器人环境监测和化学羽流追踪技术》一书,对机器人环境监测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化学羽流追踪进行了系统介绍,主要内容包括羽流模型和仿真、飞蛾行为仿生的化学羽流追踪策略设计和优化、自主水下机器人追踪化学羽流和定位羽流源头的飞蛾行为仿生算法设计和实现、自主水下机器人基于多传感器和基于多自主水下机器人的化学羽流追踪策略和算法、自主水下机器人深海热液羽流追踪、自主机器人追踪化学羽流并对其时空分布进行测绘估计,以及化学羽流追踪机器人系统。 本书适用于从事化学羽流追踪、机器人环境监测及自主机器人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了解环境监测机器人学和化学羽流追踪的研究参考用书。
本书系统总结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劳动价值理论、权益价值理论、效用价值理论、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生态价值论和外部理论等,通过多尺度区域的GEP核算研究,探索GEP核算成果的实践应用,为各级行政区域GEP统计制度建立和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评估提供思路借鉴。对案例核算结果 新至2021年度,增加了GEP的应用研究:包括生态产品总值(GEP)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研究、基于生态产品总值(GEP)的区域生态保护关键区选择研究等。
城市既是资源压力与气候影响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技术革新和解决方案的缔造者。《城市与区域资源代谢低碳管理》从代谢的视角来系统性思考和探索城市及城市群的低碳资源管理问题。*先,《城市与区域资源代谢低碳管理》对城市代谢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与指标、追踪模型和应用场景等进行阐述;其次,以国内外城市和城市群中的能源、水资源、碳代谢过程与耦合关系为研究重点,从流量与结构、网络模式与功能、跨边界耦合效应等层面综合评估城市低碳表现;*后,基于成果提出未来展望和政策建议,为城市与区域的资源低碳可持续利用和协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祁连山生态系统在维护我国西部生态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河西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在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效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祁连山及河西地区的经济社会长期发展问题,通过对区域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探索区域发展的瓶颈问题,梳理区域重点产业与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针对性地提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议,探索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之路。
本书系统回顾了我国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洁净水与卫生)目标下,大力推进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历程与经验;从科技布局与重大研究,技术体系构建,标准、监管、应急体系建设完善,产品设备开发及产业化,国际经验交流等角度,展现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事业的阶段性成就;以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导向,梳理挑战和需求,提出应对策略,展望“中国式”城市供水现代化的未来。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三期)下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全书梳理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和演变,对生态文明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途径,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国际关系等,研究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本书是作者在15年经营管理,20年300多家特大、大、中型企业管理咨询实践,文化建设和质量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有突出特点: 1.摆脱传统聚焦产品的狭义质量观,站位哲学层面审视质量问题,提出顶层文化质量、中层管理质量、底层产品质量的三层质量大厦观,并将其概括为产品质量是蛋、管理质量是鸡、文化质量是基因的逻辑关系。 2.提出质量型发展的概念、体系、模型。 3.系统地将“组织”当作质量对象,进行了内容、结构、逻辑的分析,并对组织兴、衰、续“三态”现象、成因、形式、方式、特征进行解析。 此外,作者对比当今世界质量强国,总结出这样的结论:美国贡献了质量理论与方法,日本贡献了质量工具,德国、瑞士贡献了以国民意识为主体的质量现象。
本书分为四部分。部分“经营管理学纵横”由十章组成,简单地回顾了经营管理学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实践,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第二部分“创造学研究经纬”由九章组成,主要论述了创造学研究的形成过程,企业界、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动向,还介绍了主要国家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第三部分“创造经营学初探”由六章组成,主要探讨创造经营学,包括其雏形、研究对象、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第四部分“创造型企业家与创造型企业的实例”由三章组成,分别研究了日本的稻盛和夫与京瓷、中国的张瑞敏与海尔,以及美国的斯蒂夫 乔布斯和苹果。
彭镇华、黄成林编写的《安徽生态建设驱动科技支撑的理论及实践(精)》是以安徽省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等生态工程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在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安徽省5大典型区域——皖南山区、大别山区、沿江丘陵区、江淮丘陵区、淮北平原区生态建设驱动体系、驱动因子筛选、生态驱动模式构建及其技术支撑体系,确立生态建设的领域。 本书是安徽农业大学和国际竹藤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项目研究的成果,是多位作者共同努力和集体劳动的结晶。
本课题充分利用遥感技术的优势,从遥感数据中提取部分环境因子,并借助气象、水文、环境监测以及统计部门所提供的环境监测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辽河流域生态环境信息基础数据库。从流域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特征、水资源、水环境、污染物排放与防治、以及区域社会经济等方面调查分析辽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分析2000-2010年辽河流域内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掌握流域生态系统、水资源、水环境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以流域"人-地-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核心,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构建流域生态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并明确对应的评价方法,旨在明确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程度和方向,揭示影响流域生态环境的间接与直接因素,为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辨识、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和管理决策参考。
本书通过三个方面阐述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3M即管理、营销、人力。作者汲取中西方主要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学派的思想精华,结合三十余年的外管理实践,综合大量案例研究及全球企业大数据分析,创造性归纳出管理的七个阶段、营销的七个层次、人力资源管理的七个阶层,创立了全新的3M理论。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报告》内容简介:本报告主题是探索适合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道路,围绕当前我国在低碳城市领域的相关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通过国际对比、情景预测、政策分析等方式解读当前我国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的目标体系、实现路径及各个支撑体系建设。报告中对低碳城市建设涉及的规划设计、产业发展、社会生活、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做了全面论述。同时通过建立适合中国城市特征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对全国范围内的地级市进行了低碳发展水平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