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12章,主要介绍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的现状与进展及常用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1章概述气候变化基本事实,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现状与进展,以及常用评估方法。第2~3章对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在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阐述。第4~10章围绕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温度、极端降雨等对死亡、发病、媒介传染病、水源性传染病发病、不良出生结局、职业暴露风险和精神心理疾病等的影响,分别介绍广义线性模型、广义相加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贝叶斯时空模型、断点时间序列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病例交叉设计等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第11~12章介绍气候变化下人群健康风险的脆弱性评估及未来预估。
介绍了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成果,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滑坡复活特征与新型治理技术、岩质岸坡劣化失稳与测试评价、崩滑涌浪复合成灾模式与工程治理,以及三峡库区地质安全保障措施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全书共五个部分、15章。第1部分(第1~2章)介绍了蓄水运行地质环境变迁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跟踪研究了水库运行滑坡时空分布规律和风险控制方法;第2部分(第3~5章)研究了顺层基岩古滑坡和堆积层滑坡复活失稳机理和阶跃变形特征,介绍了水力型滑坡中小口径抗滑桩群新型防治技术;第3部分(第6~10章)分析了消落区岸坡岩体劣化失稳特征,介绍了现场原位精细探测、室内测试和地质强度指标评价方法,研究了典型岸坡劣化失稳机理和崩滑涌浪复合成灾模式;第4部分(第11~14章)介绍了失稳岸坡应急整治、
《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与治理技术》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力学理论分析、概化水槽试验与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与治理技术研究。《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与治理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与典型护岸工程的水毁机理;研发了不同尺度的床面冲淤与崩岸过程耦合的动力学模拟方法;创新构建了基于动力学模拟与机器学习的河道崩岸预警技术;总结提出了河道崩岸治理中的局部河势调控技术与大型窝崩抢险治理技术。
《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以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采用概化水槽试验、数学模型计算和力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定量揭示城市排水系统和典型承灾体洪涝致灾的动力学机理,创建城市洪涝全过程模拟与风险评估耦合模型,开展不同暴雨情景下国内外典型城市街区洪涝过程的精细化模拟与洪水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城市洪涝致灾动力学机理的认识,还可以为城市洪涝风险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防控提供基础科学依据。《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部分彩图附彩图二维码,见封底。
本书主要阐述多灾种耦合灾害与事故的风险评估理论、模型和方法,围绕Natech事件、多米诺事故、自然灾害链、并行灾害事故四类典型多灾种耦合灾害或事故类型的风险评估问题,阐述了过往研究成果、现有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研究展望。本书构建了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研究框架,阐述了Natech事件的关联度分析研究成果,以及多米诺事故的风险定性、定量评估模型和方法。进一步从风险识别、分析、评价三个环节阐述了自然灾害链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成果,还介绍了并行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的内部、外部多灾种耦合效应的现有研究成果。
《蒙古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草地植被物候影响机制研究》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蒙古高原积雪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对长时间序列的积雪参数和植被物候信息的综合分析,揭示积雪与草地植被物候之间的复杂关系。《蒙古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草地植被物候影响机制研究》主要讨论积雪面积、雪深、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草地植被物候的影响,并量化分析气候变化下蒙古高原不同植被物候对积雪相关参数变化的响应,以期丰富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物候影响因素的认识,为改进草地生态系统模型提供科学支持。
本书以陕西省为例,详细介绍西北黄土地区的地质环境背景,系统分析西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在此基础上选取15个黄土地区典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15个治理工程案例的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和泥石流3种,逐例阐明灾害基本特征,分析所采用的治理工程措施与技术方法,对治理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工程施工与运行维护技术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全国其他地区同类型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理论与实践》介绍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技术与示范应用研究成果。震后泥石流沟物源巨大,同震崩滑体、震裂山体等易起动的松散固体物质多,沟道堵点多,主河因淤积抬升排导能力急剧下降等,导致其治理难度较震前更大,更重要的是防控措施针对性差。针对这些问题,《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包括强震区泥石流不同成因物源起动模式及动储量评价方法、强震区宽缓与窄陡沟道型泥石流致灾机理及灾害链效应、强震区宽缓与窄陡沟道型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强震区高位滑坡型泥石流运动机理及新型拦挡技术、强震区宽缓与窄陡沟道型泥石流综合防控技术、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治标准化技术体系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本书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田野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试图梳理、总结、厘清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概念、内涵、特点、生成、作用及其价值。此外,本书还尝试总结和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路径,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供本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本书聚焦脆弱性分析和风险评估技术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探讨城市脆弱性分析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与系统。本书共分9章:前3章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与主要内容、相关领域内研究进展以及城市公共安全综合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第4章和第5章分别介绍城市社会脆弱性和城市物理脆弱性,并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第6章介绍基于指标体系的典型城市灾害风险评估;第7章和第8章分别以城市台风事件链和罐区突发事件链为例,介绍突发事件链的风险评估方法;第9章介绍城市脆弱性分析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与构建过程。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1368~1911 A.D.为研究时段,以明清时期徽州一府六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查阅明清时期徽州各县的地方志和地名志等历史资料,将历史资料的文字叙述进行定量化描述分析,得出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年际变化特征、季节分布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并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揭示我国亚热带北缘中低山地与丘陵区的灾害发生规律,为徽州地区古村落文化遗产地自然环境监测及文化传承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对区域防灾减灾、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将历史文献中的自然灾害数据与不同载体的环境演变序列记录相对比,这不仅有利于徽州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也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变化乃至全球
本书以灾害风险评估?模拟分析?场景建模?信息服务为主线,涵盖了泥石流灾害快速风险评估、模拟并行优化、虚拟地理场景建模、动态增强表达、可视化分析服务与案例应用等内容;以虚拟地理环境理论为基础,系统性讲述了泥石流灾害时空过程模拟与可视化分析的理论技术方法,并选择实际发生的两处典型泥石流灾害作为案例,对上述关键技术方法进行了验证。
本书分为4章。第1章“泸定地震概况”包括简介、泸定地震破坏情况、震区地震地质构造及地震历史;第2章“典型震害”主要介绍典型地震震害,包括地质灾害(场地灾害)以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震害、砌体结构房屋震害等结构形式的震害;第3章“典型建筑震害分析”,选取海螺沟管理局住宅、金山花园、磨西博物馆、 磨西基地、晓拾客栈等典型建筑进行模拟,分析震害及影响因素;第4章“建设对策”从政策文件和管理、技术保障措施、推动绿 保竹木结构建筑的应用与发展、推动建筑文化与建筑安全和谐发展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本书面向抗震研究、抗震设计、震害评估、修复和加固设计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作为教学用书使用。
本书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太阳辐射理论模型的 外研究现状,系统地梳理了太阳辐射的理论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建筑热环境和光环境的调适。此外,根据近年来大气状况的变化对太阳辐射模型进行了修正,为太阳能光热、光伏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便于这些理论模型的推广应用,本书基于相关研究成果还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并将这些软件的源程序附在了书后附录中,以供读者参考使用。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基础》以 近年来发生的特别重大事故案例为核心,不仅抽丝剥茧地分析了造成事故的内在和外在因素,还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事故涉及的或与事故相关的法律法规、直接或间接的基础知识、系统工程方法论、应急技术和安全文化等,力求庞而不杂、繁而不乱。《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基础》在结构层次上以安全基础知识为开篇,以消防安全、通风设计、危险化学品管理、粉尘 、危险废物处置、森林火灾和应急管理专业知识为统领,以事故案例为切入点,互为表里地向读者灌输安全生产知识,叙述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展现事故带给人们的苦难。全书内容上力求知识重点且核心,通俗易懂;叙述时秉持逻辑严谨、视角客观、语言亲切、心态中正、口吻冷静,准确传达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价值和谨记教训引以为戒的重要理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联合国的“横滨战略”“兵库行动纲领”“仙台减灾框架”的指导下,探讨减灾和降低灾害风险的有效措施,发展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模式及范式。《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力理论与实践》重点阐释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理论和实践,初步构建了凝聚力这一理论的框架。主要内容是着眼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力理论的完善,首先介绍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力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其次针对雨养农业旱灾风险防范凝聚力和水田农业旱灾风险防范凝聚力进行论述; 展望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力研究前景。
本书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历史视野下的灾害文化与灾害治理” 学术研讨会的参会论文编辑而成,全书共分为六编,分别就灾害时空分布与量化分析、灾害与环境变迁、灾害治理、灾害文化与社会治理、历 疫灾及其应对、历史视野下的新冠疫情调研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积极探讨了历史时期灾害治理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路径。
《科学素质》丛书涵盖了有助于提升科学素质的新科技热点知识,包括:科学发展,应该如何爱护自然、保护生态,达到环境与效益的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与资源有限,如何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实现宝贵资源的再生与利用;面对市场化的国际竞争,每个人需要掌握的市场经济知识,以及金融与投资的常识;电脑与网络的运作原理,信息时代的技能;“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宇宙航天的前沿科技成果;奥运竞技,科技比拼,2008北京奥运不容错过的高科技风景线;天灾无情人有情,了解防灾抗灾的相关知识,就能遇灾不慌,化险为夷…… 本书为该套丛书之一。